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路
歷史的目光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我們能夠往以前看多遠,我們就能夠往未來看多遠。當我們進行中國兒童文學研討的時候,我以為應該有一種歷史的目光。
中國的兒童文學從保守的時間來看,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行程。我們應該記住那些歷史上曾經為中國兒童文學作過貢獻的人們。無論是著名的還是默默無聞的。從今天的角度看,無論他們的觀念是領潮流之先的還是相對“陳舊”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他們的耕耘、他們的探索、他們的鼓勵和培養(yǎng),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長與繁榮。一個行當,一個文學門類,只有尊重它的歷史,記住他們前輩的經驗和教訓,記住他們的人和事,這個門類才能有根有脈,才能后繼有人,才能人丁興旺。
我們從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還不夠。從中國當下整體的大文學角度來看,我們的視野還顯得狹窄。究其原由,一是有這種愿望的人還不夠多,二是有這種愿望的人還有些食而不化。我們更多的氣力是花在了仰慕、學習《哈利·波特》等外國文學的層面上。這種學習是有益的,但不能是片面的,這樣的片面有時候會給我們一種“無根”和“漂泊”的感覺。
曾經何時,有些兒童文學從教育的文學漸變成了不要教育的文學。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在創(chuàng)作的意識當中,以為只要吸引兒童就是好的作品,吸引兒童就是惟一的目的。我以為這是需要反思的。兒童文學中應該有教育的因素,少年兒童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前輩精神的引領。當前的問題是:他們不是不需要引領,而是需要一只被他們信服的大手引領。這種引領包括智慧的啟迪、藝術化與人文的熏陶。
曾幾何時,有些文學創(chuàng)作從追求深刻、追求內涵漸變向了追求簡單、追求娛樂,這也是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我以為有“意義”和有“意思”仍然應該是我們需要共同達到的目的。兒童文學和所有的文學規(guī)律是一樣的,文學內涵和主題的復雜性、多異性、豐富性仍然是文學的魅力所在。我們讀到優(yōu)秀作品時,覺得貌似簡單卻很有味道,百看不厭,就是這個道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從事兒童文學事業(yè)的人要以這種“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正是我們的艱難,也是我們的光榮和驕傲之所在。
兒童文學讓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兒童文學的最高境界。我個人以為,當一個孩子看了你的書,可以笑,可以哭,但他還思考了一會兒,體會了一些人生的況味,這是最理想的……
科學與文學的目光
中國的兒童文學應該有一種科學的目光,在評價評論作品的時候尤其重要。我所說的科學就是仔細閱讀文本之后負責任的批評,就是符合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理性的、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評價。
評價可以是多元的,但評價不能是違心的;評價可以是個性化的,但不能是霸道的。我們退幾步來講,評價可以原諒到人情化的捧場,也不完全拒絕商業(yè)的運作,但不能是歪曲的。尤其對兒童文學來說,它就是兒童的精神奶粉,這是評價的底線。
我們現(xiàn)在的評價有幾個參照物,目前流行的第一個參照物就是國外兒童文學。按照目前的輿論,比他們好還沒有,和他們差不多的極少。但遺憾的是這些評價都是籠而統(tǒng)之,至今我們沒有看到幾篇具體的就某一個門類某一種題材甚至某篇國外兒童作品與中國的某篇作品比較的文章。我們在出版的時候為了宣傳有時候也不得不屈尊說:“這部作品就是某某國的某部作品的中國版?!蔽乙詾椋瑢τ谝徊績?yōu)秀的作品,作為出版社和作家其實是用不著這樣的,因為冷靜一想,這樣做是表揚我們自己還是貶低自己,還真是個問題。
文學不是技術,更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在相互比較的時候必須考慮地域語言不同的問題、文化差異問題、文化商業(yè)競爭的問題、強勢文化的話語權問題。因此用外國作品作為坐標評價中國的兒童文學可以成為一個標準,但不是全面的、更不是惟一的標準。
這幾年剛剛興起的第二個參照物就是排行榜和銷售數(shù)量。賣得好的書就趾高氣揚,財大氣粗,一好百好。優(yōu)秀的作品和賣得好的作品是兩個概念,兒童喜歡的和兒童成長需要的作品也是兩個概念。它可以統(tǒng)一在同一部作品上,也可以看到在一個作品上兩個概念的背離。這里沒有好與壞的區(qū)別,只是深層次的精神追求與眼前的需要不同而已。這是起碼的文學常識。目前坐標的迷失是因為背后不同利益代表的不同立場,進行評價時言論是否中肯、心胸是否開闊而已。
相比較而言,除了上面兩個標準之外,我們其它的而且是更重要的標準,比如文學標準、兒童標準卻失去了應有的地位。這是非常遺憾的。
創(chuàng)新的目光
新世紀以來,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都出現(xiàn)了非常繁榮的局面。但當下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也出現(xiàn)了令人擔心的情況。許多作家創(chuàng)作的相當數(shù)量的作品,共性大于個性。共同的場景,共同的人物,共同的矛盾,共同的結局,甚至書名都比較相似。
在一個強調創(chuàng)作繁榮、創(chuàng)作多元、創(chuàng)作出新的時代,我們卻遺憾地看到,許多作品有趨于單一化的傾向。
比如,讀者的年齡段都向小學生匯集;用心的、認真的寫作都向快速的簡單的寫作匯聚;所有的生活都向校園匯集;所有的情感都向快樂聚集,所有的寫作目的都向暢銷匯集……
當《哈利·波特》進入中國的時候、當某一部中國作品暢銷的時候,許多作家在受到啟發(fā)和沖擊的同時也開始進行模仿(不是學習)的一窩蜂式的寫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的兒童文學是脆弱的,是不夠健壯的。
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家,尤其是年輕的兒童文學作家應該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我們可以有一個暢銷書的目光,但還應該有一個為藝術而寫作的目光,有一個為創(chuàng)新而寫作的目光。
中國的童書最近賣得很好,我們必須看到,這是多方面的努力和原因造成的,除了作家的努力、出版社的努力、讀者的支持,還有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情冷靜地珍惜這個機緣,感謝這個時代。
和諧的目光
中國兒童文學應該有和諧的目光。
我們希望在作品中看到文學性與可讀性的和諧;我們希望看到門類、題材和內容上的豐富多彩;我們希望看到各個年齡段都出現(xiàn)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希望看到幻想類作品和寫實類作品共同繁榮;我們希望兒童文學有對成人文學的關注與思考;我們希望兒童文學對社會與時代有關注有擔當。
除了作品,作為兒童文學工作者之間也有個和諧的問題。在談到中國兒童文學生態(tài)的時候,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廣義談到生態(tài)的時候,都贊成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但在談到具體的尤其是和自己有關的作品的時候,卻都會強調自己的生長與繁榮。
兒童文學的和諧首先來自作家之間的和諧。作家之間的交往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平和的心態(tài)。強調自己重要的時候不要排斥其他的作家。自己的作品與別人的作品除了競爭之外還應該和諧共存,要有承認別人存在的風度。
以前創(chuàng)作上會互相討論,評論也可以各抒己見?,F(xiàn)在都變得非常個人化,作家互相之間不說構想,怕人家盜竊,怕人家煩,怕人家沒有時間。評論不說缺點,怕人家不高興,怕人家說你嫉妒。
俗話說“常相知不相疑”,意思是我們經常了解就不會互相猜疑,我們現(xiàn)在老死不相往來,變成了不相知常相疑。我希望作家和評論家經常來往,經常交換意見。兒童文學有著團結和諧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能夠繼承下來,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