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娜
題記: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作為生命的個體,學生的初中生活,只有一次,在這寶貴的、不可重復的生命進程中,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什么呢?也許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思考和領悟……
瑣思之一:
有一位教育學家說過這樣有意思的話:當今中國的教室里,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精神上,這種局面恰恰打了個顛倒——站著的先生占據著至尊之位,而坐著的學生的軀體內,卻掩藏著一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站著的靈魂。
在這種教育模式之下,教師,尤其是缺乏“以學生為主體”意識的教師,無形之中就扼殺了學生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將學生不知不覺納入了單純應試的軌道。
所以,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當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當代青年的必備素質應當是“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相處”,我們常說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更需要這種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教育改革,首先要轉變對學生的看法,關照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采用個別化、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去學習。
瑣思之二:
曾經讀到過一篇“當教師的感覺有什么不同”的文章,名字就吸引了我,我急于尋找這個答案。細細讀來,心,莫名的變得激動。老師面對的,是一些其前途無可限量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著長遠的道路,每個人都充滿希望,而其他職業(yè)接觸到的,卻大多是發(fā)展得比較充分的人,都是差不多前景清楚的人,都是定型的人。這就賦予了這個職業(yè)特別的意義和神圣,讓我明白了那句話“每個人都能贏——只要再給一次機會”。給學生機會的前提就是要相信學生,關愛學生。
前蘇聯(lián)偉大的理論家、教育家捷爾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边@從師生關系上精辟地論述了師愛在教育中的極端重要性,教育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動,但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內因的作用是教育取得成果的關鍵。師愛正是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動力,愛如春雨,不管滋潤了哪一位學生的心田,都會產生巨大的效應——使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產生興奮和沖動,進而能夠自勵進取,奮發(fā)向上,向更高的目標攀登。正因為如此,學生渴望愛的撫育,有時甚至超過對知識的渴求。學生得到教師的愛,自然而然地激發(fā)出對教師的愛,反饋回去,形成愛的雙向交流,學生的表現(xiàn)會是自覺尊重教師的勞動,十分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教師合作,從而更高效率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瑣思之三:
記得讓幾個同事聽過我的一節(jié)課,課后,她們的話讓我深思:“你一直在讓幾個學生牽著走而忽視了大部分的人。”剛好,又讀到河北教育上的一篇文章“課堂,多一些等待”。
“在不少的課堂上,由于教師過分追求教學的‘完美、‘圓滿,擔心時間被耽擱而完不成教學任務,總是把學生的提問、思考、解答,當做‘例行公事,教學成了演繹,完成教案的過程?!笔遣皇亲约阂苍诜钢@樣習慣性的錯誤呢?是不是在刻意追求形式上完整,而忽略了給學生多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間?
細想:學生要解答一個問題時,總是先要讀懂題意,理解題中包含的各種信息,然后選取出有效的通過分析、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各種策略。學生解答問題,需要一個對問題全方位思考的過程,那么也就要求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呈現(xiàn)問題時,不要急于去分析講解,要等一等,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當學生出現(xiàn)什么差錯時,教師也不要急于更正,等一等,給學生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讓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重新構建知識。
適時的等待,是一種鼓勵,是一種期望,課堂上需要這種等待,它可以給學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經歷,多一些對問題的深思和靜想,多一些與他們交流合作的體驗,多一些對知識的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把握。等待,該成為教師的一種意識,“學會適時的等待,你的心中就裝下了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學會等待,你的課堂就充滿了靈動和活力”。如果沒有了等待,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那只會換來“拔苗助長”的遺憾;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癡癡等,傻傻等,那又只會等來“守株待兔”的失望?!敖逃枰鹊眠m時,等得巧妙,才會等來如愿以償,才會等來喜出望外”。
我們不是偉人,我們幫助不了所有的學生,就像一則小故事中海灘上那個撿魚的小男孩一樣,他不可能把困在淺水里的所有的魚都扔回大海。但是,小男孩執(zhí)著地救起了碰到手邊的每一條魚,我們同樣可以用執(zhí)著的愛去做生活中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小事。就讓我們從碰到手邊的那一條小魚開始,用真心關愛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事業(yè)吧!
(唐山市豐南區(qū)銀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