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國
在歷史課堂上如何貫徹新課標,如何落實素質教育是我們歷史教學中的一個新課題。時至今日,課堂教學改革日益深入,但在我們鄉(xiāng)鎮(zhèn)中學,“填鴨式”滿堂灌教學仍占有一定市場,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出現厭學情緒,因此,對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面對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教師應嘗試將語文教學中的方法引入歷史教學,對克服滿堂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掌握知識點和培養(yǎng)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下面談一談自己的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對“讀”這種方法的理解和認識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讀課文是老師常用之法,是否可以把這種方法移植到歷史教學中呢?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一是選取教學內容讓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朗朗的讀書聲有助于課堂氣氛和學生精力的集中。二是分小組讀,有時可用評比的方式,哪組讀得好,給予表揚,使學生有一種榮譽感,能體現團結協作精神。三是學生個人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膽量,有助于學生在“靜”中找出問題,學生通過讀書,讀懂課文內容和線索。
二、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很多學生不會讀書、不會學習,自學能力很差。所以我就嘗試按如下思路引導學生讀歷史課本:在老師講授新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先讓學生主動自讀課文,學習新知識,并作一定預習筆記。如劃出重難點、提出有疑惑的問題,解決書上的習題等,然后帶著預習結果聽課。實踐證明,有備而來的主動接受知識,效果明顯優(yōu)于沒有預習的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是學以前不懂的東西,因而課堂上著重解疑解惑,沒有必要把書上的東西一古腦全灌給學生,學生有備聽課,在老師的幫助下把疑惑解決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課前自讀正是要學生做好準備,老師講課時,學生就可以迅速理解相關內容?,F在歷史教材編寫得圖文并茂,補充材料內容多,這些內容老師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講述,因此就要求學生自讀這些內容以加深對老師講述的理解。自讀的方式有默讀思考、朗讀講述和朗讀記憶等,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
三、教學中將讀課文同提問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讀、問和思考這三者在教學中緊密相關,密不可分。本人在教學中較常用這種方法,效果不錯,學生學得比較靈活,老師教得比較輕松。如在講述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時,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然后由第一組學生讀“北京人”的史料,第二組學生讀“山頂洞人”的史料。讀后讓學生思考。由第三組學生提出問題,第四組學生來回答,第四組學生提出問題,第三組學生來回答。如“北京人有什么特征?”“懂得什么?”“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全班同學都參與了活動。這是一種由學生讀書,自已找問題、提問題、分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講“秦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一課時讓學生默讀課文,老師要求每組學生分別回答一至二個問題。如:哪些是和?哪些是戰(zhàn)?為什么要和?為什么要戰(zhàn)?在講到佛教的傳人、道教的產生歷史時,老師提問學生:“書中說佛教的傳人、道教的產生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你能通過平時看到的、聽到的一些史實說明其影響嗎?”教師要求每組同學回答,看哪組答得多。學生產生了興趣,認真思考。有的說《西游記》,有的說和尚,有的說寺院、寶塔,有的說少林功夫等等。最后老師肯定了同學們的回答,對一些不夠正確的說法加以糾正,使學生懂得了影響的真實性。這是一種通過讀書、思考、提問,學生通過比賽的形式進行教學的方法。
在講“秦漢文化”時,講到“秦兵馬俑”一課,采用全班朗讀的方法,讀后老師提出如下幾個問題給學生回答:①兵馬俑屬于哪一門藝術?②兵馬俑是用什么做成的?③兵俑和馬俑的形態(tài)各有什么特點?④兵馬俑有什么歷史價值?這是一種學生朗讀,然后再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有效解決教學問題。在講八年級歷史第三冊第一課時,讓個別學生讀書,要求大家找重點,找疑問。老師問:“清政府為加強對西藏的管理做了哪幾件大事?”學生很快回答出三件大事。學生提出問題讓老師解答,如:1727年當時的皇帝是誰?為什么同是一個喇嘛教會有兩種不同名稱的冊封?老師作了解答,問題解決了。這是一種讓學生提問題,老師解答問題的方法。
以上事例是通過學生“讀”、“思”后的一種“直問”,它能使學生更好地記牢課文的知識點。通過思考和啟發(fā)的“直問”,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概括、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采用一種“曲問”的教學方式。如在講清朝的“閉關政策”一課時。全班同學朗讀后,老師問學生讀出什么問題來?讀懂了沒有?學生只回答第一是原因,第二是影響和評價。我用“曲問”的方式問學生:“閉關政策”的含義是清政府把所有通往國外的的關口都關閉起來對嗎?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很多人不語。我說你們沒讀懂書,再找找書中內容,動腦筋思考思考。結果有同學很快站起來回答:“嚴厲限制對外貿易?!蔽荫R上表揚了這個學生。這種提問方式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分析問題效果很好。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老師一味地向學生“灌”的做法,要想法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把讀課文與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靈活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集體和個人的榮譽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也才能真正貫徹素質教育,推動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