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侖
不丹是一個宗教國家,民族比較單一,人民一直生活在宗教中。所有出國留學(xué)的人沒有滯留的,這么窮卻基本都回來了。我很好奇,制片經(jīng)理跟我講,原因在于這里有方向感。西方很好,但是不知道往哪兒去,沒有方向感,但是一回到不丹,我看見經(jīng)幡,看見寺廟,看見僧人,我就知道我在哪兒,要去哪兒,會怎么樣。他還說了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他說:我們在不丹不需要谷歌,每一個人都是谷歌,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要去的方向。
在僧人比士兵多的不丹,安貧而樂道,卻人人都有方向感,我很感動。當(dāng)今社會很多人感到焦慮浮躁,容易失去方向感,失去了搜索的功能,“方向感”這三個字一直在我心里縈繞,我在思索,一個好企業(yè)同樣也要讓員工有方向感。(回來以后我就召集人力資源體系開會,加強員工培訓(xùn)、訓(xùn)練,做價值觀的引導(dǎo),讓萬通人有明確的方向感。)
有幸,國師還邀請我們一起去他們家做客,而一進去后的心理落差讓我們驚訝不已,極其簡陋的家具和陳設(shè),國師說:我們的人民都是這樣,我們的生活差距是比較平均的。以前我曾研究過解決幸福的兩種方式,一是管理好欲望,二是增加滿足欲望的手段。通過減少物質(zhì)層面的欲望,增加精神和未來世界的一個預(yù)期,這是宗教做的工作。宗教接著還做一件事情就是培訓(xùn),一本書幾千年,通過寺廟、清真寺、佛堂、還有教堂,然后牧師、阿訇,這些人不停地在宣導(dǎo),其實相當(dāng)于培訓(xùn)。培訓(xùn)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成為天下第一品牌。
而現(xiàn)代社會我們通過科技、權(quán)力、軍隊、金錢尋找滿足欲望的手段,可是這種滿足是階段性的。比如渴了,買了一瓶水喝,滿足了,但是我又想喝可樂了,喝完可樂我又想吃哈根達斯了,實際上通過物質(zhì)手段、權(quán)力、金錢手段滿足的時候永遠還是落后欲望,滿足只是瞬間,不足是永遠。這給我們一個啟發(fā),公司做管理的時候,要兩方面用力,除了給員工物質(zhì)激勵,安排期權(quán)、獎勵,實際上也要有一個精神、價值觀、欲望的管理,這樣公司的員工會很幸福。
這使我想起在沈陽看到的一家公司,老板是天主教徒。他的員工每天訓(xùn)練天主教的精神,到處都寫著愛、主啊、愛你,對客戶特別好,員工工資不算高,但充滿了快樂和慈祥。公司生意還巨好。
(照水摘自《風(fēng)馬?!?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