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倫新
上海蘇州河連接黃浦江處的外白渡橋,整體移走和大修后“回家”時,都有眾多市民自發(fā)趕來引頸凝望,在心底激蕩起濃郁的人文歷史情懷。這不僅因為這座百年老橋是彌足珍貴的歷史建筑,而且由于此橋承載了上海的歷史滄桑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撥動了市民們記憶深處的情感之弦,才有這樣發(fā)自內心的感慨!
外白渡橋最早是木橋,早在1856年,由英商韋爾斯等經營的蘇州河橋梁建筑公司所建,叫韋爾斯橋,來往行人車馬過橋都要收過橋費。1872年英美租界工部局另建一木橋,因位于外灘公園旁,故稱公園橋;又因此處原外擺渡處,亦稱外擺渡橋。因過橋不再收費,遂稱為外白渡橋。1907年工部局又改建成鋼桁架橋……日寇侵占上海時,中國人過橋被逼向鬼子鞠躬、被鬼子搜身,等等,外白渡橋的歷史人文記憶實在是既豐富又生動的,是世界文明交匯點和海派文化發(fā)祥地的上海的一個閃光點,如今大修以后復位,可謂煥然一新,但沒有面目全非,而是“修舊如舊”,恢復了百年前的原始面貌,成功地保鮮了歷史人文記憶!
上海和許多中國城市一樣,經歷了長期多次的兵荒馬亂和動蕩不安,許多歷史人文景物的命運不言而喻;還有一些則被以“革命”或“建設需要”的名義,消失在口號聲中和推土機前了。已經消失了的是否都要恢復重建?我以為應該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處置,但需千萬慎重,切記不要造假。幸存下來的人文歷史景物,無疑更加珍貴。據(jù)“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保護建筑地圖”所示,現(xiàn)有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632處優(yōu)秀歷史建筑,如何在保護維修過程中,重視并切實保鮮城市記憶?是個嚴肅的課題。外白渡橋這次大修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寶貴經驗,值得引起注意。
保鮮城市記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保存和保護,而是要保鮮真實的歷史人文記憶。我以為有兩點特別需要強調:一是“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不走樣,使原有的歷史人文內涵不流失,并重新鮮活亮麗起來。如外白渡橋這次大修所做到的,根據(jù)查閱上世紀初檔案資料,按照最早曾經用過的木質人行道板,采用了具有較高耐磨性且不易變形的進口“龍腦香”木,既是嶄新的,也是恢復了1907年的原貌;二是“修舊如舊”不等于守舊,如外白渡橋這次新安裝了名為“城市之光”的照明燈,燈光可以變?yōu)樗{色、銀白、紫色等多種色調,既能表現(xiàn)建筑古樸厚重的歷史感,又富有工業(yè)文明的現(xiàn)代感,這將成為新的歷史人文記憶。
翻過一頁臺歷,離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又近了一天?!俺鞘?,讓生活更美好”是這次世博會的主題。預計世界各地將有7000萬人到上海來參加世博會,他們將看到的絕對不是一座“歷史失根”、“文化失憶”的城市!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將是歷史人文記憶鮮明亮麗的現(xiàn)代化大城市——上海!
本欄責任編輯殷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