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澤芬
(河北省滄縣舊州鎮(zhèn)中學061023)
【摘要】當前,在拜金主義、求職困難等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學生認為上學無用,再加上有些老師對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認識不清,仍以考分評價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長期禁錮的課堂教學扼制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從而使他們厭學。本文從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出發(fā),道出了當今的學校教育方向——“讓人人成人”。這就需要教師轉變理念,培養(yǎng)特長;改變模式,發(fā)展個性;轉變內容,重視實踐;以德育人,學會包容。
【關鍵詞】理念、模式、內容、德育
Let everybody adult —— anew curriculum look at the 21st century's school edition
Liang Zefen
【Abstract】Presently, in mammonism, seeks employment the difficulty and so on under the bad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influence, many students think go to school uselessly, in addition some teachers select talented person's test system understanding to the country not to be unclear, still appraised a student's fit and unfit quality by the examination grade, the long-term imprisonment's classroom instruction has restrained the student thought intelligence, thus causes them to tire of study. This article anew class sign's education idea embarks, has said the now school edition direction--" Let everybody adult " . This needs the teacher to change the idea, raises the special skill; Change pattern, development individuality; The transformation content, takes seriously to practice; By the moral education person, the academic society contains.
【Key words】Idea, pattern, content, moral education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國的教育是“重勞育,輕智育”,人們天天在為溫飽而奔波,學生有一半時間不在課堂,而在田間勞作接受教育。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學校教育轉為“重知識,選精英”上來,許多貧困子弟為了擺脫家境的貧寒,為換取一個永久的“鐵飯碗”而拼命讀書。九十年代后期為了提高全民素質,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學校教育又積極響應九五計劃《綱要》中提出的“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口號,提出課堂教學要“加強雙基,培養(yǎng)能力,大面積提高升學率”,多數(shù)學生仍看好考學這一出路,拼命學習書本知識,以求人生的長期保障。但到了二十一世紀隨著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和教育、再就業(yè)機制的轉變,許多家庭已不再渴求這個鐵飯碗,再加上獨生子女的增多,安逸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讓他們放棄了艱苦的求學路,他們選擇了上網玩樂、混吃悶睡,把上學視為一種負擔,把學校當成了牢籠。面對這種境況,舊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xiàn)代學生的思維需求和社會需求。新世紀國家教委出臺了“以新課程替代舊課程,把一個民主、科學、充滿生機活力的教學理念獻給新世紀的中國億萬青少年兒童,以讓他們擁有一個自主、獨立、健康、幸福的明天。新課標的教改宗旨決定了今天的學校教育方向,那就是五個字:“讓人人成人。”即讓人人在學校里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品質的教育,獲取自己必需的知識,將來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中的最起碼的人,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怎樣做到“讓人人成人”呢?我認為:
1.轉變理念,培養(yǎng)特長
當前,多數(shù)老師對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認識不清,仍以考分評價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并以考學為目標,課堂中仍舊以自我為中心滔滔不絕,教學中設置好了“圈套”,讓學生在這個“圈套”中活動,不敢放開,這無形中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飛躍和特長的發(fā)展。正如前不久《中國教育報》記者在報道中反映的“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課堂教學濤聲依舊”,這充分說明了新課改首先教師應接受新理念,而且應把這種理念上升為一種素質,要擺脫舊的考試制度的束縛,認清教學是為社會服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的有用人才。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此教師既應瞄準知識經濟的需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尖端人才,又要為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摒棄那種高分低能的人生價值取向觀,把對新課程中的這種新理念的感悟付諸于自己的課堂實踐,使之在塑造新世紀的人才中發(fā)揮作用。
2.改變模式,發(fā)展個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由“一言堂,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向“探究性、主導式”的教學模式發(fā)展,課程內容應充分體現(xiàn)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過去的教學教師往往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成了課堂的統(tǒng)治者,成了主角。新課程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統(tǒng)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把課堂的時間更多地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去探究,教師決不能以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框定學生的思維,抹殺他們頭腦中凸現(xiàn)出來的“棱角”,要讓他們?yōu)樽约旱拇竽X插上想象的翅膀,讓思維盡最大限度的活躍起來,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與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爭論中做“首席”。課堂上人人動手,人人參與,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要演員,教師是他們的導演,讓學生在愉快中感知生活,在渴求中接受新知識。
3.轉變內容,重視實踐
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轉變課程內容、結構的設置,課堂授知要從書本知識傳授型向培養(yǎng)能力、重視實踐型內容轉化。
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較舊課程已有了一個質的轉變,即課堂授知已從“課程是知識”轉變?yōu)椤罢n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的過程。學生在獲取知識中建構自我,每個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創(chuàng)共生,形成“學習共同體”。
教師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要時刻注意把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優(yōu)秀的課例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聽課的胃口,提高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會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精神?!苯虒W中選取與學生緊密接觸的生活實踐為課例,就好比給他們吃了一劑興奮劑,會激發(fā)他們主動去探求新知識的動力,讓他們受益于以后的人生。
4.以德育人,學會包容
人們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不經意的表揚,會讓他們銘記終生,一句不在心的刻薄話,會讓他們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
學生終究是孩子,他們在校期間正處于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階段,無論是課上課下,難免會做出不盡人意之事。作為教師要以德育人為先,充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事事言傳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動、道德品質來影響學生,用自己的博大愛心去包容每一個孩子的不足,包容他們那些“可愛”的錯誤。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晶瑩透明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前不久,我們做了一個調查,有80%以上的學生談到,自己犯了錯,老師越是寬容,越覺愧對別人,而能盡快改過自新。因此“包容教育”比“棍棒教育”效果更好。
新世紀的孩子有了新的心理需求與人生追求。新世紀的人生價值觀又決定了當前學校的教育教學方向。江澤民同志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泵鎸κ澜缈萍硷w速發(fā)展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因此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應該從培養(yǎng)新型人才入手,摒棄那種“精英教育”觀,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金子的價值縱然無與倫比,但缺少了沙子也建不起高樓大廈,少了泥土更不成地球。那么就讓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傾全部愛心,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學校這個大熔爐中“各塑金身”,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吧!
收稿日期:200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