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有誰曾想到,20多年過去了,作為趙本山“高徒”的小沈陽,竟然是以一副更為鄉(xiāng)土、更為夸張、更為世俗的面目登上了堂堂春晚的舞臺,與他的師父一樣,一炮走紅。春晚讓這對師徒收獲了成功,卻又總讓人感到仿佛失去了一些什么。
小沈陽或許是2009年春天最為紅火的名字了?;òl(fā)卡、大裙褲,還有那招牌式的傻笑,娘娘腔化的聲調,以及諸多程式化的口頭禪……通過央視春晚的舞臺,全中國人民都知道了他。
有人說,小沈陽或許可以成為趙本山的接班人。然而事實上,無論專家抑或觀眾,都很難確定這一假設是否有成立的那一天?;仡?987年,趙本山首次以東北農(nóng)民形象登上春晚舞臺,與今天的小沈陽相比,竟顯得如此平淡,如此質樸,如此天然!一個游走在繁華都市里的農(nóng)民,總是那樣率真得可愛,“老土”得發(fā)噱,不變的,是一顆真摯的內心。莫看趙本山來自“鄉(xiāng)土”,并沒有學過什么戲劇理論的他身上卻有著難得的嚴謹與規(guī)矩,他的努力與追求為自己看似“俗”的表演中增添了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品位與人性的思考。有誰曾想到,20多年過去了,作為趙本山“高徒”的小沈陽,竟然是以一副更為鄉(xiāng)土、更為夸張、更為世俗的面目登上了堂堂春晚的舞臺,與他的師父一樣,一炮走紅。春晚讓這對師徒收獲了成功,卻又總讓人感到仿佛失去了一些什么。
或許,那個曾經(jīng)純樸卻充滿理想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的娛樂與搞笑精神,“撓癢癢”式的灑狗血與出乖露丑。不需要意義,不需要理想,不需要主題,只需要好笑……從趙本山到小沈陽,師徒們的春晚舞臺,總有著那么多的必然,那么多的偶然。
走紅春晚的東北元素
2009年春晚,趙本山憑借《不差錢》第14次摘得春晚小品王的桂冠,而臺上身著一條裙褲的小沈陽也憑借《不差錢》一夜躥紅。然而,無論是趙本山波瀾不驚的再度封王,還是“下里巴人”小沈陽一夜成名,這對師徒今日的輝煌離不開央視春晚壟斷下的強勢。
據(jù)說當年是姜昆發(fā)現(xiàn)了趙本山,將趙本山力推到了春晚的舞臺,造就了趙本山的一夜成名,遙想當年趙本山的春晚處子秀,這名成得一點不比小沈陽今天的名噪一時來得??!此后,歷屆春晚的20分鐘的“趙本山時間”都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本山小品”也在春晚的舞臺上走過了20年風風雨雨。都說央視臺大壓人,春晚的審查過程素來是最嚴格的,審查就是帶著一種提意見的眼光來審視臺上的演員,他不想笑,不想寬容你,因此許多“大牌”來了又走,走了卻又想來。歷屆春晚都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大換血,這中間或多或少有著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和無可奈何,而這么多年來也就只有趙本山這一塊“土大牌”撐了春晚半壁江山。
趙本山曾經(jīng)把自己比作拳手泰森,又把自己如今的身份比作世界著名經(jīng)紀人唐金,現(xiàn)在看來,趙本山在臺下的轉型與他臺上的八面玲瓏的確不差——小沈陽確實在趙本山手下紅了起來……在小品《不差錢》中除卻整段整段類似“我的中文名叫小沈陽,我的英文名叫xiao shen yang!”的經(jīng)典臺詞外,整個小品最奪人眼球的一個細節(jié)就是小沈陽下半身穿著的蘇格蘭裙。為了能讓徒弟小沈陽在春晚舞臺上穿著自己的經(jīng)典服飾“裙褲”登場,趙本山絞盡腦汁,最終決定將小品的背景設計在蘇格蘭風情的餐廳里,除了能夠從中見到師徒間的拳拳情誼之外,我們更可以看到春晚中深深烙刻著的“趙本山文化”以及“東北人文化”。
相比學院派的表演,趙本山和小沈陽的表演風格與之截然不同,用趙本山的話說,“就像家養(yǎng)和野生一樣。我們看似是野的,但生命力卻是最強大的?!壁w本山在骨子里就透露著這樣的野:許多人成名之后選擇掩飾或避談自己不曾高貴的出身,甚至編造華麗的簡歷糊弄觀眾,但趙本山偏不,他人前人后不離口地聲稱自己是農(nóng)民。他與生俱來的、粗線條的東北人家特有的幽默感,仿佛是舞臺上的佐料,少了他便“食之無味”。也許,正是由于趙本山和小沈陽那樣的乍看之下粗狂、俗氣的東北草根形象,才能夠受得起春晚這盞碩大聚光燈散發(fā)的耀眼奪目的光芒。
春晚的霸權和特權給了趙本山及小沈陽一個最廣闊的平臺,據(jù)調查《不差錢》是今年春晚收視率最高的節(jié)目,在那短短的20多分鐘內有8億人通過不同途徑同時觀看穿著裙褲的小沈陽以及依舊以大老農(nóng)身份示人的趙本山。這是多么驚人的數(shù)據(jù)呀!試想一個演員得用多少部電影才能夠實現(xiàn)在這么多觀眾面前“曝光”自己的目標?而眼前這一天方夜譚僅僅在20分鐘內就成了板上釘釘?shù)氖聦崱?/p>
“趙氏”綠色二人轉
紅氍毹鋪滿著偌大的舞臺,兩旁的電子大屏幕接連不斷地飛出字幕:祝賀小品《不差錢》榮獲2009春晚語言類一等獎;祝賀趙本山董事長第14次摘取春晚“小品王”??囱莩龅挠^眾裹著大棉襖熙熙攘攘地涌入會場就座,每晚五碼戲是慣例,每碼25-30分鐘,在各自時段里,臺上二人相對著“說唱扮舞絕”,妙語連珠間猶如千軍萬馬近在眼前,京戲、雜技、繞口令、模仿秀無所不能,笑聲無所不在……沒錯!這就是在沈陽中街劉老根大舞臺上演的“綠色二人轉”。
“我最高興的就是,央視春晚終于接受了二人轉。東北二人轉演員能有上萬,這個劇種有300年歷史,第一次走向這么輝煌,不是驕傲地說,是因為我。你說我能不高興嗎?我想將來能接替春晚小品的就是二人轉。”談及二人轉趙本山滿面笑顏。的確,這門流行于田間地頭、村舍茶室的市井藝術因為趙本山“火了”,而趙本山自己創(chuàng)辦的“綠色二人轉”更火!
在沈陽市區(qū),類似打著“劉老根”旗號的二人轉舞臺就有3家,二人轉的場子儼然是“遼寧省的一道風景”。至于在外地的情形,《不差錢》的編劇崔凱拿出一張獨特的“北京旅游地圖”講道:“這上邊插了小紅旗,120多處,都是唱二人轉的場所,大部分都是洗浴中心。我估計整個二人轉的從業(yè)人員大概在10萬人左右,包括演員、樂隊、經(jīng)營者,以及二人轉光盤制作者、錄音師之類?!比缃瘢瑐髀勚猩虾?、南京等地的“連鎖店”因為《不差錢》的火熱也已經(jīng)不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地步。
在趙本山的二人轉產(chǎn)業(yè)鏈中影視劇制作是其中十分關鍵的一環(huán),隨著電視劇《劉老根》、《馬大帥》、《鄉(xiāng)村愛情》、《關東大先生》的播出,沈陽人大都已經(jīng)可以一眼認出二人轉舞臺上的演員:“哎,這不那誰嘛!”小沈陽在《鄉(xiāng)村愛情》系列中扮演的留著“中分頭”的王天來一角也是趙本山在小沈陽早期的星路上為他安置的一塊“墊腳石”,而小沈陽在劇中讓人過目難忘的發(fā)型也正是師父趙本山自己設計了又親手給他梳的。
《鄉(xiāng)村愛情》等電視劇在熒屏熱播的同時,更帶動了劉老根大舞臺的人氣,總裁劉雙平用一口濃重的東北口音滿心欣喜地說道,“這叫培養(yǎng)‘粉絲,銀(人)熟是寶?!背弥馃?,本山集團接連辦了 “本山杯”二人轉大賽,又有了本山藝術學院。面對外界紛紛擾擾盛傳的有關自己接班人的種種傳聞,趙本山只是淡然處之:“現(xiàn)在這45個學生,各自有各自的優(yōu)點,當然也有缺點,包括小沈陽,但等到他們成熟的時候,我會一個一個推出去。”趙本山著力于培養(yǎng)二人轉年輕苗子的心情可見一斑。
小沈陽與師父結緣也正是在第一屆“本山杯”二人轉大賽,回想當時見到趙本山的情景小沈陽仍然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激動。之后,小沈陽接到了一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讓小沈陽一下子懵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趙老師叫他來沈陽發(fā)展,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竟落到了自己的頭上,連小沈陽的父母起初都一下子難以相信這個事實。
在2001、2002兩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獎賽”之后,張小飛、翟波、閻光明、王金龍等幾個已經(jīng)是其他劇團頂梁柱的演員,也相繼離開自己原本的劇團,拜趙本山為師。這群選拔出來的最優(yōu)秀的“野生”民間藝人,在趙本山的面授機宜下,逐漸擺脫了傳統(tǒng)二人轉中帶有的 “黃色”元素,逐漸形成了“劉老根大舞臺”所獨有的二人轉風格,“后來我給弟子們提出了‘綠色二人轉的理念,因為一晚上面對上千觀眾,你不能開這種玩笑。離性、黃的稍微遠一點兒,最起碼話里面說得含蓄一點,畢竟兩輩人、領著孩子能坐那兒看,或者你請客人看,主人臉上能不害臊。如今我的公司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制度了:哪句話說過了,回來就交錢來。新來的看幾天,在舞臺上培訓一段,把他最優(yōu)秀的、天生的幽默感和舞臺技巧留下,剩下的閑爛雜嗑都甩掉。都是這么過來的,包括小沈陽。”趙本山如是說。
然而現(xiàn)在一些推崇傳統(tǒng)二人轉的觀眾,對趙本山的綠色二人轉卻頗有微詞,一些人甚至認為,要看真正原汁原味的二人轉表演,恐怕得去更偏遠的縣城。面對這些評論,趙本山有著自己的看法,“如今,二人轉,包括我弄的‘綠色,你說它還是二人轉嗎?它不過采用了二人轉的一個形式。我所說的‘綠色是指它保持原有的淳樸自然,但要把那些黃的弄出去。曾經(jīng)掃黃打擊都涉及二人轉演員,但說白了二人轉離不開這東西。人離不開性,任何藝術都離不開性。性是有生命誘惑的,避而不談也不妥。我覺得不如帶著一種大氣的眼光,讓自己娛樂起來?!?/p>
“賞丑”未必盡低俗
當人們逐漸對“一夜成名”熟視無睹時,2009首位大紅人小沈陽還是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因為在他身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標簽實在太多——趙本山的徒弟、“女人之中我最爺們,爺們之中我最女人”的形象以及比他師父趙本山更“雷人”的著裝打扮……
小沈陽的成功與他師父趙本山的成功一般,與春晚這個平臺脫不了干系。在春晚小品難以擺脫“始終是那些老面孔”的尷尬境地時,小沈陽給觀眾帶來了想要的“新”,雖然還是往年的二人轉模式,但不再是“山丹丹”式的搭配。何況,小沈陽隨性而為甚至有些“胡編亂造”的演出風格也并非春晚上一時的“空穴來風”,據(jù)小沈陽自己透露:“我第一次在吉林演出時,唱著唱著突然忘詞了,當時我直感到渾身發(fā)抖,額頭浸滿了汗珠……后來便索性開始即興發(fā)揮,沒想到卻博得了臺下的滿堂喝彩。我想如果沒有那次的舞臺,或許我也不會有現(xiàn)在的表演風格,也不會有現(xiàn)在的小沈陽?!?/p>
一路陪伴著小沈陽編排小品的崔凱說:“小沈陽有過幾千場的演出實踐,加上他的悟性和條件,上臺之后很快就找到了感覺并且表現(xiàn)得很出色,所以受到了大家的好評。長期的演出經(jīng)驗積累,再加上本山的襯托和老畢的幫忙,小沈陽在今年春晚小品《不差錢》的表演中取得成功是很必然的,不能說是一種偶然的現(xiàn)象?!?/p>
小沈陽火了,但四面八方的質疑也隨之而來,甚至有些人還詬病他的表演是一味地以自虐取悅于觀眾。小沈陽演的是《不差錢》,現(xiàn)實中也真是不差錢,開著100多萬的途銳,連車牌號都是他的出生年份,或許正如某些人說的那樣——小沈陽真正“差”的,是文化品位。
的確,小沈陽最大的特點就是俗,俗又總是與所謂的文化品位背道而馳的?!澳阏f我是男是女‘嗷,這個問題給我也整矛盾了!”一段招牌式的開場白無論怎樣都令人不舒服,然而,“俗”卻不一定能紅,“俗”也要俗出來個差異化才行,小沈陽在某種程度上與當年另一位從東北走出來的草根明星雪村有幾分相似,在他們的俗中總是包含著那些能引起人共鳴的東西?;蛟S,出乖露丑、自虐自嘲以求得笑聲的手法,在當今社會就是那么有效!人總愛看到不如自己的某些東西,小沈陽等丑星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源于這種奇怪卻又必然的心態(tài)。
無論如何,對于小沈陽這樣的“俗”演員和二人轉這樣的“俗”藝術,可以在央視春晚上堂皇地登堂入室,占了最首要的一席之地,春晚能夠包容得下《不差錢》和小沈陽、丫蛋兒這樣來自草根的藝術與演員,這本身就象征著俗與雅的矛盾與融合,以及草根文化中“賞丑現(xiàn)象”的崛起。連天字第一號電視臺都接受了這樣的文化,那還有哪里是可以用“低俗”的理由來拒絕的呢?所以,小沈陽火了,陳國慶瘋了……全國電視一片“丑”,全國心態(tài)一片“好”,雙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