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合作主義思想零星傳入中國,對思想界尚未產生較大影響。1920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生創(chuàng)辦“平民學社”,不遺余力地翻譯、傳播西方合作思想,吸引了一大批知識分子“以合作為志業(yè)”,合作主義的思潮已經廣為傳播,但合作社實踐卻始終未成氣候。各地雖零星地有部分知識分子發(fā)起一些合作社,但都曇花一現(xiàn),一二年內相繼解散,一部分知識分子甚至開始懷疑合作主義。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章元善領導華洋義賑會在中國農村開展廣闊的合作社實踐,合作運動的面貌才為之一新。
推薦理由:
章元善是一位經歷過清朝、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階段的世紀老人。早年他曾赴美留學,經歷過歐風美雨的浸潤?;貒笏闳环艞壸龉贋榛隆⒊擅杉业牡缆?,投身于義賑救災、在中國農村宣傳推廣合作事業(yè)的運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章元善為了改變當時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竭力倡導和推行合作事業(yè),不僅注重宣傳,而且身體力行;不僅持之以恒,而且百折不撓。為了推動近代中國農村的社會變革,他長年奔走在水旱災區(qū),到人不到之地,做人不做之事。他按照社會的需要去確定個人的理想,把個人的聰明才智融入振興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之中。
思想的變遷
章元善,生于1892年,浙江諸暨人,章元善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鈺的長子,少年時就讀蘇州草橋學堂,與王伯詳、顧頡剛、葉圣陶等同學。其后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與趙元任、周仁等同攻數(shù)學、英文。1909年,他與趙元任同往北京,參加外務部游美學務處的考試,同被錄取,相繼出國留學。1911年,正當國內民族革命風起云涌的時候,章元善抱著技術救國的理想赴美留學,學習化學。在美國,章元善深受各種西方思潮的熏陶,漸漸對技術救國的道路產生了懷疑。
1915年,章元善結束了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化學系4年的學習,回到祖國。在職業(yè)選擇問題上,他一直徘徊不定。在回國最初的5年里,他先后干過9項工作:直隸工業(yè)試驗所技士、北洋防疫處化學技師、直隸交涉公署秘書、直隸公立第一中學英文教員、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夜校英文教員、北京大學衛(wèi)生化學講師、《京津泰晤士報》編輯、《華北明星報》夜班助理、天津拒毒會總干事。這些工作他短則干了半年,長則干了2年多。除此之外,他還兼任上?!秼D女雜志》編輯、直隸警察署顧問、美國康乃爾大學同學會干事、中國留美同學會理事、華北制革廠董事兼稽核等職。從事技術工作的兩年里,他深刻地認識到,技術落后并不是中國落后的根源,于是漸漸放棄了技術救國的理想。此后,章元善苦苦尋覓救亡圖存的道路。
正當章元善為選擇職業(yè)而舉棋不定之時,一件突發(fā)的事件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使他的人生道路出現(xiàn)了一次大轉折,直到1920年夏天,中國華北地區(qū)發(fā)生歷史罕見的旱災,災情遍及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河南5省317個縣,受災民眾達2000多萬人。同年,設在天津的救災機構邀請章元善擔任該機構的總干事,全權負責籌款賑災事宜。章元善四處籌集善款,從東北購買高粱,運至華北分發(fā)給受災群眾。
賑災工作使章元善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親眼目睹了貧窮落后的中國農民在死亡線上悲慘掙扎,體會到造成民眾災難的不在技術落后,而在于社會制度的落后。1921年11月16日,各省賑災組織在上海舉行全國性救濟團體的創(chuàng)立大會,新組建的團體定名為“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性質為全國性的民間團體。此次大會上,章元善當選為華洋義賑會副總干事。章元善到華洋義賑會不久即被任命為總干事,主持該會的日常工作。當時的農村民生凋敝,大量農民一無所有,而高利貸又使農民在貧困的漩渦中難以翻身,一遇大災之年更是苦難深重。幾年的賑災工作使章元善認識到,“急賑不如工賑,救災不如防災”,農民必須建立起自我發(fā)展、自我保障的機制,才能免于災患。但這到底需要一種什么樣的機制呢?此時,西方合作主義已經由知識分子翻譯、傳播到中國,在知識分子中間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章元善也深受這股思潮的熏染,結合中國農村的實際,從此結束了彷徨,走上了從事農村合作運動的道路。
離開舒適奢華的城市,到貧困凋敝的農村去發(fā)動農民組織合作社,這項工作本身令很多人望而卻步。章元善認為,到農村搞合作運動的人需要有堅如磐石的心志,有“到常人不到之地,做常人不做之事”的獻身精神。他和他的追隨者們既然選擇了農村合作運動的道路,就決心走到農民中間去,在民生凋敝的農村辟出一條合作主義的新路。
1923年8月,義賑會專門成立合作委辦會,負責推動農村合作事業(yè)。起先,華洋義賑會委派燕京大學的秦勒教授,率領61名從全國各大學選拔的大學生,分赴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對240個村莊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的結論認定信用合作社在農村不僅是亟須的,也是可行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華洋義賑會制定了《農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撥出???2000元,“指明20000元為擴充合作社借款之用”。從此,華洋義賑會在農村開展合作運動的設想正式付諸實踐。
啟發(fā)農民覺悟
華洋義賑會最初創(chuàng)辦合作社的試點定在河北農村,所以如此,章元善認為一方面河北距華洋義賑會所在地北平較近,方便領導和管理;另一方面是當時的河北農民瀕臨破產,民風較為淳樸,農民容易接受合作思想。章元善希望通過在河北創(chuàng)辦試點,使“西方傳來的合作社,先在河北中國化,然后再向各省去傳播,并供各省的采用與參考”。
確定了河北試點,章元善和義賑會的工作人員開始踏上河北的鄉(xiāng)村,組織籌辦農民合作社。但當時的農村文化教育極其落后,農民基本都是文盲,對合作社一無所知。要讓這些大字不識的農民創(chuàng)辦合作社,必須首先讓他們了解、熟知合作社的原則和制度。因此,華洋義賑會首先從教育農民入手,通過舉辦講習會向農民宣傳、解釋合作的思想。正如章元善所言:“惟以國家教育,本不普及,村野農民,大都缺乏辦事能力,雖經專門人員厘定辦法,簡捷妥適,百方指導,尚不多明,爰仿印度辦法,舉行講習會一次,習之有素,則易之自易也。”從1925年到1936年,章元善領導的華洋義賑會先后在河北利用農閑冬季舉辦過12期合作講習會。義賑會舉辦講習會的初衷則是“專為各社謀利益,灌輸合作知識,解釋一切不易明了的事情”。每次合作講習會有學員數(shù)百到數(shù)千人參加,都來自河北各地,會期從數(shù)日到數(shù)月不等。每期講習會,章元善把學員分成若干組,親自與農民面對面地講授合作社的知識,講解合作社的功用和意義。章元善還邀請當時負有盛名的學者前來講習,如李景漢、陶孟和、李四光等都曾親臨過講習會。此外,每期講習會期間,章元善還要組織學員到清華大學農學院及牛奶場、燕京大學、頤和園、中山公園等地參觀考察。
在發(fā)動農民組織合作社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一種傾向,即義賑會的工作人員代辦包辦,農民被動參與合作社。章元善一開始就堅決制止這種傾向,他反復強調,到農村發(fā)動合作運動,義賑會絕對不能包辦,而要讓農民覺悟,自發(fā)組織起來創(chuàng)辦合作社,惟其如此合作社才有生命力,才能防止農民產生依賴性。因此華洋義賑會在工作中一直把農民置于主導地位,自身則在農民自發(fā)組織的基礎上加以輔導和幫助。農民成立合作社之后,若想得到華洋義賑會的承認和資助,必須向華洋義賑會填報請愿書、社員一覽表、社員經濟調查表及印鑒等,接受義賑會嚴格的審查考核。義賑會接到承認請愿書及其附件,即于每年定期委派專人到合作社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社員是否講信用,社員入社是否自愿,村民對合作社是否有惡感,有關辦事人員是否公道等。經過一次或數(shù)次調查,認為成績優(yōu)良可以承認時,再提交合作委辦會予以承認。其中有的經過數(shù)年才得承認,有的則自始至終得不到承認,可見義賑會對合作社要求之高。合作社得到承認并獲得義賑會發(fā)給的“承認證書”后,才有權利向義賑會申請貸款。
20世紀20年代中前期,河北尚處于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之下。當華洋義賑會為賑濟五省旱災而奔波的時候,軍閥政府持支持態(tài)度,而當義賑會在農村宣傳、倡導農民組織信用合作社的時候,北洋政府開始擔心合作社發(fā)展成為“黨派之組織,教門之團體”,于是借助警察強制解散農民合作社,禁止義賑會的工作人員到農村講習。河北曾先后有幾個信用合作社被當?shù)鼐礻P閉解散,義賑會的外勤人員也被逮捕,信用合作社才起步就遭受了巨大挫折。然而章元善們并不為所動,他們繼續(xù)穿梭于鄉(xiāng)間農村,向農民宣傳合作知識,推動合作運動的發(fā)展。
在華洋義賑會的宣傳指導下,河北省的香河、淶水、定縣、唐縣先后有農民自發(fā)組織信用合作社。1924年2月18日,華洋義賑會派專人赴以上地區(qū)考察之后,確認淶水縣樓村信用合作社和定縣悟村信用合作社合格,并向以上兩個合作社各發(fā)放貸款500元予以支持,“是為該會承認信用合作社的開端”。義賑會倡導的信用合作社組織原則包括:社員對社中債務負無限連帶責任,即每個社員均以全部財產為整個合作社的債務擔保;社員入社需認購社股,繳納股金;合作社收受存款以增加放款能力;義賑會供給合作社資金以貸放于社員。華洋義賑會為了保證農民合作社在發(fā)展中嚴格遵循以上原則并健康發(fā)展,對合作社堅持進行持續(xù)的指導和檢查,并制定了“合作社社務成績考成辦法”,該辦法因最具本土特色而備受稱道。華洋義賑會對于“承認社每年派人調查,做成各社成績考成表??汲蓸藴史捕捻棧砸苑謹?shù)表示之,分列甲、乙、丙、丁、戊五等,視考成等第之優(yōu)劣,承認之久暫,以為決定放款額多寡之標準,自三百元至三千元不等”。義賑會通過定期考成的辦法幫助合作社及時總結工作,“成績不好的合作社隨時糾正,使他們納入正規(guī),成績優(yōu)良的設法鼓勵,使他們永久保持著這種良好的成績,對于不良的趨勢更切實注意”。這種定期考成的辦法被華洋義賑會稱為“在中國合作運動上……最重要的一種工作”。
城市資金流入農村
在開展農村合作運動最初的近十年時間里,資金匱乏一直是合作社推廣、發(fā)展的最大障礙。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頭是現(xiàn)代城市和城市商業(yè)的崛起,一頭是民生凋敝的農村,出現(xiàn)了資本從廣大農村向少數(shù)大城市集聚的趨勢,甚至達到“農村資金流盡,都市資金膨脹到無出路”的地步,“連一小部分高利貸資本,亦皆逃入都市”。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公權曾慨言:“近年內地困難日深一日,上海的繁榮則相反地畸形的發(fā)達,一切現(xiàn)金財富均集中于上海,每年估計達數(shù)千萬元?!瓋鹊剞r村脂血,一天天向上海灌注?!?/p>
對于小農而言,參加合作社的初衷即在于獲得貸款,然而合作社社員拼湊的一點資金杯水車薪,不敷借貸。為此,華洋義賑會一直僅僅依靠自身籌集的少量賑災善款,從外部注入少許資金,支撐農民合作社的資金周轉。華洋義賑會連續(xù)多年的信用合作試驗終于引起了城市商業(yè)銀行的注意,他們發(fā)現(xiàn):華洋義賑會連續(xù)八九年向農民信用合作社投入的資金,都能如數(shù)收回,很少壞賬;而城市商業(yè)銀行苦于放款無門。于是開始有銀行找到華洋義賑會進行合作。1931年2月,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簡稱上海銀行)試探性地交給華洋義賑會2萬元資金,與義賑會的放款基金搭成貸給農民的信用合作社,取得了首次成功。此后,上海銀行追加投入達10萬元,中國銀行和金城銀行也分別投入5萬元。同年4月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大陸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四行儲蓄會、四省農民銀行、浙江興業(yè)銀行、新華銀行、國華銀行等10家金融機構在上海組建了“中華農業(yè)合作銀團”,專門通過華洋義賑會向農村的合作社進行放款。華洋義賑會成功開辟了城市資金流入農村的通道,相當部分城市剩余資金通過華洋義賑會及其組織的合作社流入農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資金枯竭的狀況。
章元善及華洋義賑會倡導的信用合作運動,不僅是一場農村經濟改良運動,也是一場農村社會關系和社會道德風尚的革新運動。章元善坦言,“農村中因為有了合作社,空氣從沉悶枯燥變?yōu)榛钴S振作”。1933年3月,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難先到華洋義賑會參觀,并考察了河北深澤縣的農村合作社??疾旌笏指锌卣f:“吾國數(shù)千年團結之大力,即在宗族制度?,F(xiàn)因經濟關系,此制天然破產。民族精神,無怪益成散沙。救此惟合作一途。須急用經濟合作制度,以代替宗族制度。此事關系至大?!?/p>
文化推動發(fā)展
章元善在推行農村合作社運動中論著甚多,主要有《合作與經濟建設》、《合作文存》以及《英國合作運動》譯著等。他的合作社思想是從救災、防災,到倡辦農村合作社,目的是復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建設。
章元善認為合作社教育是整個合作社事業(yè)的一部分,加強合作社教育,培訓合作社人才,對發(fā)展農村合作社事業(y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說,我國懂得合作社知識的人不多,尤其農民貧困無知,對合作社更不清楚。
為了普及合作社思想和提倡合作社事業(yè),首先,于1924年6月創(chuàng)辦了《合作訊》月刊。這個刊物全用白話文編寫,向農民宣傳合作社思想,灌輸合作社知識,傳達合作社消息,刊登合作社講義、規(guī)章、辦法以及辦社經驗等。其次,舉辦合作社講習會。于每年冬季農閑時間進行,聘請專家、教授講解合作社概論、信用合作社經營方法、合作社簿記、合作社會計制度、農業(yè)生產科學技術等。第三,建立合作社巡回書庫。對推廣合作社教育,普及農業(yè)常識起了積極作用。第四,加強視導工作,及時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問題。第五,利用農閑時間開展社務擴大周活動。宣傳合作社意義,擴大合作社組織,增加新社員,促使合作社機能的健全。
章元善想通過合作社解決農村的一切問題,但在當時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條件下,合作社的發(fā)展和農民生活的真正改善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解決農村根本問題。
(本刊記者 劉潔 編輯整理)
本文部分史料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退休干部張若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