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麗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對于現在的教師,只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能力,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為主的教育模式,努力培養(yǎng)新世紀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那么怎樣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呢?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略談自己膚淺的體會。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探究欲望
問題情景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情景,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景是激發(fā)探究欲望的前提。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景,應使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和諧,學生求知欲旺盛。其過程應生動直觀,富有啟發(fā)性,要善于運用直觀演示,實驗探索,多媒體動畫,趣味實驗等手段,努力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如在探究“鐵為什么會生銹?”這個問題提出后,學生會在課下進行觀察,思考,查閱教材,求知欲望很強烈。課堂上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總結:
(1)在潮濕的空氣中放置的鐵容易生銹。
(2)在干燥的空氣中放置的鐵不易生銹。
(3)被涂漆保護起來的鐵不易生銹。
接著老師引導,為什么?學生思考;
(1)有水有空氣鐵會生銹。
(2)有空氣無水不生銹。
(3)無水無空氣不生銹。
最后總結,鐵在有水有氧氣的條件下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思考探究問題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善于總結的能力。
二、加強實驗教學,培養(yǎng)探究能力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因此,充分發(fā)揮實驗優(yōu)勢,挖掘實驗資源,在實驗的情景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熟練掌握實驗的基本操作
化學實驗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掌握規(guī)范的操作技能是進行活動探究的前提。做實驗必須要求學生嚴肅認真,仔細觀察老師的每一個示范性操作,從而掌握操作要領和操作原理。
比如,在實驗室制取O2的實驗中,加熱高猛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試管略向下傾斜。示意學生仔細觀察,提出問題,為什么試管要向下傾斜?
實驗完畢后,組織學生討論。(1)通過觀察,試管口有水滴形成,(2)思考問題,如果試管口向上,形成的水滴會倒流,這樣的話,可能會發(fā)生爆炸,(3)得出結論,試管口必須略向下傾斜。最后老師總結,做實驗一定要規(guī)范,掌握要領,仔細觀察。
(二)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
傳統(tǒng)的實驗課,一般是安排在講完本節(jié)內容之后進行的。在做實驗之前,學生對所做實驗的結果已“胸有成竹”。就按照教材寫好實驗預習報告,甚至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都寫好了,然后再按部就班的去驗證,實驗課變成了驗證課,學生不用思考就可以順利完成任務了,顯然這是一節(jié)失敗的實驗課。那么怎樣才能上好實驗課呢?我們教師要改變觀念,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去完成,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操作和體驗,去感受和領悟科學的理念。具體做法是:在學習某一課題之前,先安排學生設計有關的實驗,然后在實驗室完成分組實驗。注意課前要強調安全問題,以防發(fā)生事故。對實驗報告設計的要求為:學生根據實驗目的,明確實驗原理;精心構思,設計實驗步驟;根據實驗步驟,選擇儀器和藥品;做完實驗后,如實記錄現象,數據;根據實驗記錄,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寫實驗心得。這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去完成一個實驗,具有記憶長久,理解深刻,知識建構自然等優(yōu)點。如在課題《濃硫酸的性質》的學習中,我們要讓學生去探究它有哪些化學性質,老師引導,濃硫酸有強烈的腐蝕性,同學們聯想到用火柴棒,紙片,棉花和濃硫酸反應,通過實驗,學生觀察到,火柴棒,紙片,棉花都變黑了。老師提示學生,火柴棒,,紙片,棉花都是有機物,也叫碳水化合物,學生思考,黑色的反應產物應該是碳,那水哪里去了?最后老師總結,濃硫酸和有機物反應,可以把有機物中的水脫去,稱為脫水反應?,F象就是大家剛才觀察到的。
通過課堂上不斷引導,探究,學生的活動探究能力就逐漸得到了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