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軍
據新華社調查顯示,多數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從不良行為開始的,而初中階段是不良行為的高發(fā)階段。參加調查的關穎認為,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證明,一般不良行為與嚴重不良行為是違法犯罪行為的前兆。從接受不良影響,到道德缺陷、私欲膨脹、交友偏離,進一步產生一般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最后發(fā)展為違法犯罪行為,未成年人在這一過程中種種表現(xiàn)或隱或現(xiàn),總有蛛絲馬跡。如果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各盡其責,把握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或許不良因素就能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行為習慣作為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中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應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培養(yǎng)中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客觀形勢的要求
1、“以德治國”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提出的一個重要治國方略,而在中共中央頒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更是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團中央與全國少工委又頒布了《關于加強少年兒童思想品德教育深入開展體驗教育的意見》。這些都對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具有強烈現(xiàn)實意義的要求: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2、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需要從青少年階段做起。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一生道德養(yǎng)成。初中階段是一個人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階段,是一個人生理、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步確立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最需要進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中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是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
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往往是重知輕情。一是普遍把道德認識視為道德發(fā)展的主要引導因素,而把道德情緒體驗(道德情感)置于道德認識的從屬地位,以致簡單地認為只要曉之以理,就能動之以情;二是更多地關注道德認識對道德情緒體驗的影響,而較少關注道德情緒體驗對道德認識的影響,結果造成學生“知”與“行”的脫節(jié),而實踐體驗才是改變這種傳統(tǒng)德育模式,培養(yǎng)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與有效途徑。
1、從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講,要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品德,應沿著知、情、意、行的內在發(fā)展順序進行,即沿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煉之以意、導之以行”的順序進行?!靶小?即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最終目標。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何養(yǎng)成?當然要建立在知、情、意的基礎之上,那么怎樣才能把它們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我認為實踐體驗是最佳的途徑。因為青少年品德的培養(yǎng)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fā)、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體驗。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要在各種實踐體驗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體驗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2、從實踐體驗本身的特點來看,它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一切正確的認識都來源于實踐認識,人的認識過程是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所以我們應指導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對做人做事道理的認識不斷深化,然后又用這些認識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通過實踐體驗達到對道理的再認識,這樣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實踐體驗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具有普遍意義,而且特別符合初中生的特征。因為他們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欲和上進心強,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體驗活動,則符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有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只注重“坐而論道”,即進行倫理性談話,不注重讓學生去進行實踐體驗,結果使某些學生雖有一定的道德知識,卻缺乏道德實踐,出現(xiàn)知與行的矛盾,這是當前對初中生開展德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帶有普遍性的不良傾向,只有克服這種傾向,才能把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針對初中各年級學生特點設計實踐活動,增強教育實效性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曾在《全國少工委四屆三次全委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的問題長期困擾著少年兒童思想品德教育?!逼渲邪讶狈︶槍π苑旁谑滓奈恢锰岢鰜?,可見解決該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考慮到一個差異的問題,要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發(fā)育特征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存在的差異,不同地區(qū)、不同環(huán)境、不同生活經歷的少年兒童也存在著差異,同樣生活條件下的少年兒童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而這些差異中,以不同年齡階段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發(fā)育特征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差異性最大,也是我們最需要考慮和研究的。在人的一生發(fā)展過程中,青少年時期的身心發(fā)展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初中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他們的身高、體重、體內機能、神經系統(tǒng)等生理機能以及思維情感、自我意識等心理機能都起著顯著的變化,如果我們無視這些變化,把青少年當兒童看,把初中生當小學生看,不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不切實際地制定實踐體驗內容,往往就會使學生對活動不是覺得淺顯幼稚,就是覺得高深莫測,最終使活動脫離學生實際,流于形式,學生受不到真正的教育,最終也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解決這樣的矛盾,我們在制定實踐體驗的內容時候已充分考慮到初一至初三這三個年級階段的顯著差異,并且做了一些有效的嘗試:
1、初一“走出童話世界”
初一新生剛剛入校時,還未擺脫小學生的稚氣,行為習慣也參差不齊,有些同學甚至還有些散慢,不拘小節(jié),缺少集體觀念,他們掌握抽象概念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因此,我們在制定活動內容時注重選擇直觀性、趣味性、生動性的活動,在初一年級中開展“走出童話世界”的實踐體驗活動,讓他們通過調查采訪、形象設計、集體討論、新聞發(fā)布等實踐活動來獲得內心體驗,從而達到認識自我、約束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讓學生們很快培養(yǎng)起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我班“七個小矮人”原先是幾個調皮、淘氣的學生,通過“走出童話世界”系列活動的實踐,每個人的行為習慣都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改觀,他們變得比以前體諒父母,熱愛生活了。
2、初二“搜索快樂,拋開煩惱”
初二的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情感會變得細膩和豐富起來,但這個時候他們也會產生許多青春期的煩惱,這些煩惱包括生理特征變化、男女生交往,與老師、家長、伙伴之間的矛盾沖突等諸多方面,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在初二年級中開展“搜索快樂,拋開煩惱”的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通過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養(yǎng)成一種本領、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yǎng)成一種品質,讓他們通過當一天小班主任、做一天家務、當一個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做一名小導游等豐富的實踐體驗活動來感覺生活的真諦,體驗人生快樂,忘卻不必要的煩惱,從而培養(yǎng)起健康的心理,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初二(8)班的牟茗同學通過賣報紙這樣的實踐體驗活動,戰(zhàn)勝了自我,培養(yǎng)了一股堅忍不拔的毅力。
3、初三“直面‘象牙塔”
初三的學生已逐漸擺脫了原先的稚氣,比較喜歡理性的、獨立的思考與解決問題,他們的抽象思維、邏輯概括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當然他們也面臨著人生的第一個重要選擇:是升學還是就業(yè),報考普通高中還是中職技校,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這些都是擺在他們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針對這樣的狀況在初三階段開展“直面‘象牙塔”的實踐體驗活動,通過辨論會、宣誓儀式、參觀、調查、走訪等形式,讓他們尋找與理想的差距,修正自己的目標。當每個人都有了自己明確的人生取向時,他們才會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努力進取,早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初三(2)班的李耀全同學說:“以前我總是滿足于現(xiàn)狀,自我感覺良好,通過實踐體驗活動我認識到了我離重點中學還有一段距離,從現(xiàn)在起我要戒驕戒躁,努力拼搏,圓自己的重點高中夢?!?/p>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來看,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的身心特點、不同的認知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開展適合自己、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這樣的實踐體驗才能富有成效,才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初中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緊迫的工作任務,在方法上體驗教育也不只是唯一途徑,在實踐中我們應不斷學習和總結更多的方法和經驗,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最終的教育目標。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