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丹
摘 要:《報任少卿書》是司馬遷給任安的回復(fù)信,更是司馬遷“自己的簡潔的注釋”。 我們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研究司馬遷的史料價值,是研究司馬遷的一篇重要文獻(xiàn),也是研讀《史記》的一把金鑰匙。
關(guān)鍵詞: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研讀 《史記》
書信發(fā)展至西漢,基本成為了私人傳情達(dá)意的工具。書信中傾訴的對象多為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般來說,不對外公開,具有較強的隱秘性,因此作者揮筆時,不需要思前顧后,左顧右盼,再三斟酌,反復(fù)推敲,而是任思緒恣意揮灑,自由馳騁,隨意傾瀉,一吐為快。正因為如此,書信往往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魯迅曾說:“究竟較近于真實。所以從作家的日記或尺牘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見,也就是他自己的簡潔的注釋。”[1](P408)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回復(fù)信,更是司馬遷“自己的簡潔的注釋”。后人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研究司馬遷的史料價值,是研究司馬遷的一篇重要文獻(xiàn),也是研讀《史記》的一把金鑰匙。
《報任少卿書》寫于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此時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已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領(lǐng)贊尚書出入奏事”,是漢武帝的近臣。之前任安曾寫信勸他以職務(wù)之便,“推賢進(jìn)士”。司馬遷因公務(wù)在身,“卒卒無須臾之間”,故久未報。而這個時候,任安在太子劉據(jù)起兵和江充相斗中受牽連下獄。司馬遷擔(dān)心他即將遭斬,就給他回了這封信。全文緊緊抓住任安要求其“慎于接物,推賢進(jìn)士”這一句話,向任安敞開心扉,把自己不平的遭遇,憤悶的心情,對生與死的態(tài)度,全盤托出。書中對受刑前后的心理變化加以細(xì)膩而真摯地刻畫。受刑前,沿襲先父史官職務(wù),喜出望外,備感珍惜,日夜努力,期望得到皇上的寵幸——“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wèi)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wù)壹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2](P2729);受刑后,受盡別人的鄙視:“身殘?zhí)幏x,動而見尤,欲益反損”[2](P2725),“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yuǎn)矣。昔衛(wèi)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盵2](P2727)倍感孤獨:“郁悒而無誰語?!盵2](P2725)愧對祖先:“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2](P2736)身心受到摧殘,痛不欲生:“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盵2](P2736)肉體的痛苦,心靈的折磨,幾乎令人窒息。在如此非常態(tài)下,司馬遷依然以頑強的毅力完成歷史巨著《史記》的撰寫,令人肅然起敬!如果說《史記》讓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司馬遷,容易讓我們對他產(chǎn)生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偉人距離感,那么,《報任少卿書》卻帶領(lǐng)我們走進(jìn)他的心靈深處,了解他的感情世界,感受他普通而真實的一面。這有助于我們對司馬遷進(jìn)行正確而全面地解讀。
同時,司馬遷還在書中多次強調(diào)受腐刑是對人格最大的侮辱:“詬莫大于宮刑”[2](P2727),“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guān)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盵2](P2732)那么,為什么司馬遷不以死拒刑,而是“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因為他“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P2733)這樣的選擇基于他對生與死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2](P2732)受極刑,而以死了之,無濟(jì)于事,“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2](P2732),這樣的死,與螻蟻無異,他不屑這樣選擇。他要追求不朽的功業(yè),著書立說:“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2](P2735),無奈“草創(chuàng)未就”,就因李陵事件被判腐刑。但他沒有放棄,而是以古代圣賢發(fā)憤著書的事例激勵自己:“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对姟啡倨?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盵2](P2735)他要效法前人,于逆境中發(fā)憤著書。于是他從容地面對腐刑,“就極刑而無慍色”。書中司馬遷表達(dá)了進(jìn)步的生死觀和價值觀。了解了司馬遷進(jìn)步的生死觀和價值觀,我們就不難理解,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于那些為了建功立業(yè)而忍辱負(fù)重的英雄們,從不吝惜他的贊美之辭,如在《史記·伍子胥列傳》贊中評價伍子胥:“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3](P2183)又如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贊中高度贊揚藺相如:“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3](P2451-2452)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一書中還解釋了自己為李陵辯解的原因,這也有助于我們對其及其作品的解讀。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書中敘述了自己為李陵辯解的原因: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fēng)。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dāng),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卬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zhàn)十有余日,所殺過當(dāng)。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zhuǎn)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dāng)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2](P2729-2730)
根據(jù)以上史料,我們知道司馬遷為李陵辯解的原因有三:一是敬重李陵的人品——孝敬長輩,禮賢下士,謙讓有禮,與人為信,廉潔奉公,以國為重,有國士之風(fēng);二是在與匈奴作戰(zhàn)中,李陵雖敗,但“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畢竟此戰(zhàn)役兵力對比懸殊,李陵以不滿五千步卒橫挑強胡億萬之師。即使這樣,李陵還與單于連戰(zhàn)十有余日,所殺過當(dāng)。最后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乃敗下陣來。并且李陵雖然投降了,但李陵往日的為人,讓司馬遷相信李陵這不過是“欲得其當(dāng)而報漢”罷了;三是想效忠君王,“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梢哉f,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沒有任何的私心雜念。在為李陵辯解這件事上,不僅表達(dá)了司馬遷對漢武帝的忠心,更是體現(xiàn)了司馬遷尊重事實和一分為二全面看待問題的偉大人格。正因為如此,《史記》描寫人物較為全面而客觀,如寫呂后,司馬遷既寫她的殘忍毒辣:殘害趙王;施酷刑于戚夫人,“斷戚夫人手足,去眼,惲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3](P397)這些所作所為連她的親生兒子都難以置信,嘆曰“非人所為”!而對于在漢高帝打天下之初,呂后與高帝出生入死,及輔佐高帝定天下的功勞,也一一記下,沒有抹殺。并且對于呂后的執(zhí)政,也給予充分的評價:“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wù)稼穡,衣食滋殖?!盵3](P412)又如寫項羽,既寫他“力拔山兮氣蓋世”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破秦兵,攻城略地,建立王業(yè),號為“霸王”。同樣也寫他的好猜忌的小家子氣:中漢王的反間計,懷疑范增。評價人物較為公允客觀,如評價李斯,“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yè),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wù)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yán)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盵3](P2563)李斯在人生的前半生積極進(jìn)取,抓住機遇,輔佐秦始皇成就霸業(yè),位至丞相。司馬遷對他這種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李斯位至丞相后,未能發(fā)揮自己的輔佐作用,主張實施酷刑,焚書坑儒,聽任趙高胡作非為,致使國喪身誅,這種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品質(zhì)也給予深刻批判。又如對皇帝身邊的妃子評價,“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nèi)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3](P1967)他既看到妃子誤國的消極作用,也肯定妃子對皇帝建功立業(yè)所起的積極作用。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也解釋了《史記》的寫作背景、寫作動機等等,但畢竟這是一篇公開自傳,因此它行文較為嚴(yán)肅謹(jǐn)慎。相比之下,《報任安書》是私人信件,具有較強的隱秘性,行文自由恣意,無拘無束,真情實感流于筆尖,我們從中能獲得在正式傳記里難以得到的史料。毫不夸張地說,《報任安書》是我們后人解讀司馬遷和《史記》的一把金鑰匙。
注釋:
[1]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版。
[2][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3][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韋丹 廣西南寧市第二師范學(xué)校 530200)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