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小立
多年來,教與學總是相輔相成的。在過去的應試教育過程中,體現(xiàn)出教師耐心地教,學生刻苦地學,最后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收效甚微,學生應得到的智力開發(fā)、思維形式的拓展都沒有到位,創(chuàng)新能力更無從談起。
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教學方式上大做文章,把教學活動徹底轉向素質(zhì)教育的軌道,讓新的課程理念占領整個教學領域,真的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真的做到引導學生會學、巧學、靈活、創(chuàng)新,到了關鍵之處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真的收到指揮員排兵布陣,大獲全勝的結果,最后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橫生,創(chuàng)新意識別具一格,執(zhí)著追求的欲望達到勢不可擋的效果而告終。要達此目的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教師的角色。弄清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
課堂上一直出現(xiàn)的最顯眼的兩個字就是“教學”??蓪λ谋举|(zhì)歷來都有不同的理解,只因教無定法,所以無法確認哪一種認識是正確的、最佳的。
傳統(tǒng)的認識又分為以下三類:其一,認為教學就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若有附加成分也就是培養(yǎng)能力。這實際上是對教學活動的狹隘理解,忽視了認識社會和充分了解自然現(xiàn)象,而是機械地效仿前人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來認識。久而久之,必將導致教學過程真的就成了以教師活動為主的行為過程,教師有選擇地講解、說明、示范甚至手舞足蹈,最終成為學生追求的“人樣子”?;舅季S模式只不過是“講——聽”式“注入式”。孰不知,今天已邁進了信息時代,再靠“注入式”根本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還會使學生因其自主學習能力低下,而無法適應網(wǎng)絡條件下的人類生存方式;其二是將教學活動簡單地視為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只強調(diào)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成了二者的共同活動過程;其三是認為教學的本質(zhì)只不過是“對話”、“交流”、“溝通”三個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認為教學實際上就是教學內(nèi)容,是師生結合的紐帶,就是二者相互影響的過程。
二、弄清哪些行為才是真正的教學
確切地講,真正的教學行為是“實用”、“收獲”這四個字輻射到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教師組織教學,首先應確定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比如在一節(jié)新課中,教師將新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聽完之后再愉快地完成教師留給的作業(yè),教師給以評判。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不是“實用”的課堂教學,應以教師輔助學生學習為主要方式,從多角度引導學生自學,為學生提供巧妙的學習方法,關鍵時畫龍點睛,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難題,為學生解疑釋惑,確保一路暢通,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的大前提是:教師必須弄清以下問題方能奏效。一是必須弄清哪些是教學活動中必須使用的東西,而哪些不是。比如放錄音、放錄像不是教學;教師講而學生不聽或聽而不懂也不是教學;學生隨意閱讀不是教學,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感興趣的東西也不是教學;學習者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觀察、認識、感悟、發(fā)現(xiàn)等更不是教學。這些看似有助于教學活動卻華而不實的東西都應該拋棄。二是課堂教學中必須使用的東西有哪些。比如:1,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2,教師必要的講解、講述、指導、演說、展示、評述這些教學手段以及各種參觀、操作活動、激勵評價等都應該利用??傊?,選擇這些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真正進行下去,收到切實可行的效果。
三、弄清如何將教學關注的重點轉到學生的活動中去
課堂教學的成敗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怎樣才能促成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有效學習呢?
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選擇適當?shù)膶W習內(nèi)容,搞好教學方案的設計,創(chuàng)設學生喜愛的教學環(huán)境,再選擇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去組織實施科學的教學過程;二是精心處理教材,加之別具一格的教學設計;三是激發(fā)學生興趣,課堂活潑有序。因為一堂課的好與不好必須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應是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甚至是議論熱烈;四是創(chuàng)設一種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本次教學活動過程中,體驗到學習快樂的課堂環(huán)境;五是緊緊貼近新的課程標準,給自己制定新目標,去創(chuàng)造性的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徹底甩掉以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只是機械地照搬教材和參照現(xiàn)成的內(nèi)容設計。
四、讓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發(fā)展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一般都局限在教師的教學過程的范圍內(nèi)。如果教師還是“老皇歷”,不去探討新的教學方式,還摟著“講解法”、“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法”、“實踐作業(yè)法”不放,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要變“教學”為教“學”,應做到以下三點:
其一,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因為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還要滿腔熱情地促使學生發(fā)問。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這個問題更為重要,應引導學生多思、善思,首先要讓他們多問善問,要啟發(fā)學生在閱讀課本和聽課時把疑難的地方提出來,養(yǎng)成質(zhì)疑問難的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各種質(zhì)疑,學生的質(zhì)疑有許多是有價值的問題,應該認定他們的特殊發(fā)現(xiàn),比如有的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課本面是方的,球場也是方的,為什么課本四個角比球場的四個角小得多,怎么說都是90度?”又有人提出:“操場上那200米的距離是不變的,甲每秒運行10米,20秒到達終點,乙每秒運行16米,12.5秒到達終點,那么速度與時間的乘積一定等于距離這句話成立嗎?”面對這樣的疑問,教師應將學生帶到操場上進行實地操作解決之,同時激勵學生多提出這樣的問題,以便使發(fā)散思維得到發(fā)展。
其二是認真傾聽學生回答。教師的每一次設問都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讓他們想清楚后再回答,教師還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并及時做出正確的評價,還要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以增強學生的求知信心。在此基礎上再拓寬一步,加大思維量更有必要。
其三是談話要面向全體。在談話過程中肯定會出現(xiàn)許多學生提出問題,并且都有不同方面的東西,雖然甲提出的問題與乙提出的問題不同,單獨為甲解決之是不好的,乙也有傾聽的必要。必要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向水平不同的學生提出難易不同的設問,以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各類學生的思維水平都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總之,新的課程觀念為我們開辟了新的運作途徑。期間,還需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去應對,孩子們在這堂課中所獲得的多少是檢驗教學成敗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