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文
北大學子,街頭賣肉;數(shù)百萬大學生,不知道飯碗在哪里;工作十年了,遲遲得不到提升……而這些卻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夠“硬”,真想大聲鳴冤叫屈!
可是,你會軟嗎?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新書《軟能力——在競爭中勝出》給所有為“硬能力”叫屈者、自娛自樂者當頭一棒!
當很多人津津樂道于自己廣博的知識,豐富的經(jīng)驗,卓越的技能等顯耀的硬能力時,《軟能力——在競爭中勝出》的作者魯鳴以其在美國生存與生活近二十年的職場成功經(jīng)歷告誡中國年輕一代:如果僅靠名牌大學頒發(fā)的畢業(yè)證書或者僅靠滿紙“優(yōu)”的成績單就想勝出的話,you are out!
在書中,作者在深刻反思了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的區(qū)別,特別是為何眾多國內(nèi)精英在全球化殘酷競爭中總是很難長久勝出之后潛心著作《軟能力——在競爭中勝出》的,他在書中響亮地提出:軟,也是一種能力,更是我們目前最緊缺的能力!
作為一名社會心理學家,魯鳴現(xiàn)在是美國花旗銀行全球消費信用風險副總裁,當過下鄉(xiāng)知青、中學老師、大學教授,見過太多中國精英在美國社會生活的浮浮沉沉。他在書中指出:類似證書、成績單可以佐證、一眼便可看出高低的專業(yè)能力是硬能力,然而,正是這些很“硬”的人,很多男的不像男人,追求儒雅忽視陽剛;女人不像女人,潑辣有余溫柔不足!有的人,只會做不會說,大庭廣眾發(fā)言結(jié)結(jié)巴巴,照本宣科;有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言而無信并且不肯信任別人;只顧自己,不尊重他人的存在……
而這些,正是因為大家還不會“軟”,缺乏應有的軟能力!作者魯鳴批評當前中國家長和中國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于追求硬能力,只重視學習成績而忽略軟能力的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甚至已經(jīng)蔓延到了“起跑線”——幼兒園。他警告大家,一旦這樣的孩子大批成長起來,中國將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啃老族”(不上班靠父母養(yǎng)活的人)“草莓派”(外表光鮮、內(nèi)心脆弱的人)“海帶”(有國外大學文憑卻找不到工作的人)。
同時,作者進一步告訴大家,硬能力也必須依靠軟能力才能轉(zhuǎn)化為軟實力。他比喻只硬不軟的人好比倒不出餃子的茶壺,參加競聘時只可能成為“面霸”(多次參加面試的人);而只有既能硬又會軟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各家單位爭搶的“霸王面”(每次面試都成為企業(yè)首選的人)。
作者還特別提醒說:坦率地講,大部分人遇到挫折會去提升自己的硬能力,確實是中國人的習慣!而我們往往缺乏的是——軟能力。我特意問了一下周圍的人,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甚至分不清哪些屬于軟能力,哪些屬于硬能力?或者把軟能力當做硬能力來培養(yǎng)。軟能力是不能量化的,可是,我們進行任何進修,都會去考試。結(jié)果搞得軟能力的培訓也訓出的是硬能力,結(jié)果,還是缺軟能力。
在該書中,作者指出,當前,中國年輕一代普遍缺乏六種軟能力:性角色塑造能力、當眾言說能力、獨處能力、體育運動能力,誠信能力和公共事務參與能力。
“中國打工皇帝”、微軟(中國)終身名譽總裁唐駿,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前程無憂網(wǎng)CEO甄榮輝等“軟能力”高手認為,軟能力決定你的現(xiàn)在和未來,該書的觀點將對每一個中國人,包括員工、企業(yè)高管、職場新人、家長等都有很大啟發(fā)。
而21世紀教育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南開大學博導楊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助理院長程星等一批教育專家目前也通過媒體力挺大家既硬還要“軟”,他們說,《軟能力一一在競爭中勝出》提出的什么是好的教育、有用的教育,正是教育學的基本問題。不用做深入研究,回顧四周,比較一下走上社會之后當年同學的不同發(fā)展,就不難發(fā)現(xiàn),社會的選擇和評價與推崇考試和分數(shù)的學校標準完全不同。那些心智健全、自信開朗,具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善于與人相處、有責任感的學生,哪怕他當年的學習成績并不太好,往往能取得更大的社會成就。教育專家還建議廣大家長和學校,加強培養(yǎng)孩子的軟能力,讓他們真正“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