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燦
如果問,有一首什么樣的愛情詩可以打動我?我會回答,它不止是有像凌霄花一樣的美麗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語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樣能給人帶來清涼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霧靄,甚至虹霓。
如果問我找到了這樣的詩嗎?當然,是《致橡樹》。
近來重讀《致橡樹》,感覺歷久彌新。詩人舒婷以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全新的思想內(nèi)涵,給閱讀者的心海帶來了浪潮般的沖擊,創(chuàng)造了愛情詩中的經(jīng)典。
在作品問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對于《致橡樹》的藝術(shù)性,已經(jīng)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評論家對它進行解剖,透析,重構(gòu),反思,談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憑我的淺薄道行,實在是很難在此方面貢獻什么新的意見。
不過,在重讀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時代特征的。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比較長,民主的歷史比較短,很難想象在封建社會里會出現(xiàn)《致橡樹》這種主旨的文藝作品a。那時候,能夠出現(xiàn)“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樣的作品,已經(jīng)是對于愛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過電視劇《白銀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這樣的婚姻制度下,能夠產(chǎn)生男女平等的愛情嗎?顯然不能。大導演張藝謀曾拍過一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這顯然是如《白銀谷》一樣的社會環(huán)境,這種社會背景下出現(xiàn)的愛情觀顯然與舒婷的思想距離十萬八千里。從新文化運動到解放這一段時間,中國一直在進行民族解放運動,民族大義超越了個人的“小情小愛”,雖然期間也出現(xiàn)了徐志摩戴望舒這樣一批杰出的浪漫詩人,但封建殘余仍廣泛存在,他們對于男女平等愛情觀的呼喚顯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癡情的鳥兒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層面。
現(xiàn)代愛情觀必然產(chǎn)生于完全意義的民主社會之上,當平等自由博愛成為社會的基本制度時,現(xiàn)代的愛情觀便有了生長的土壤,空氣,陽光,雨露,養(yǎng)分和水源。所以,我們看到,在建國以后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現(xiàn)代愛情觀的文藝作品,它們對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頌顯然是前所未有的,是開天辟地石破天驚的。不過,由于歷史局限性的原因,當時的一些文藝作品也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時代印跡,體現(xiàn)物質(zhì)文明的較多,寫人文關(guān)懷和風花雪月的較少,所以,這就把創(chuàng)立偉大作品的機會留給了后來的人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民主精神更加張揚,人文關(guān)懷被大力提倡,社會日益繁榮,這個時候,作家和詩人們擁有了可以自由馳騁、自由翱翔、自由飛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樹》這么精致、大氣、明麗、雋美的偉大作品便產(chǎn)生了。
《致橡樹》的獨特和成功之處,在于詩中純美的意境,更在于詩中所揭示的深刻社會內(nèi)涵?!拔冶仨毷悄憬缘囊恢昴久?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薄拔覀兎謸薄L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痹娙撕魡镜氖墙⒃凇盎ゾ?、互信、互學、互助、互愛、互讓、互勉、互諒”的基礎(chǔ)上的愛情,而這不正是現(xiàn)代愛情觀的精髓嗎?我覺得,《致橡樹》既是一首優(yōu)美的愛情詩,也是一篇恢宏的現(xiàn)代愛情觀宣言,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寫照,它是見證中國人民擺脫封建倫理束縛的一座里程碑。
我比較閱讀了《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激流》,覺得這兩首詩均是偉大而不朽的愛情詩精品。《我》誕生了160多年,依舊像是現(xiàn)代年輕人的情書,《致》誕生了30多年,依然沒有舊俗落伍之感,在對于愛情觀的詮釋上,《致》對于愛情中男女雙方的相互關(guān)系有更為深邃的剖析。它們都是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
重讀《致橡樹》,我更多的感悟在詩外,我覺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國的作品,它是中國時代進程的產(chǎn)物。在中國,早一點產(chǎn)生不了《致橡樹》,晚一點也產(chǎn)生不了它,它是中國行走在某一個拐點上的標志和投影。我不知道別人在讀此詩時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思緒,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詩歌是有韻律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