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利江
這是發(fā)生在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故事:有人問當時日本的三位風云人物——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同一個問題:“杜鵑不鳴,奈何?”信長答:“殺之?!毙慵鹪唬骸笆蛊澍Q。”家康答:“待其鳴?!苯陙?,日本著名作家山岡莊八的幾部描寫日本戰(zhàn)國時代英雄人物的歷史小說相繼傳入中國,讓國內讀者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些名字不再陌生。這三人都以雄才大略著稱,尤以德川家康,更是掃平諸侯、統(tǒng)一日本,開創(chuàng)德川幕府長達三百余年的統(tǒng)治。
歷史學家李明宇曾說:“如果把日本統(tǒng)一看做一塊餅,那么織田信長是種麥子的人;豐臣秀吉是將麥子拿來做成餅的人;德川家康則是享用這塊餅的人?!钡麓铱档靡栽谌盒壑鹇怪忻摲f而出,打敗所有競爭對手,除了出眾的謀略和權術外,其無比的忍耐精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德川家康一生坎坷,少年時作為人質依附于強國。后雖獲獨立,卻始終生活在同時代另兩位英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陰影下。
德川身處亂世,不得不忍辱負重以求生存。當盟主織田要求德川殺死自己的結發(fā)妻子和心愛的嫡子時,為取信織田,他強忍悲痛立即動手,等到幾十年后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時才報仇雪恨;為結交盟友,他不惜屈下尊貴的武士之膝,下拜市井浪子出生的豐臣秀吉。
孤立的忍耐沒有力量,而需要做出明智的抉擇。桶狹之役后,德川不但不為盟主今川復仇,反與盟主之敵締約。這似當年勾踐忍奴役之恥、韓信受胯下之辱,英雄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方能成就大事。
國人向來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自重,誠然這種精神可歌可泣,卻也是如此的悲壯。成大事者不妨先“為瓦全”,待他日重整旗鼓,再讓“碎玉重圓”。正如德川當年在織田等人面前忍辱負重以求生存和壯大,才有日后掃平天下的功業(yè),也才有一雪前恥的機會。
寧為瓦全絕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一個人如果不夠堅強,就無法做到;寧為瓦全不是安于現(xiàn)狀,而是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以改變現(xiàn)狀。這是一種過人的處世謀略,一種超凡的人生智慧!
記得《基度山伯爵》里的最后一句話就是:“等待!”寧為瓦全、竭力忍耐,這是對美好明天的必要鋪墊,是對光明未來的最大支持。“寧為瓦全,但求碎玉重圓”,讓生命中沒有不可承受之重!
(圖/潘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