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靜
去除不看電影的嬰幼兒和老人,中國有三種人,男人、大老婆和第三者,男人對第三者心存歉疚,對正室無奈,這電影一下子討好了2/3的觀影主力,票房能不高么?
本來這大爛片不值一評,之所以想起來,是因為看到一條新聞,《非誠勿擾》在香港票房150萬,臺灣則有兩個數(shù)字,媒體說30多萬,出品方宣稱過了百萬。電影票房、投資和雜志發(fā)行量一樣,至少要打個對折,你姑妄說,我姑妄聽。就算真過了百萬,比起在內(nèi)地“號稱”過3億的票房,也怪丟人的。
槍手趕緊替爛片找補,放映時間太晚,盜版猖獗,兩岸文化差異,諸如此類的理由,并舉出很有力的例子——《海角七號》不也是內(nèi)地票房糟糕么?沒錯,這理由有它的真實性。《海角七號》只是個很普通的軟性小品,它的性質(zhì)就像島內(nèi)很紅的另一部電視劇《眷村的故事》,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一個沒有孤島心態(tài),沒有經(jīng)歷過殖民文化的大陸人,是很難體會到日本文化對臺灣人的深刻影響以及他們內(nèi)心的掙扎。這些最重要的符號對大陸人民如隔靴搔癢,《海角七號》剩下的只有平庸的演員和歌曲,有什么可感動的?
《非誠勿擾》的內(nèi)地票房高也并不能證明它打動了內(nèi)地觀眾。不可否認,它是一部很有效的旅游風(fēng)光宣傳片,無論是沒付錢的北海道旅游局,還是付了錢的杭州市、某郵輪公司、某銀行、某名牌車……都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首先你要把這么多亂七八糟的產(chǎn)品塞進一個殼里,還要保證它不腐爛,能表面光鮮地端給消費者,這種難度只有馮小剛游刃有余。
它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在犬儒主義越來越盛行的中國,理想、高貴、純潔、善良變成很扯淡的事,從褒義詞變成中性詞。對某些穿越道德底限的行為,如果你看不慣就是憤青,麻木不仁被稱為寬容。小三越來越流行的今天,《非誠勿擾》不是第一次,但是很堂皇地以一種悲憫、憐惜的態(tài)度看待這個群體,把她們放在弱者地位。去除不看電影的嬰幼兒和老人,中國有三種人,男人、大老婆和第三者,男人對第三者心存歉疚,對正室無奈,這電影一下子討好了2/3的觀影主力,票房能不高么?盡管它在深度、展示人心的腐爛程度上遠不如《手機》,《手機》還聊勝于無地解了一點癢。中國觀眾欠缺獨立思考,喂什么吃什么,又容易受輿論影響。所以他們對名導(dǎo)的爛片有觀影慣性,電影不能像電視劇一樣,看幾眼可以換臺,50塊錢買張票,情侶兩個,再加上可樂、爆米花,進一次影院至少花上一百多塊,總要心疼一下鈔票。
馮小剛最聰明的地方是知道自己在透支觀眾對他的信任,他會在拍一部不用心的電影之后,再拍一部用心的補償一下。如果連著兩次糊弄觀眾,就會砸了自己的牌子?!斗钦\勿擾》的故事陳腐,但有這幾年的輿論鋪陳,《讓愛作主》、《牽手》、《來來往往》等大量電視劇模糊了婚姻中的道德界限,第三者不再是負面形象,它的成功和《畫皮》一樣,只是商業(yè),也只能是商業(yè)。媒體中像觀眾一樣不思考的記者也很多,比如《無極》,并不比《黃金甲》差,更沒有《黃金甲》的意識陰暗、狠毒,但因為一部諷刺短片和陳凱歌不謹慎的應(yīng)對,導(dǎo)致他無法翻身,直到今天還跋涉在重拾自信的路上。
中國大片的票房,和片子的品質(zhì)不一定形成正比,宣傳投入、花里胡哨的外包裝、正好契合當下某個熱點話題,5年后不會有人再想起這些片子。能在內(nèi)地騙個過億,已經(jīng)屬于走了狗屎運,還好意思委委屈屈地叫喚,內(nèi)心真是強大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