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麗
三年級學生初寫作文,往往產(chǎn)生畏難情緒。什么原因?qū)е聦W生怕寫作文,對寫作文“提不起勁兒來?”這個問題不僅困擾了學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的生活如此豐富多彩,為什么筆下的文章卻枯澀無味?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不同層次的學生寫作文時,都會出現(xiàn)“無米難炊”——沒東西寫的情況。究其根源,是沒有明確地指導學生清楚“都有什么可寫!”我們都知道:“美是無所不在的,就看你有沒有一雙能夠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币虼?這兩年我著重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入手,注意開發(fā)學生寫作的源泉。
一、認識觀察對于寫作的重要性
觀察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平時我就經(jīng)常告訴學生:寫作文就是寫自己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人、事、物。要想寫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觀察生活,善于觀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要想寫好那些有趣的、有意義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讓你特別想寫下的人、事、物,都離不開觀察。
我非常重視在教學實際中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的重要性。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語文課,突然烏云密布,雷鳴電閃,下起了傾盆大雨。巨大的雷聲打斷了教學,學生都唧唧喳喳地議論不休。個個都興奮地站起來,伸著脖子向窗外張望。我沒有阻止他們,讓他們打開窗戶,到走廊上去觀看這場“及時雨”?;貋砗?我提出了問題:“你們喜歡這場雨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為什么?”他們又爭先恐后地回答:“真大呀!”“好痛快!”“到處霧蒙蒙的,很美!”這時,我又問:“誰能說說雨中的景物有什么特點?怎么美?”班里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好像在思考,又好像被問住了。我因勢利導地啟發(fā)學生:“我們剛才觀察了一場大雨,都認為它很美,卻說不出什么地方美?為什么?”因為觀察得不夠認真,不夠仔細。”當學生得出這一結(jié)論后,我就明確地告訴他們: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一點一滴地積累觀察素材,無論是天氣變化,還是日常見聞,只要留心觀察,作文時就一定會“有話可說”了。
二、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上,我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抓住他們的興趣愛好,采取生動、具體、貼近生活的方式啟發(fā)他們觀察的興趣。
我制定了“每周觀察”日記,結(jié)合學生身邊發(fā)生的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積累。要求:(1)明確觀察的內(nèi)容;(2)突出觀察的重點;(3)觀察后有什么收獲。要求觀察日記必須是寫親自體驗的或親身感受的,不限長短、數(shù)量??梢詫懤蠋熖峁┑摹八夭?”也可以自選內(nèi)容。開始,我每周都會結(jié)合校園活動和實際生活向?qū)W生提供觀察點。例如,春天來了,我布置學生到郊外看一看大自然的變化;學校要開運動會,我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賽場上各班運動員是如何奮力拼搏,為班爭光的。以后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fā)現(xiàn)觀察點,一段時間下來,調(diào)動起了學生留心觀察身邊喜聞樂見的事物的積極性,學生寫作情緒高漲。觀察日記中的趣事是一件連著一件。有的同學喜歡養(yǎng)蠶,寫出了蠶寶寶在不同生長時期的變化,學到了許多課外知識;一位平時最怕寫日記的學生跟著父母到鄉(xiāng)下參加婚禮,看到了許多新鮮事情很感興趣,便認真地把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還獲得了奧林匹克杯作文大賽三等獎。一學期結(jié)束了,班里逐漸形成了“觀察風氣”,學生的觀察興趣濃了,初步解決了沒什么寫的問題。作文課上也一改往日沉悶的氣氛,大家總是興致勃勃地交流觀察心得,拓展了寫作思路。
三、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
學生產(chǎn)生觀察興趣后,要針對學生觀察中的所得,指導觀察的方法。
1. 觀察要有序
在指導學生觀察事物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領悟到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寫作文時才能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我先從指導學生觀察靜態(tài)事物入手,告訴學生觀察的順序先總體后空間的順序(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從整體到局部或局部到整體,從主到次,從人到物或從物到人等)和時間順序(早……中……晚或先……再……后……)。如在教學生寫喜愛的小物件時,我讓學生把小物件帶進課堂,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觀察外形,觀察局部時(如形狀、質(zhì)地、顏色、圖案、內(nèi)部構造、功能等)可依照從上到下,從主到次,從外到內(nèi)的順序來進行,總之,一定要有順序。
學生在掌握了觀察靜態(tài)物方法后,就指導他們練習觀察動態(tài)場面。動態(tài)觀察較靜態(tài)觀察難度大,我利用作文指導課,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觀察人物動作,注意動作的連貫和變化。如讓學生表演一段小品或朗誦一篇課文,演唱一首歌曲,師生配合做一次小游戲,要求細致觀察動作的整個過程,讓學生按觀察的順序敘述下來,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條理性。
2. 觀察要有目的,突出重點
如學校組織拔河比賽,比賽場面比較大,觀察的點和面很寬,究竟應該以什么為主呢?在活動前,我就引導學生注意看看賽場是如何布置的,哪一場比賽給你的印象最深,抓住一名同學最令你感動的動作、表情、語言。這樣學生是有所準備、有目的、有重點地投入到觀察中,對所觀察的細節(jié)自然就會格外留意,就能捕捉住最精彩的瞬間,有了如此深的切身體會,學生能輕松地描述出觀察的經(jīng)過,且做到點面結(jié)合,重點突出。
3. 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抓住事物特點
觀察時,僅僅靠眼睛看是不夠的,要鼓勵學生調(diào)動多種感官,把看看、聽聽、聞聞、摸摸、嘗嘗等多種觀察形式有機地結(jié)合,拓展觀察范圍,抓住事物特征。如在指導學生寫一種喜愛的水果時,我準備了一些水果,讓學生觀察,想想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它們?學生總結(jié)出可以從形狀、香味、顏色、重量、大小、味道等各個方面來描寫。我就鼓勵學生走上講臺,挑選一種水果向大家介紹。有的同學掂一掂西瓜,告訴大家足有五六斤重,摸摸瓜皮,用手敲敲,說咚咚作響;有的同學拿著香蕉告訴大家它是月牙形的,聞聞有一股清香,打開皮嘗嘗白白的果肉又香又甜……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吸引了所有的學生,他們紛紛舉手要求上臺介紹自己喜愛的水果。
4. 堅持寫日記,培養(yǎng)觀察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從小養(yǎng)成認真觀察的習慣,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從三年級起我就開始要求學生寫日記,鼓勵他們將所見、所聞、所感、所為真實地寫出來。一周兩篇,寒暑假也要堅持。每周一交給我批閱講評,范讀佳作。獎勵日記完成好的學生,找出一些學生日記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評議。以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一定能養(yǎng)成自覺觀察、記錄生活的良好習慣,為開拓寫作思路,提供作文素材打下堅實的基礎。
5. 寓創(chuàng)新意識于觀察全過程
觀察,不僅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學生增長知識,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每位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同,觀察生活的角度也就會有差異。在指導學生寫作觀察時,我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鼓勵他們不要拘于教師的思想和定式思維,要大膽地選擇新穎、獨特的觀察點。在布置觀察春天的日記中,我要求學生到郊外看看大自然有哪些變化?許多同學都是老一套地寫到“花開了,草綠了……”沒有什么新意,有一位學生則在日記中記敘了到屋檐下尋找小燕子的經(jīng)歷,表達了對小燕子的喜愛和對春天的向往之情。小作者獨特的思維方式激起了師生的閱讀興趣。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花、草、蟲、鳥,你還發(fā)現(xiàn)春天有哪些變化?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重新又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第二次觀察春天的日記,由于多角度、多方位觀察點的切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的學生到桃花園觀賞桃花,介紹了不同品種桃花的形狀、顏色;有的同學注意觀察春季夜晚的星空,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的同學到風景區(qū)觀察了熱熱鬧鬧的集體植樹的勞動場面,不僅饒有興趣地寫了植樹的場面,也表達了熱愛勞動、綠化環(huán)境的心聲;還有的同學則著重寫了春天里人們精神風貌的變化,抒發(fā)了要在這大好的春光里加倍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的文筆還很稚嫩,但是在觀察中求新的意識已開始在他們心底萌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鍛煉了他們獨特的觀察能力。
(三門峽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