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講】
陳國峰 檢察官
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專業(yè)碩士畢業(yè)。浙江省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一處,助理檢察員。
核心提示:根據(jù)作用于犯罪嫌疑人心理方式的不同,審訊策略分為施壓型策略和引導型策略。施壓型策略,可以通俗地稱之為“夸大”策略,是指審訊人員通過對模糊語言、肢體行為、虛擬情景的合理運用,放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錯覺,給嫌疑人施加壓力,促使其作出供述。“夸大”策略可以通過夸大犯罪性質(zhì)、證據(jù)、后果、辦案手段等方式進行。“夸大”策略包含一定的欺騙性因素,使用時必須注意方式方法和合理的限度,避免出現(xiàn)違法結(jié)果。
一、“夸大”策略的使用依據(jù)
在審訊中合理使用“夸大”策略并不違背“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訴訟原則。審訊中的夸大并非審訊人員直接進行言語的夸大,而是通過模糊語言、肢體行為、虛擬情境的合理設置等來放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錯覺,以此達到夸大的目的。使用“夸大”策略的前提是前期調(diào)查中已經(jīng)掌握嫌疑人一定的涉嫌犯罪事實。因此,這一策略的合理運用,并不違背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
從普通公眾的倫理道德要求來看,審訊中對犯罪嫌疑人使用“夸大”策略并未超出社會的容忍度。偵查破案作為偵查機關與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過程,肯定會運用到各類包含誘騙因素在內(nèi)的手段與措施,所以關鍵就看這些手段與措施的運用是不是在合理與必要的限度內(nèi)。對此問題,龍宗智先生曾有過精辟的論述:“欺騙因素在刑事司法(主要是刑事偵查)活動中的法律容許性,從根本上講是由與犯罪作斗爭的行為性質(zhì)、實際需要以及社會道德體系在一定程度上的靈活性所決定的?!盵1]
審訊中“夸大”策略的使用有現(xiàn)實必要性。職務犯罪案件是典型的智能型犯罪,犯罪嫌疑人反偵查能力、意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較強,涉案金額較大,抗審的決心堅定,審訊中口供突破難度比普通犯罪案件更大。而腐敗犯罪作為我國當前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高發(fā)的犯罪案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反腐敗斗爭持續(xù)有效開展的重要程度不言自明。因此,作為有效突破口供的審訊策略,“夸大”策略在職務犯罪審訊中合理使用顯然是必要的。
二、多管齊下實施“夸大”策略
“夸大”策略的實施關鍵在于摸清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點,預先進行謀劃,針對各個犯罪嫌疑人不同的個性,適時、靈活地進行調(diào)整。
夸大對嫌疑人不利的犯罪證據(jù),強調(diào)偵查辦案的嚴肅性。審訊犯罪嫌疑人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犯罪嫌疑人對審訊人員掌握證據(jù)程度的錯覺,產(chǎn)生獲取證據(jù)程度的錯覺越大,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壓力就越大,趨向供述交罪的距離就越近。[2]可多管齊下實施“夸大”策略:(1)直接闡述檢察機關已經(jīng)掌握的大量證據(jù)。通過闡述使嫌疑人相信否認涉案是沒有意義的,所有證據(jù)都指向他的罪行,試圖抵抗是沒有用的。審訊人員要以絕對把握的語氣陳述,大量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表明嫌疑人實施了犯罪行為。即使審訊人員沒有不利于嫌疑人的確鑿證據(jù),也不能讓嫌疑人有任何的察覺。嫌疑人試圖抵賴時,要堅決予以打斷,否則會增強嫌疑人的抵抗心理。如“你現(xiàn)在不要來和我們爭論有沒有犯罪的問題,有沒有犯罪你和我說了都不算,最終要由法院來裁決。作為檢察機關來講,辦案是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你既然來到這里,說明你有重大的犯罪嫌疑。你現(xiàn)在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事情客觀完整地講清楚,而不是與我們爭論事情的定性問題?!?2)通過模糊語言放大嫌疑人的心理錯覺。如我們辦理的一個案件中,行賄人的日記本被我們掌握了,但只是記些日?,嵤?沒有有價值的信息。我們在審訊受賄人時,充分利用行賄人記日記的習慣,以模糊語言夸大對受賄人不利的證據(jù)?!澳阋詾橐粚σ坏氖虑?大家都不講就可以萬無一失了嗎?任何事情都會有客觀痕跡的。人家也擔心有些東西別人會不認賬,所以該記的都記得清楚著呢!”(3)強調(diào)檢察機關偵查辦案的法定性和嚴肅性,偵查措施的采用必須以法定的條件和證據(jù)標準為前提,打消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進一步闡明辦案機關的職責使說理邏輯性更加縝密。(4)夸大繼續(xù)否認的不利后果,強調(diào)主觀態(tài)度對處理結(jié)果的作用。這一策略對初犯尤其有效。向嫌疑人指出,為了避免以后的麻煩,坦白承認實施的犯罪行為對其自身有利。偵查人員有豐富的應對否認、抗拒的審訊經(jīng)驗,繼續(xù)否認不可能得逞。偵查措施是按強制程度相應排列的,繼續(xù)否認可能帶來措施的進一步升級。而且對指控的消極反應將可能被視為欺騙的證據(jù),在最終的定罪量刑上帶來不利于嫌疑人的后果。在闡述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時,要根據(jù)個人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側(cè)重點。通過說理和舉例并行的方法,強調(diào)主觀態(tài)度的重要性,促使嫌疑人轉(zhuǎn)變態(tài)度。結(jié)合案例進行教育,案例的選擇要注重對比性,如客觀行為相同或相似,由于不同主觀態(tài)度而導致不同處理結(jié)果的案子。(5)夸大辦案手段、強調(diào)領導重視程度和偵查人員的辦案信心。用重復提問和頻繁打斷的方式干擾嫌疑人,堅決駁回嫌疑人的無理辯解。關于辦案手段,強調(diào)辦案機關擁有先進的高科技設備、經(jīng)驗豐富的偵查人員,有絕對能力偵破任何疑難案件。所以,對于逃脫懲罰,不要抱有任何的僥幸心理。如我們在偵辦某中院副院長的案件時,就著重強調(diào)領導的重視程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澳阕鳛殚L期在司法機關任職的領導干部,本來是應該作為社會正義的最終裁判者的,但是現(xiàn)在卻做出這種事情,在社會上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領導對你這樣身份的人還做出如此行為十分震怒。知法犯法更加說明你的主觀惡性深重,再不如實交代的話,要堅決從重處理”,強調(diào)領導對該案的重視,偵查機關有充分的人力、物力和信心排除困難,將該案辦成典型案件、精品案件。(6)側(cè)重闡述從重或從輕的情節(jié),強調(diào)辦案機關對處理結(jié)果的影響。偵查實踐中偵查人員對審訊有一個直觀的總結(jié),稱為“重罪輕說,輕罪重說”。其含義是針對不同個性的犯罪嫌疑人,采取不同的審訊側(cè)重點。對畏罪、悔罪感較強,因怕承擔過重罪責而不敢供述的犯罪嫌疑人,偵查人員在審訊時要側(cè)重闡述定罪處罰中可以從輕、減輕處罰的一面。而對于自認為罪行輕微,對處理結(jié)果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或者氣焰囂張,與辦案機關公然對抗的犯罪嫌疑人,要側(cè)重對案件中性質(zhì)較為嚴重的方面進行闡述,指出該個案與其他輕罪案件的區(qū)別,端正嫌疑人的態(tài)度。在講述從重或從輕情節(jié)時,要對法律規(guī)定賦予檢察機關的酌定裁量權(quán)詳細展開說明,使嫌疑人從心理上重視與辦案機關的配合,為口供突破打下良好基礎。(7)夸大利害關系人對案件的作用,可以加大嫌疑人的心理壓力。受賄案中,犯罪嫌疑人最關心行賄人的處境;共同犯罪案件中,嫌疑人最關心其他同案犯的交代情況。如我們辦理的一起受賄案,有兩名行賄人分別向一名受賄人行賄,而且三人相互之間認識并知曉一定的情況。我們就充分利用嫌疑人之間互相猜忌的心理,加速瓦解行賄人的心理防線。在傳喚過來時,設計情景“無意”間讓兩名行賄人照面。審訊中,具體展開講“囚徒困境”理論,強調(diào)人性的自私自利本性,各人為自身的利益考量,所謂的攻守同盟是不可能在關鍵時候起作用的。采取模糊語言來放大嫌疑人自身心理上的錯覺:“你以為你講哥們義氣不說,別人也都跟你一樣嗎?關鍵時刻沒有人不為自己利益考慮的。有些人就比較聰明,不像你一樣。你該何去何從,自己好好考慮吧?!?/p>
三、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職務犯罪審訊是檢察機關偵查人員依法進行的職權(quán)活動,為提高有效性而采取的各種策略都要注意其特定的條件,使用過程中要觀察嫌疑對象的反應,適時進行調(diào)整,并注意使用限度。
詳盡調(diào)查,夯實策略使用基礎?!翱浯蟆辈呗栽诜N類上屬于施壓型策略。該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犯罪嫌疑人不會主動交代自己的犯罪行為,必須通過一定的審訊手段、策略才能達到獲取口供的目的。但是施壓型策略使用不當,也存在引發(fā)虛假供述的風險。因此,為最大程度地保證準確率,前期的初查以及外圍調(diào)查工作要盡可能地做到仔細、詳實。
注意嫌疑對象反應,適時調(diào)整策略。調(diào)整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保障無辜,確保辦案準確率;二是提高策略有效性。前期調(diào)查工作只是提供策略實施的基礎,無法保證萬無一失。而審訊活動的規(guī)律特點又決定了整個過程必須以進攻、施壓為主;否則,將強化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對抗心理,不利于審訊突破。這就要求審訊人員在使用包括“夸大”策略在內(nèi)的施壓型策略時,注意觀察犯罪嫌疑人言語、表情及其他肢體語言的細微變化,注意辨別有罪和無罪。另外,偵查策略的使用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靈活性,審訊策略的使用也不例外。“夸大”策略也不是萬能型策略,在使用上也有其局限性。如對悔罪、自責感較重的犯罪嫌疑人使用效果就不甚理想?!翱浯蟆辈呗员旧硪舶鄠€子策略,每個子策略對不同的嫌疑對象都有不同的使用效果。因此,要對“夸大”策略的使用過程進行動態(tài)評估,發(fā)現(xiàn)不適用該策略的,果斷進行變更。某個或某幾個子策略對犯罪嫌疑人運用效果較好的,也要及時調(diào)整,加強策略使用的針對性。
區(qū)分夸大與欺騙、引誘、威脅的界限,注意使用限度。欺騙、引誘、威脅是刑事訴訟法明文禁止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以欺騙、引誘、威脅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翱浯蟆辈呗缘氖褂靡欢ǔ潭壬习似垓_、誘惑的因素,須做到合法與非法界限的區(qū)分,要注意幾點:(1)偵查人員不得使用言語直接欺騙嫌疑人。策略使用的界限應當是使用模糊性語言、恰當?shù)那榫吃O計放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錯覺,從而達到瓦解其心理防線的目的,不得直接以言語欺騙嫌疑人。對于法律規(guī)定旨在保障嫌疑人權(quán)利的程序必須遵照執(zhí)行,如權(quán)利告知程序等,不得以審訊需要為由加以省略。(2)細節(jié)的透露要注意時機、方式,避免誘供嫌疑。適當時候佯裝無意透露細節(jié),可以起到施壓的效果。在嫌疑人的心理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突然指出某犯罪細節(jié),甚至可能達到徹底擊潰其心理防線的奇效。但是在審訊的僵持階段,犯罪嫌疑人的防線還較為穩(wěn)固的情況下,無目的地隨意透露細節(jié),不僅無法達到審訊目的,還可能有誘供嫌疑,要加以避免。(3)注意區(qū)分強調(diào)職權(quán)和威脅的區(qū)別。在夸大繼續(xù)否認的不利后果時,最容易導致威脅的嫌疑。在夸大繼續(xù)否認的不利后果時,重點要放在強調(diào)偵查機關的職權(quán)上。換句話說,這種對嫌疑人不利的后果只是一種可能性。由于我們審訊人員通過重復、持續(xù)的言語強調(diào)否認對嫌疑人不利的這種可能性,導致了嫌疑人心理上產(chǎn)生錯覺,實質(zhì)上并沒有剝奪其選擇的權(quán)利,沒有達到心理強制的程度,因而不屬于威脅的范疇。
注釋:
[1]龍宗智:《欺騙與刑事司法的道德界限》,載《法學研究》2002年第4期。
[2]吳克利:《審訊心理學》,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頁。
辦案札記
要做個“三心”的人
幾年案子辦下來,最大體會是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簡單地說就是“三心”:細心、用心、真心。細心是指不放過任何可疑的蛛絲馬跡?,F(xiàn)實中的辦案是由很多瑣碎工作組成的,努力查詢的很多內(nèi)容對案子可能都沒有直接的證明作用。但是要使證據(jù)鏈條指向的結(jié)論具有唯一性,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工作又是必須要做的。在繁瑣的工作中,稍一大意還可能前功盡棄。曾經(jīng)在對一個嫌疑人進行短信查詢時,輸入身份證號碼,顯示沒有該用戶信息。將18位的身份證號碼改成15位的號碼重試一下后,才最終顯示該用戶信息,可謂是小細節(jié)決定大成敗。用心是比細心更進一步的要求。偵查辦案是逆向思維過程,面對未知領域,在關鍵線索缺乏的情況下,經(jīng)常采取試錯的方式推進。這時就要求盡可能地窮盡一切可能性。因此,無論是外圍調(diào)查還是內(nèi)部審訊,都不能僅按固定模式進行。開動腦筋、多花心思、多找對策是必須的。如我們在尋找一名行賄人時,通過住宿記錄鎖定嫌疑人,但是到賓館時卻查無此人。我們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多留了個心眼,推測可能是此人入住后又換了房間,后經(jīng)查詢證實果然如此。正是多用一份心思就多一份成功的可能性。真心就是本著一份對工作的熱愛,努力辦好案子。偵破案子的過程往往充滿困難和挫折,也經(jīng)常面臨工作和個人生活的矛盾,沒有一份對工作的責任心是辦不好案子的。此外,在使用各種包含欺騙性因素的策略時,只有摒棄過于功利的想法,從真心辦案、為當事人負責的角度出發(fā),才能發(fā)揮策略的真正效用,避免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