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鳴
摘要:毛澤東關于法律本質、法律適用、法律運行和法律價值的認識,形成了邏輯嚴密的有機體系,表現(xiàn)出其作為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智慧和理性。但是,由于社會情勢的變幻不時觸動著他作為一個詩人哲學家的浪漫情懷。使他的法治思考與實踐又常常閃爍出非理性的色彩,令人扼腕。在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建設中,鑒往而知來,對于這種似乎矛盾的法律性格進行整體的文化反思,可以更理性地揭起當前法治建設的新篇章。
關鍵詞:毛澤東;法律思想;理性;浪漫;心跡
中圖分類號:A84文章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09)04-0042-03
一、毛澤東法律思想的內在邏輯
毛澤東法律思想是其政治智慧的具體表現(xiàn),而且與他的哲學觀緊密相連,在此基礎上,其整體的思想內涵形成了內在的有機體系。
1、法律本質的人民性。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毛澤東對法律的認識正是基于這一本質屬性。毛澤東認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對于我們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勞動組織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是與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即社會主義的生產(chǎn)關系相適應的”。這是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兩個方面對法的本質作出的精辟概括。早在1937年,毛澤東即針對當時的國內形勢主張“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民主憲法?!痹诿珴蓶|看來,新時代的憲政運動,其方向“必然是依照人民所規(guī)定的路線走去的”。毛澤東從憲政角度提出的法律本質的認識,是其中核心意義的表達。
毛澤東認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我們的法律,是勞動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維護革命秩序,保護勞動人民利益,保護社會主義經(jīng)濟基礎,保護生產(chǎn)力的。”在1954年憲法草案制定時,毛澤東又對法律的人民性進行更深層的闡釋。他認為,這次制定的憲法將大大地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人民民主的原則貫穿在我們整個憲法中,因此,是一部人民滿意的憲法。
2、法律適用的靈活性。毛澤東的法律適用觀,是其原則性和靈活性辯證統(tǒng)一的哲學觀和方法論的法律體現(xiàn)。就其顯有特色的方面而言,法律適用的靈活性實際上表現(xiàn)為一種區(qū)別性,這集中表現(xiàn)于他對犯罪與刑罰的理論智慧上。
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當今刑事法學仍然熱烈討論的話題。建國后,毛澤東在三反五反的斗爭中即提出對于不同類型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區(qū)別對待,要把握好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做到多數(shù)從寬,少數(shù)從嚴;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在1950年肅清匪特霸等反革命分子問題上,毛澤東指出:“必須實行鎮(zhèn)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边@些基本政策,對于穩(wěn)定當時社會秩序,有效懲治犯罪可謂厥功至偉。對于死刑犯,毛澤東認為,對那些有血債或其他最嚴重的罪行非殺不足以平民憤者和最嚴重地損害國家利益者,必須堅決地判處死刑。此外則應當采取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強迫勞動,以觀后效的政策。1951年,在談及政治問題與犯罪問題的區(qū)別時,他說,對右派分子一般不辦罪,“只在一種情況下除外,就是累戒不戒,繼續(xù)進行破壞活動,觸犯刑律,那就要辦罪?!边@些政策的施行,既威懾了犯罪,又避免了打擊面過寬因而影響社會秩序的弊端。
3、法律運行的民主性。毛澤東認為,黨和群眾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谶@種認識,在共和國第一次憲法草案的制定上,毛澤東高度重視汲取群眾智慧的重要性,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關于憲法草案的熱烈討論,搜集了五千九百多條意見。毛澤東說:“這個憲法草案,看樣子是得人心的。憲法草案的初稿,在北京五百多人的討論中,在各省市各方面積極分子的討論中。也就是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八千多人的廣泛討論中,可以看出是比較好的?!彼S后指出:這個憲法草案之所以得人心,是起草憲法采取了領導機關的意見和廣大群眾的意見相結合的方法。在這次講話中,毛澤東適時闡發(fā)了憲法和法律制定過程中發(fā)揮民主精神、結合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毛澤東相信群眾的智慧,早在湖南進行農(nóng)民運動考察時,他就主張一切權力歸農(nóng)會,并可以組織審判土豪劣紳的農(nóng)民法庭。尤為突出的是,他非常重視民意和民憤在司法中的權衡作用。他說,對于判處死刑。凡人民不要殺的人一律不要殺?!叭嗣褚髿⒌娜吮仨殮⒌?,以平民憤而利生產(chǎn)。”1951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議上,他說:“判處死刑一般須經(jīng)過群眾,并使民主人士與聞?!痹趫?zhí)法過程中,毛澤東也非常重視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1951年,在致黃炎培的信中,毛澤東提到:“對可殺可不殺的那一部分人,應當判處徒刑,或交群眾監(jiān)督。”并由此創(chuàng)制了管制這一新型的刑種,充分發(fā)揮了群眾在執(zhí)法中的監(jiān)督作用。
4、法律價值的平等性。毛澤東認為法律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應有之義,在法制建設過程中,不但輿論要一律,而且法律也一律。這種平等觀是其終生為之奮斗,追求人民當家作主理想的法律表達。毛澤東說過,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在他看來其中的每一條繩索都是對平等的背離。1939年,他在一次婦女工作的講話中精辟地概括了婦女們團結起來對于建立平等社會的重要性,并強調中國人民欲改變不平等的現(xiàn)狀,“就要打碎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壓迫,為爭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與平等而奮斗?!痹?940年《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他再次重申“必須實行無男女、信仰、財產(chǎn)、教育等差別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制”,他認為只有如此才適合新民主主義的精神。在1954年憲法草案的講話中,他又語重心長地告誡說,憲法“通過以后,全國人民每一個人都要實行,特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帶頭實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實行”。在毛澤東看來,這種平等是一種無差別的平等,“不管是挑大糞的也好,挖煤炭的也好,掃街的也好,貧苦的農(nóng)民也好,只要真理在他們手里,就要服從他們。”
二、浪漫的法律觀——作為理性的對立面
如果對毛澤東法律思想給予歷史過程的審視,而不是立足于職業(yè)法學家的偏見,對其法律思想的內在邏輯進行合乎其時的評價,可以這樣說,他的思想體系中所表達的核心內容是理性的,是與當時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然而,在其核心價值之外,隨著社會情態(tài)的發(fā)展,那些蘊藏于思想深層的點滴非理性色彩又出乎意料地左右他對法律的基本看法,染上了過于理想化的浪漫色彩,并由此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法制建設。
應該說,毛澤東對于法治的認識并非淺薄,從其青年時代治學和他對湖南省省憲的評價來看,他對西方法治理論的研究還是很引人注目的。在戰(zhàn)爭年代和建國后,毛澤東對于法制建設的一系列指導思想也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點。1940年,在《論政策》一文中,毛澤東指出:“除軍隊在戰(zhàn)斗的時間以外,只有政府司法機關和治安機關才有逮捕犯人的權力,以建立抗日的革命秩序。”作為領導者,對于程序法的重視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公正的程序法制是對公權的有效制約。正是本著這種認識,毛澤東
在后來強調:“全國一切地方,包括那些至今仍然殺人甚少的地方在內,將捕人批準權一律收回到地委專署一級,將殺人批準權一律收回省級,離省遠者由省派代表前往處理?!彪m然這些觀點與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能的要求尚有差距,但如果聯(lián)系建國初期司法機關法定權力的現(xiàn)實,我們對此的判斷或許更加寬容。毛澤東曾說過,我們的國家機關,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國家機關。拿法庭來說,它是對付反革命的,但也不完全是對付反革命的,要處理很多人民內部鬧糾紛的問題。“看來,法庭一萬年都要。因為在階級消滅以后,還會有先進和落后的矛盾,人們之間還會有斗爭,還會有打架的,還可能出各樣亂子,你不設一個法庭怎么得了呀!”作為領導政治實踐的思想家,他對法律的作用不可能沒有認識。1962年3月他在聽取政法工作匯報時曾經(jīng)指出,不僅刑法要,民法也需要。沒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不僅要制定法律,還要編案例。毛澤東說過:“搞憲法是搞科學?!狈泊朔N種,都明顯體現(xiàn)了毛澤東對于法律的認識有著引人思考的理性一面。
然而,隨著世事變幻與情勢變遷,毛澤東對于法律的看法又往往突破自身的理性防線,甚至表現(xiàn)出濃烈的浪漫色彩。在1966年毛澤東給江青的那封廣為人知的信中,他即提到,天下大亂,方會達到天下大治。這種治亂循環(huán)的辯證思維,在哲學上是可以認知的,但在制度設計上會嚴重影響法治社會的進程。毛澤東認為,“經(jīng)過那樣一次大亂子,膿包破了以后,我們的國家只會更加鞏固。”但主觀的意志并不能左右客觀的實踐,亂中取勝是法治社會的根本背離。毛澤東在1958年8月21日下午北戴河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認為:“法律這個東西沒有也不行,但我們有我們的一套?!痹谒姆捎^中,還是馬青天那一套好,靠調查研究,就地解決,以調解為主。為此,他還舉例為證:大躍進以來,都搞生產(chǎn),大鳴大放大字報,就沒有時間犯法了,對于盜竊犯不靠群眾不行。不能靠法律治多數(shù)人,多數(shù)人要養(yǎng)成習慣。他進而認為,“民法刑法那樣多條誰記得了?憲法是我參加制定的,我也不記得。韓非子是講法治的,后來儒家是講人治的。我們每個決議案都是法,開會也是法,治安條例也靠成了習慣才能遵守,成為社會輿論,都自覺了,就可以到共產(chǎn)主義了。我們各種規(guī)章制度,大多數(shù),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們基本不靠這些,主要靠決議、開會,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來維持秩序?!睉撜f,這種法律虛無主義思想,對于當時的法治建設負面影響極大,乃至形成普遍的司法大躍進現(xiàn)象,直至發(fā)展成為破字當頭、立在其中、造反有理的非理性運動甚至砸爛公檢法的社會混亂。
毛澤東對于法律的認識并非膚淺,然而隱藏其思想深層的浪漫沖動總是使其對法律的認識出現(xiàn)錯位。毛澤東向往大眾的民主,崇尚群眾路線。1944年,他對主管邊區(qū)司法工作的謝覺哉說:“司法也該大家動手,不要只靠專問案子的推事、審判員?!睂嶋H上,司法作為一門專門化的職能,他需要的是職業(yè)化的法官,而不是大眾司法。作為政治實踐者,他實際上并沒有像法律學者那樣進行過真正的角色思考。1958年9月5~8日第十五次最高國務會議上,他說:“我現(xiàn)在提出若干觀點,提出一些看法供給各位,并不要把它作為一個什么決定,作為一個法律。作為一個法律就死了,作為一個看法就是活的?!痹诖耍]有賦予法律需要的穩(wěn)定性特征,而是向往掙脫其中的束縛而體現(xiàn)理想中的靈活性。1958年12月12日他在和各協(xié)作區(qū)主任的談話曾說過,政社合一問題,人民大會沒有通過,憲法上沒有。憲法上有許多過時了,但現(xiàn)在不改,超過美國后再摘個成文憲法。現(xiàn)在搞不成文憲法。然在中國,剛性憲法是和傳統(tǒng)的法制思維密切相關的,法律缺乏穩(wěn)定性是與社會秩序的價值追求相悖的??墒敲珴蓶|對法律的看法卻常常與此相左。1954年9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臨時會議上,他說:“憲法不是天衣無縫,總是會有缺點的。憲法,以及別的法律,都是會有缺點的,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就及時修正。反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一年一次,隨時可以修改。”對于法律的這種態(tài)度,其極致必然影響法律的威信,甚至導致法律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
三、詩人哲學家氣質浸潤的法律觀
從思想和氣質來看,毛澤東雖然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但他同時又是一個詩人哲學家或哲學家詩人,這種復合的性格深刻地影響著他的法律觀。在青少年時代,毛澤東就表現(xiàn)出同齡人少有的叛逆性格。他認為,“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個性者,罪莫大焉?!痹谒磥恚珊腿诵氖且恢鲝年P系,故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jié)入手。如議會、憲法、總統(tǒng)、內閣、軍事、教育、實業(yè),一切皆枝節(jié)也。枝節(jié)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jié),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則此種枝節(jié)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因為“法律則止于禁人為惡,而不強人為善”,故政治、法律、宗教、禮儀制度,及多余之農(nóng)、工、商業(yè),終日忙碌經(jīng)營,并非為君子所設,而是為小人所設。所以,法律的效用只是輔助性的,這就又回復到傳統(tǒng)中的德主刑輔觀念。
實際上,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崇尚過康有為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的無政府主義,他在法律觀上的浪漫色彩無疑與此相關。他認為,自古以來,一治即有一亂。世人皆厭亂而望治,殊不知亂亦歷史生活之一過程,自亦有實際生活之價值。此種治亂觀與法律本身的屬性是不相容的。他說:“吾嘗夢想人智平等,人類皆為圣人,則一切法治均可棄去,今亦知其決無此境矣。”雖然在現(xiàn)實面前,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并不現(xiàn)實,但是這種思想的火花總是在不經(jīng)意地閃爍并影響他對法律的看法。
毛澤東的浪漫情懷在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廣布的詩詞中至為突出??梢哉f詩格正是其性格的當然反映,他想沖破一切束縛,向往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大同世界。這種情懷也深刻滲透于他的政治實踐,早在1918年,他所創(chuàng)建的新民學會就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浪漫群體,“他們立志做‘大氣量人,充滿舍我其誰、行高于眾的磅礴氣象?!笨梢哉f,這種理想也主導著他一生的行動。在和斯諾延安談話時他就說過:“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大雜燴。我憧憬‘19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舊時的自由主義?!睉撜f,這種憧憬并沒有從他的內心世界真正消失。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有著政治實踐的應有理性;但作為一個詩人,他卻無法擺脫那種浪漫情懷的躁動。他不安于現(xiàn)狀,總想突破常規(guī)。作為一個知識型領導,他又有無法解釋的反智沖動,他認為古代有成就的文化人、文學家。多不是科班出身。而歷史上知識分子型的皇帝,多沒有出息,倒是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
作為毛澤東秘書兼英文教師的林克曾說過,毛澤東有鮮明的個性。這種個性是絢麗多彩的、多層次的,又是復雜的,可以說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其中的主導思想就是沖破一切羅網(wǎng),反抗一切束縛個性的規(guī)范。不守成規(guī),富于想像,特立獨行,不滿現(xiàn)狀,不斷進取,富于創(chuàng)造,這是毛澤東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作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