李葉萌
摘要: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學習一種外語必須要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本文指出日語教學不只是單純教授語言知識,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本文將著重闡述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并詳細論述了日語教學文化導入的內容以及具體方法。
關鍵詞:日語教學;文化導入。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著名學者Goodenough說:“語言是文化是一部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反映的內容。學習外語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一種新文化的過程。
1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傳統的語言技能教學一直影響著國內的日語教學。傳統的語言技能教學完全將語言和文化割裂開來,主要強調學習語法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而忽視了文化差異的培養(yǎng),導致人們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生常常會將漢語的文化習慣帶入日語中去,從而出現語用失誤。即在交際中因不了解談話對方的交際文化而導致交際失敗,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另外,有許多人都步入了定型化思維模式的誤區(qū)。認為中國人與日本人同文同種。從歷史上看日本從中國吸取了大量的文化營養(yǎng),表現出許多與中國相近的東方特色,但是中國與日本的歷史背景、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畢竟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吸收了包括中華文化在內的外來文化又將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產物。因此不了解日語社會文化的特點和變遷。便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門語言。
以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候語為例,問候語所涉及的內容通常是人們最為關切而且普遍存在的事物,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問候語往往能顯示出其獨有的社會文化特色,中國人熟人見面時,過去最常用的一句就是“吃了嗎?”,這句話源于中國古代“民以食為天”的思想意識,表達的就是對溫飽的關注。對中國人來講,這是極普通又隨便的問候話,而外國人聽了卻大惑不解,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問候方式。日本人則常用談天氣來問候他人,中國人也不習慣。雖然中國人見面也談天氣,但那多不是開頭的問候語,
此外,在實際的交往中,有一些詞匯常被用到。而且也符合文法,但是如果缺乏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識的話,也會常常引起誤解甚至是矛盾。比如,日語中“ぁなた”被翻譯成漢語中的“你”或“您”,但在日本這個詞語最常用于戀人和夫妻間。很多初學者不分對象的使用“ぁなた”,則會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
又比如說中日兩種語言在比喻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是一個土地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所以一個人花錢慷慨或揮霍無度時,我們可以用“揮金如土”來形容,但在日本則會說成“な金き湯水のょぅに使ぅ”因為對于地域狹小的、多火山的日本來說溫泉資源遠比土地資源豐富得多。
由此可見,只教會學生一套套機械的語法規(guī)則和相當量的詞匯是遠遠不夠的,日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其主要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日語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即教師在教授語言詞匯的含義和語法構成等時,通過分析語言的構造和含義發(fā)現其中隱含的文化內容,使學習者了解其文化背景。并在某種程度上將其轉化為交際能力。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文化氛圍,使學習者親近日本文化,以此使其自發(fā)地積極地學習日語并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2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文化的概念很寬泛,對其定義和分類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就外語教學中的文化而言,人們一般將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類。知識文化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成就等,是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和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保證。交際文化則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例如日語中的敬語就體現了最具日本特色的語言文化現象。敬語是日本人在交際活動中根據說話人、聽話人以及話題提及人之間的尊卑、長幼、親疏等關系,說話人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敬語在日語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最能深刻體現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際藝術。正確地使用敬語被視為一個日本人必備的基本教養(yǎng),是社會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當然這對于“外國人”的我們而言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難點。
在我國的日語教學實踐中,許多文化課程的設置均偏重于知識文化的導人,而有關交際文化的闡述和說明則少有涉及。
3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
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除了要語言精通以外。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方可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同時,教師應該遵循“相關、實用、趣味、循序漸進”的文化導入原則,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相關方法建議如下:
3.1在課堂教學講授中。教師應該不拘泥于課本,而是結合日本的文化背景制定自己的教學方案,主動的將文化內容與語言材料結合在一起。
3.2利用對比法,積極探求中、日文化間的共通點和差異點。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
3.3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
3.3.1利用多種渠道,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化的語言環(huán)境,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梢允占恍┤毡镜奈锲泛蛨D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日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日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外國文化的讀本、刊物以增強對日本文化的了解:讓學生收聽日本“NHK”的新聞,使其可以直接接觸標準的日語播音,模仿、翻譯的這個過程對提高學生的聽力、口語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更重要的是通過新聞可以了解日本社會和日本文化。
3.3.2定期的、有的放矢的結合某一章節(jié)進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講座或者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文化講座可以將支離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構造,可給學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訓練和提高了學生的聽寫和觀察能力。而選修課則可以系統的提高學生對于文化相關因素的認知甚至研究興趣。
3.3.3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多與以日語為母語的人士交往。除了直接交流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一方面學生可以在一個相對真實的目的語環(huán)境下學習日語知識,另一方面也透過實際的交際獲取對于日本文化的更深層次的認知與理解。
總之,在日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看到中日文化上的差異,并了解、研究這種差異。廣大日語教師和外語工作者應在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重要性的同時,積極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知識,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不僅懂得日語,還了解日本國情。具有日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知識和修養(yǎng),具有較強綜合性應用能力的現代化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