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芝
現(xiàn)代教學論告訴我們:課堂教學是一個多變量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在該系統(tǒng)的運行過程中,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智能的培養(yǎng)。還存在著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存在著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同時還存在師生與外界環(huán)境的多側(cè)面、多層次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客觀存在各種“意外”的變化。往往一堂精心設(shè)計的課,可能因此攪得一塌糊涂,一堂枯燥無味的課也可能因偶發(fā)事件帶來意外生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如何靈活妥當?shù)靥幚砼及l(fā)事件,不僅關(guān)系著一堂課教育教學的成交。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機智的一個重要的標尺。它可以反映出教師應(yīng)變藝術(shù)的水準。
1.靈活機智地回答疑問
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個性不同、心理面貌各異、知識程度不一的活生生的學生。特別是在當今科技文化迅猛發(fā)展的時代,他們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反應(yīng)靈敏,遇事喜歡分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觀點。這就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加大了難度,它要求教師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修養(yǎng),而且還要具備靈活運用知識、機智處理問題的能力。有位老師上《朱德的扁擔》一課,當講到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擔上刻下“朱德記”三個字,戰(zhàn)士們更加愛戴總司令,都不好意思再奪他的扁擔時,全班同學對革命領(lǐng)袖的崇敬之情,被這位滿懷激情的講述推向了高潮。這時,一只胖乎乎的小手高舉起,一個有趣的問題立刻蹦了出來:“老師,那時人們很窮,讀不起書,怎么認得‘朱德記三個字呢”?教師沒有思想準備,不能立即作答,卻又巧妙地把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們:“是呀,誰能答出這個問題呢?”好一個“是呀”,有驚訝,有肯定、有贊賞、有對全體兒童思維的激發(fā)。全班學生乃至聽課的人都隨著教師的反問陷入了深思。在兒童的心目中,解放前窮人不能上學,這是肯定的;不上學又怎么能識字呢?怎么能認識朱德的扁擔呢?對一般小學生來說,這一連串的推理是很自然的。然而,廣泛的課外閱讀,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終于給孩子們打開了智慧之門,回答問題的小手一個接一個的舉起來,“他們讀過函授學校。”一個孩子用現(xiàn)代生活中的語句解釋?!胺较蛳雽α?但說法不對”。精明的教師既作了肯定,又作了否定?!稗k掃盲學校。”另一個孩子的答案與故事發(fā)生的年代靠近了些,老師繼續(xù)啟發(fā)學生思考?!敖夥艆^(qū)辦農(nóng)民夜校”。“紅軍叔叔一邊打仗,一邊學文化”。孩子們終于得出最滿意的答案。
還有我在教《木蘭辭》時,學生就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在于古代婦女都是纏小腳的,花木蘭是小腳。怎能行軍作戰(zhàn)”?諸如此類的教學實例告訴我們:一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應(yīng)有應(yīng)變能力和求實精神。這樣才能應(yīng)付各種復雜局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胸有成竹地處理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學生不愿學習。甚至與教師頂撞的現(xiàn)象,在老師活動中,也常常遇到一些突發(fā)事件。這時,教師的應(yīng)變藝術(shù)就表現(xiàn)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緒的激動,冷靜地審時度勢,胸有成竹地尋求妥當適度的解決方法。
電視連續(xù)劇《綠蔭》里何老師有這方面的一個范例:何老師接班的第二天,他上課,未走進教室,只聽見里邊亂哄哄的。他走進教室,發(fā)現(xiàn)黑板上畫了他的漫畫,并在旁邊加注:“不準擦掉”。何老師明明知道是學生侮辱自己,但他仍然冷靜地說:“畫畫的同學很有想像力,畫也切合人物的個性特點,做教師的一靠嘴,傳授知識;二靠耳朵,傾聽同學的真知灼見;三靠眼睛,觀察學生心靈的秘密。所以畫的作者,把這三種器官畫得都挺大的。我建議課余時間,這位同學多向美術(shù)老師請教,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現(xiàn)在是語文課,是不是先擦掉上課?”至此,同學們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何老師這樣做,不僅教育了學生,也平息了一場風波,胸有成竹地把突發(fā)事情轉(zhuǎn)入了正常的教學軌道。反之,如果不能冷靜、理智地控制自己,對學生訓斥一番,效果一定不理想。
3.沉著冷靜地對付“怪事”
在日常課堂教學當中,幾乎每一位老師都會碰到一些“偶發(fā)事件”,而且以“怪事”居多。往往使教師感到“意外”,甚至“出洋相”或“當場出丑”。此時此地,教師一定要沉著冷靜地對付“怪事”,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怪事”,千萬不能為了維持“自尊”而胡亂“克人”。應(yīng)該讓學生在沉著的分析和冷靜的評價當中受到教育的啟迪。筆者在一次聽“小學一年級思維訓練觀摩課”時,教師出示一題:“玻璃杯中有一乒乓球。有多少方法將它取出”?一只只小手紛紛舉起:“用水灌出來”、“用筷子夾出來”、“用手抓出來”、“用手抓著杯子倒出來”……教師臉上露出笑容,學生答問看來都在好的預料之中。正準備總結(jié),突然一男孩站起來,洋洋自得地說:“我把杯子往地下一摔碎,乒乓球自己就倒出來了?!比珗鲱D時啞然,學生們一時不知所措,觀摩教師也竊竊私語,主講教師顯然感到意外,尷尬了一會,認為該生是“出洋相”、“冒風頭”,是丟她的丑,立即呵斥道:“小聰明、爛點子,這是破壞公物,根本不允許的事情”。這男孩立即耷拉下了頭,但又好像不服氣地在小聲嘀咕,平心而論,這是主講教師的“自尊”在作祟。因為她出示的思考題目并沒有帶任何前提條件。不管用什么辦法,只要將乒乓球取出來,就算任務(wù)完成,難能可貴的是這個男孩讓大家的辦法都說完了,他另想出來的、超出一般人的創(chuàng)新方法,這是聰明智慧的閃交點??上?由于主講教師胡亂處理, 挫傷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與此相反,又有一次筆者隨堂去聽了幾節(jié)初二數(shù)學課。途中,教師正在板書,突然,“他在畫怪畫”!隨著這檢舉聲,一張畫有近視眼老師與黑板接吻的紙片傳到老師手中,頓時哄聲驟起,因這位老師就是近視眼,教師的臉漲得通紅,但他很快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打破了難堪的沉默:“這張畫畫得很好,看得出很有基礎(chǔ),下課之后修改一下再送給我”。教師用沉著、冷靜的語調(diào)平息了課堂秩序,被打斷的課繼續(xù)下去了。下課后,經(jīng)過這位老師熱情而中肯的幫助,使這位畫怪畫的同學思想上受到震動。但是,他作畫的愛好沒有因此泯滅,而是更有發(fā)展。后來,他的幾幅習作還在市、縣美展作品中獲得了獎。
由此可見,教師的勞動之所以稱為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因為教學雖有原則可循,但無框框可套。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各個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因人因事,順情緣境,審時度勢,采取適宜的應(yīng)變藝術(shù),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臨場決策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沙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