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啟 田鳳蘭
(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277711)
【摘要】 在現(xiàn)代地理教學中,情感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及內化,是教學成功的催化劑,在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時,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情感因素使情感素材能盡"情"發(fā)揮,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論文、地理教學、情感教育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how to infiltrate emotional education
Wang LanqiTian Fenglan
【Abstract】In the modern geography teaching, the affective education immediate influence student and internalizes to the teaching activity's participation, is the teaching successful catalyst, is playing the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When teaching, the teacher wants to unearth the emotion factor which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ains to enable the emotion source material thoroughly completely " Sentiment " The display,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Key words】Paper, geography teaching, affective education
地理教學中,情感教育雖不直接起作用,但其間接影響卻十分明顯??鬃诱J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說“樂學”就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學習熱情,只有進入到“樂學”這一層次,才能使人做到在學習上自強不息。學生有了對學習的熱烈情感,就會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地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就說明強烈的情感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地理教師進行情感教育,必須以情感為目標作為教學依據(jù),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愛國主義教育等幾個方面。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搜集資料,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蘊涵的情感因素,使情感素材能盡“情”發(fā)揮。在對枯燥無味的地理概念、原理、讀圖等內容,在認真理解和深入鉆研的基礎上,積極賦情,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形象 、生動,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那么,要想讓學生在地理課上盡“情”的發(fā)揮,我認為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
1.以情育情
情感的特點具有感染性。在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影響別人,使他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lián)系的感情。以情育情就是教師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向學生傳情,激發(fā)他們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怎樣向學生傳情呢?其一,教師要熱愛地理教學工作 ,以對學生耐心幫助,細心關懷付出真愛,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教師的這份熱情,并使之轉化為自己對地理的熱愛,對地理學習的激情。其二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生動傳情。在講黃河的治理時,不妨引用一位外國朋友的話:“……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動脈破裂?!蓖瑫r,還舉出具體生動的把黃河化害為利的例子進行今昔對比。引發(fā)學生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產生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以境育情
俗話說,觸景生情。具體的情景可以喚起人們相應的情感。因為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精心選編趣味性、思想性強的例子作為啟情材料,從而營造出愉悅的課題氛圍,使學生的身心全部融入到你所設的情景之中。例如在講授“海陸的變遷”一節(jié)時,由于教材的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如果只通過幾幅圖來講解,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沒有激情,那么對知識的掌握就不一定好;教師如果借助“滄海桑田”這個神話故事,再結合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進行講述效果一定很好,因為汶川大地震剛剛過去,學生歷歷在目,通過這件事的講解使學生了解了汶川地震的原因,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和教材中板塊運動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對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形成就很輕松地掌握了。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知識的理解就更加鞏固,而且學生還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
其次把有關地理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當?shù)氐纳?、生產實際、現(xiàn)狀結合起來,以景生情,情景交融,來激發(fā)興趣,加深理解對地理事物、地理現(xiàn)象的認識。如講我國的水資源一節(jié),可結合本地區(qū)的水資源特點,及現(xiàn)狀來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本地的氣候、降水的現(xiàn)狀,總結出學校所在地區(qū)降水主要夏秋多、冬春少的特征,這與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點相吻合,那么對華北地區(qū)水資源分布的特點及原因就非常了解。從而使學生了解了北方水資源貧乏的原因,降水少、季節(jié)分配不均,工農業(yè)發(fā)達,用水量大增,人口稠密、工業(yè)三廢、生活垃圾對現(xiàn)有水資源的污染嚴重等。自然與人文的因素是其主要原因的理解更加深入、具體、系統(tǒng),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節(jié)約用水的思想品德,樹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huán)境觀、自然觀,了解了水資源的危機,樹立了節(jié)水惜水意識。
3.教育學生關注環(huán)境問題所造成的生存憂患
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破壞已達到地球難以承受的界限。一方面人口的劇增、生活所需,人們?yōu)E砍濫伐森林、過度墾荒,森林資源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我國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jù)統(tǒng)計:我國水土流失面積超過180萬平方千米,均占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每年流失表土在50億噸以上,流失的土壤養(yǎng)分相當于全國一年的化肥產量。每年以1000-2000平方千米的速度蔓延變?yōu)榛哪恋厣郴娣e有160多萬平方千米,風沙蔓延導致許多牧場、良田和村莊毀壞、埋沒。我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流失嚴重,1980--1999年的20年間,我國擠占挪用及損毀的耕地超過600萬公頃,平均每年流失耕地超過30萬公頃。耕地減少加據(jù)了我國人口與耕地的供需矛盾。再加上工業(yè)廢氣、廢水污染、酸雨區(qū)面積擴大等環(huán)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安全,給人類以無情的報復和懲罰。
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滲透到教學中,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增強協(xié)調發(fā)展意識。如在學習非洲時,說明長期殖民統(tǒng)治,人口迅速增長,糧食短缺、盲目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沙漠擴大,使許多國家的經濟處于貧困、落后境地。通過內容的了解,可加強學生的危機感、緊迫感,從而使學生正確對待資源,保護資源。
總之,教師只要在地理教學中,深入挖掘地理教學中蘊涵的積極情感,然后再將自己的情感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動作、具體實例等融入到地理知識的講授之中,再加上精選的趣味性、思想性強的啟情教材營造出愉悅的課堂氣氛,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那么情感教學的效果更好,使人更加滿意。
收稿日期:20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