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艷
前言:當下的一些語文課堂教學從課堂導人、講解分析、歸納總結的全過程都是借助邏輯分析,關注語言文字知識,不符合特定年齡學生認知世界的方式,學生只能勉強聽之,索然寡味。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講求方法,觸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共鳴,其課堂效率才不會大打折扣。下面我們從兩點談一談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讓詩詞在課堂教學中飛揚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既需要老師深厚的知識功底,更需要老師精心巧妙的安排。語文課堂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文字知識,又要向學生傳播文學和文化。那么我們不妨嘗試著將古典詩詞穿插在課堂教學中,這樣,既可以強化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理解,同時又可以了解作家、賞析作品,可謂一舉多得。
首先,在課堂導語的設計上,可以運用詩詞。比如《蘭亭集序》,可引用這樣一組詩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以上詩句,都在談一個話題: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暫。我們今天學的《蘭亭集序》,作者王羲之也在抒發(fā)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悟。我們學習課文,探究一下他的人生態(tài)度。
又如在魯迅先生的經典篇目《祝?!返闹v授中,可引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天是一年中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人們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新一年的開始,于是就有了春節(jié)的習俗。但爆竹聲中,春暖花開之時。心似冰雪的人也有,祥林嫂,便是一個設有春天的女人。
在導語中安排詩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做更深入的探究。而在講課過程中間也可以穿插相關的詩詞作品,以作擴展和深化理解。
比如《阿房宮賦》,在第一段講解之后,可介紹詩作《途經秦王墓》:龍盤虎踞樹層層,勢人浮云亦是崩。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秦始皇陵龍盤虎踞,氣勢雄偉。他想死后也享榮華,更何況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呢?大興官室及陵寢,也許是每代帝王的共同之處,因為他們想在擁有了豐功偉績之后“不朽”,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想到。不朽的可能是這樣的豪華建筑,是他們曾經的功業(yè),而他們的形象和名聲也恰恰在這種大興土木中崩塌了。
而在第二段之后,可介紹詩作《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自古就有帝王后宮三千的說法,但即使是再多情的皇帝也難以寵幸三千佳麗,無數帶著希望入宮的女子甚至終生難見皇上一面,以至成為白頭宮女終老宮中。如果說大興土木耗費難以數計的資材,搜刮了太多的民脂民膏是一種“物”的奢侈的話,那么,這種搜羅天下美女的做法,無疑是對“人”的摧殘,無數女子的青春乃至生命被埋葬在這里了。
以上兩例是在講課過程中的穿插,而在一節(jié)課結束的時候運用詩詞,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鴻門宴》,在課文分析完之后,可引入王安石的《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楚漢戰(zhàn)爭,項羽兵敗,他自己認為是天意:此乃天亡我也!而王安石則認為是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失去了軍心。而我們從課文中可以看到另外一點,項羽敗在了他性格上: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優(yōu)柔寡斷。他和劉邦,有著大致相同的志向,為何一個成為開國之君,而另一個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呢?一個結論呈現在我們眼前:一個人的性格往往也決定一個人的成敗。
又如,在《石鐘山記》課堂的結尾處,可以引入蘇軾的《題西臨壁》,引導學生認識:此詩中的蘇軾頭腦冷靜、思維縝密,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對同一個問題,角度不同,結論迥異;而身處其中,可以看到細微處,卻不能總觀全貌。而他在探訪石鐘山時,卻犯了一個錯誤——單一角度地觀察事物,以致只聞其聲,未見其形;身臨其境可貴,但整體把握欠缺。如此對比,可以讓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石鐘山記》的思想內涵。
總之,古典詩詞的巧妙運用。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增加知識儲備,為詩歌鑒賞做好鋪墊,同時還為課堂教學增加了亮色。既然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么我們不妨讓詩詞在課堂上綻放光彩。
二、讓“小結”在課堂教學中閃光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思想內涵,而我們在講課的過程中如果單純地關注語言文字知識的話,也就背離了文章作者和課本編者的初衷,所以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多地學習文化、熏陶思想,是每一位語文老師應該特別注意的。而在一節(jié)課的結尾處作精當的“小結”則可以出色地完成這一任務。下面略談幾例:
如《過秦論》可做“小結”如下:
戰(zhàn)國的烽煙中,站起了一位偉人——秦始皇,隨之站起的還有那邊關冷月下的萬里長城。紅旗獵獵,血流成河,秦始皇征服了中原大地,但他卻沒有征服一個女人——孟姜女。萬里長城擋住了千軍萬馬,卻擋不住孟姜女的一捧眼淚。秦王的功績就在孟姜女的哭聲中慢慢泯滅了。孟姜女是一介草民,孟姜女的眼淚卻是民心。秦王的強暴、殘忍,又如何抵得過百萬民心呢?苛捐雜稅、大興土木、窮兵黷武,仁義不施又怎能萬壽無疆?秦王朝走向滅亡乃是歷史的必然。
這樣可以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時又讓學生學會了應該如何看待歷史。
又如《燈下漫筆》小結: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能在黑暗中看透世界、又看清歷史的,非魯迅莫屬;能夠在入木三分的批判之后點起燈來引領出一條道路的,也只有這一代文豪。燈下看世界,黑暗中幾多思索;漫筆評古今,吶喊中幾多希望。好一雙眼睛,好一支筆,好一個將民族喚醒的魯迅!
特定的歷史背景衍生出特定的文化,像《燈下漫筆》這樣一篇文章、像魯迅這樣一個人,要跨越半個多世紀讓年輕人讀懂,固然需要老師對課文精細的分析,而最后的“課堂小結”則可以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人。而一篇文章,如能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觀點的話,則需要老師做最后的點撥歸納。另外有些文章,雖歷經數年,仍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的話,老師也可以在“小結”中作教育遷移。比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1、“滿招損,謙得益”
一個人有了自滿之心,便會傲視別人,而進取心會慢慢的消盡,又怎能進步成功呢?而心懷謙虛,始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只有知不足,方可思進取,于是奮起直追,進步會在不知不覺之中。
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貪圖安逸。得一時之快,而夢醒之后往往發(fā)現兩手空空。所以,不要埋怨生活的辛苦與枯燥,不要因不得自在而耿耿于懷。記住那句話吧:在你成功之前是無權享受的!
3、禍患常積于忽微
勿以惡小而為之,對小的錯誤視而不見,往往會失去很多東西,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4、智勇多困于所溺
生活中有很多的聰明人,但他們的結局并非都圓滿。而“玩”則是阻撓他們成功的魔障。玩人者身敗名裂,玩權者身陷囹,玩錢者傾家蕩產,玩時間者呢?必然斷送青春和前途。此所謂“玩物喪志”。
以上幾例,只是對“課堂小結”的淺淺的嘗試,但我們不妨從中感覺到?!罢n堂小結”就如同畫龍點睛,總結內容,深化理解,滲透思想,遷移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后記:語文老師是課堂教學資源的配置者、開發(fā)者、組織者,在課堂中語文老師應煉就一雙慧眼:抓住每節(jié)課的特點,設計教學步驟展開教學,巧妙導人、靈活穿插、及時總結,讓語文課堂動起來,活起來,在師生的互動中,讓“語文味”更加濃郁,語文課堂才有自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