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摘 要:范小青的《褲襠巷風流記》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而《城市表情》則發(fā)表于2004年,事隔20年,范小青依然關注著城市改造這一主題,而且這種關注愈發(fā)熱切。但兩部作品中所講述的城市改造,無論從所涉及的程度,還是作者敘述的角度、態(tài)度都有所轉變。與《褲襠巷風流記》相比較,《城市表情》所涉及的城市改造部分從次要上升到主要,敘述角度從市民轉向市長,態(tài)度從“挽留”轉變?yōu)闊崆橹С帧?/p>
關鍵詞:范小青 《褲襠巷風流記》 《城市表情》 城市改造 轉變
有人說范小青的《褲襠巷風流記》是改革小說,筆者不同意這種說法,正如不同意《城市表情》是政治小說一樣。的確,《褲襠巷風流記》講述了改革開放之風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普通百姓的沖擊,但主要還是描寫時代變遷下普通市民的生活面貌、精神狀態(tài)以及城市改造前老百姓擁擠的居住壞境,至于如何改革并未過多涉及。而《城市表情》也并沒有涉及官場上的腐敗黑暗、爾虞我詐,講述的是城市改造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矛盾、沖突以及解決措施。本文主要比較的是二者中有關城市改造的部分。
《褲襠巷風流記》寫于20世紀80年代,而《城市表情》則發(fā)表于2004年,事隔20年,范小青卻依然關注著城市改造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而且這種關注愈發(fā)熱切。但這兩部作品中所講述的城市改造,無論從所涉及的程度,還是作者敘述的角度、態(tài)度都有所轉變。
一、從次要敘述到主要敘述
《褲襠巷風流記》主要講述了改革開放對蘇州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在這之中夾雜著些許城市改造問題,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古建筑保護,并且僅限于這些,所涉及的篇幅小,文字也不多。同時這些問題在作品中大多沒有被解決:滅渡橋上的人們仍然“覓渡”,褲襠巷因為三號沒能拆遷,“張師母他們終究沒有遂心愿:搬新樓房”[1]。而古建筑的修復僅僅存在于吳家這樣要有臺商歸來的特殊情況。對于后兩者,作者只是在尾聲部分給了一些遙遠的希望。
而《城市表情》則全面講述了城市改造的整個過程,從指揮這場改造的市長秦重天到南州的一個個普通市民,以及這其中所出現(xiàn)的困難、問題與處理結果,敘述完整,篇幅巨大,字數(shù)眾多。
二、從市民到市長
《褲襠巷風流記》中,范小青自始至終站在小市民的角度上體驗著社會變幻和時代變遷,與其他同時代的作品一樣,作品描繪著“那些淪落風塵或者根本就從未發(fā)跡,待居閭巷的‘蕓蕓眾生、市井小民”,“他們各安其生,順天任命,如流水落花,兀自地流,兀自地落。”[2]這里的主人公無一例外都是小人物,他們各安天命,日復一日地過著自己的“小日腳”。
而到了《城市表情》,作者則站到了領導者的角度上,同一位市長一起去經歷這場浩浩蕩蕩的城市改造。這里的主人公已經不再是社會變革被動的接受者,聽天由命或事不關己,過自己的小“日腳”,他變成了手握指揮棒的領導者,讓古老的南州在自己的指揮下煥然一新。
范小青的視野很開闊,她沒有局限在官場的腐朽黑暗、明爭暗斗之中,也沒有把人物放到好則兩袖清風,壞則一無是處的二元對立中,而是將一群敢于拼斗,舍得犧牲的干部們放到古城的大改造中,讓他們在新與舊的碰撞中展示自我。秦重天便是最主要的代表,他有著拼命三郎的干勁,可以在一周內平均只睡三個小時;他敢于承擔,將一切重擔都壓在自己身上,公開承認為包家要房子是自己徇私情;他為了成功不惜任何代價,不僅動用了自己的老婆王依然,甚至不惜向胡明光送禮行賄。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城市的發(fā)展,因而范小青在小說中以女性的善良給了這位闖將更多的關懷,在事業(yè)上,市委書記做堅強后盾,三把手田常規(guī)鼎力支持,副手尉敢分擔憂愁;在情感上,雖然秦重天與妻子越來越遠,但醫(yī)生顧紅卻給了他更多的憐惜。
三、從“挽留”到熱情支持
在《褲襠巷風流記》中,作者對城市改造并不感冒,對這場改革開放之風也感到茫然和疑慮。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跌宕起伏,“想想自己碰上的一連串倒霉事體”后,阿惠忽然感覺到了命運的不確定性,她想:“這世界本身也是個滑稽的世界。”[3]
連小秦在幸福來臨之后也感到困惑,她想不通,“可是我不懂,我弄不明白,三子的鈔票怎么來得這么容易。我聽人家講,暴發(fā)戶的鈔票總歸不干凈的,有血有淚的,總歸是揩了別人或者國家的油的,總歸是做了缺德事體的,不然發(fā)不起來的??墒侨硬皇悄欠N人呀,三子不會做缺德事的,三子對我保證過,他沒有做過一件缺德事體的……”[4]
這一時期,范小青雖然寫的是“新蘇州”,但依然沉浸在蘇州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小橋流水,庭院古宅,寧靜不變的百姓小“日腳”,作品散發(fā)著這座古城千百年來的氣息,也寄托著作者無限的美學情懷。正如王堯所說,范小青是在“挽留”,“范小青試圖挽留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流失的人選,逐漸消失的人性之美,而在這種挽留中,我們看見了歷史在現(xiàn)實中的背影,感受了文化在生活中的輝映。”[5]同時這種人生的不確定性也體現(xiàn)了范小青的佛學思想,她在后記中寫道:“自三國時期佛教傳入蘇州,對蘇州民風影響頗大,有人認為蘇州人佛性甚篤,這話自然是褒貶兼之。我以為,佛性與‘韌,似乎是有聯(lián)系的?!薄疤K州人是很韌的?!?[6]依此看來作品中的小人物,在時代大潮中,無論是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不甘寂寞”、躍躍欲試似乎都與這“韌”有關。
而到了《城市表情》,范小青卻表現(xiàn)出對城市建設極大的熱情,從小說塑造了一位有魄力,有能力,有思想,有個性的總指揮秦重天來看,作者希望通過這樣一位領導干部,這樣一場城市改造來改變南州城的舊面貌,給南州百姓以新的生活環(huán)境。
但同時,范小青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立場,她希望在城市建設中保留一些南州古老的歷史氣息,而不是徹底破壞,這一點從城市“天際線”問題,從吳學瀾故居的保護中都可以看出。范小青希望古老的城市文化在大改造中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小說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這種安排的人物莫過于方雨庭,她與這座城市及其文化的轉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新與舊的沖突中,她也是表現(xiàn)得最睿智的女性。作為一位文化專欄的記者,她熟悉這座古城,并對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深邃的感情,因而她寫了多篇文章反對破壞城市建筑的歷史風貌。作品中尉敏背誦了一篇方雨庭的文章,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了她的這種感情:“如果說,園林是南州的掌上明珠,古塔寺廟是南州的鎮(zhèn)地之寶,那么老宅又是什么呢?散落在每一條小巷每一條老街的經經絡絡中的這些故居老宅,千百年來,他們被道德文章熏陶,被名人的氣質浸透了,知識的養(yǎng)料,也在這里滲足了,與此同時的千百年,老宅又將它們吸納的這些氣息經久不衰地散發(fā)開來,彌漫開來,讓他們布滿在南州的土壤和空氣中。這樣的生生不息,老宅故居,便成為處處燎原的發(fā)源地了,在史冊的每一頁,我們都能看見有濃濃的文化煙火從這里升騰起來,在過往的每一天,我們都能感覺故人的精神氣在這里行走……”
但同時,方雨庭也認識到了城市轉型的必然,當她坐在馨香廳看著破敗的舞臺和瑟瑟發(fā)抖的觀眾時,她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與固執(zhí)己見的吳一拂相反,方雨庭是贊成通過發(fā)展的途徑來保護文物的。她清楚地看到了老城正在腐朽,也知道,如果不改造,老城將會走向死亡。因而在尉敢讓她寫有關“天際線”的報道時,她才放棄了利用吳一拂之口的想法,改由自己來完成。在顧紅請求她寫文章呼吁政府關注吳一拂的木雕收藏時,她才會斷然拒絕,并清楚地列舉出其中的困難。她從內心渴望城市改造,渴望拆遷錦繡路,移建豆粉園,在改造中保護這座古城,保存住古城的精氣神,并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歷史的向前推進,城市改造中不斷地出現(xiàn)新問題,這也使其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經久的主題,而作家也容易陷入既定的模式中,成為前人作品的復印機。而范小青卻成功地避免了這種模式化的寫作,開創(chuàng)了城市改造這一題材新的寫作范式,即將政治事件與社會文化相結合。她成功了,二者結合不僅給她的作品以全新的視角,讓讀者擺脫了陳舊的思維方式,給人以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同時也夯實了作品本身的內涵,讓文本自始至終散發(fā)著古老的文化氣息。
范小青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變化,究其原因,或許在于“時間”二字。二十年間,范小青經歷了城市改造過程中太多的變化,坎坷、成就、困難、輝煌業(yè)績等等,這些足以讓她把握這個大問題,也給了城市改造一個理想的最終結果。
同時,這20年間,范小青也更多地接觸到了政治生活。86到87年間,范小青曾在蘇州滄浪區(qū)掛職任過區(qū)長助理,對政治生活有了一些直接的體驗,此外通過一些其它活動,她也接觸到了蘇州的干部階層,結交了很多官場上的朋友,這也極大地影響了范小青的寫作角度。
注釋:
[1][3][4][6]范小青:《褲襠巷風流記》,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303頁,第280頁,第286頁,第306頁。
[2]何平:《范小青的“我城”和“我鄉(xiāng)”》,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1期,第40頁。
[5]王堯:《轉型前后——閱讀范小青》,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1期,第25頁。
參考文獻:
[1]范小青.褲襠巷風流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2]范小青.城市表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3]何平.范小青的“我城”和“我鄉(xiāng)”[J].當代作家評論,2008,(1).
[4]王堯.轉型前后——閱讀范小青[J].當代作家評論,2008,(1).
(王瑜 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