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類而言,作文分直接命題與非直接命題兩種;從審題與立意來看,前者易后者難。非直接命題作文在90年代前后的代表是材料作文,在2000年前后為話題作文,至今則又出現(xiàn)了結合二者特點的所謂新材料作文。
話題作文與新材料作文的命制差別不大,都分為三個邏輯段落:先是一段引論性的的文字,或是一個故事,或是一首詩歌,或是名家名言等等,其作用是引領學生走入語境,啟發(fā)思考;然后是一段評論性的文字,或就以上材料而感慨,或引申開來由此及彼,其作用是引領學生打開思路,聚焦思維;最后則是話題或題目,作用是給學生框定范圍,使其“帶著鐐銬跳舞”。
既然是“帶著鐐銬跳舞”就必然要考慮如何跳的更美,就要考慮審題與立意。
從話題作文與新材料作文的命題結構看,三個段落各有功用,各有側重,閱讀時首先要抓文段的中心句。所謂中心句原是閱讀學的術語,指的是在一個句群中起核心作用的句子。上世紀50年代,德國人發(fā)現(xiàn)在一篇文章中起骨干作用的句子只占5%,其余95%的句子只是對這些句子的解釋、支撐。也就是說,在一個句群中,關鍵的句子只有一個,其他句子是對這個句子的具體闡釋。其基本形式有三種:一是中心句在開頭,解釋句在中間,總結句在最后,呈現(xiàn)為總——分——總結構(又稱菱形結構);二是中心句在開頭,解釋句在中間,沒有總結句,呈現(xiàn)為總——分結構(又稱正三角形結構);三是解釋句在前面,中心句在最后,呈現(xiàn)為分——總結構(又稱倒三角形結構)。在審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準確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句,明確文段的主要意思。
很多時候,確定了中心句還不夠,還要對關鍵詞加以把握,抓住語言的關鍵信息,進行更為精細準確的理解。
比如:2009年4月江西省八校聯(lián)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生活中,人們總想到遠方去旅行。遠方似乎有我們身邊找不到的東西,不僅僅是風光美景、人文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夢想、一種精神的歸宿,一種看不見的靈魂里涌動的向往。
生活中近的是現(xiàn)實,遠的才是詩。所以遠方總像一簇圣火,在人們心中燃燒。于是,我們總是期盼遠方。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詩歌除外)。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超出材料含義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在第一段文字中,第一句話就是中心句,它說出了一種現(xiàn)象,后文則具體解釋了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即為什么“人們總想到遠方去旅行”。
在第二段文字中,第一、第二句闡釋“遠方”的作用,第三句是總結句。
這里面的關鍵詞是:總想(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到遠方(不是在近處)、靈魂(不是物質層面的)、向往或期盼(不是一般的喜歡或愿意)。兩段文字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到遠方去,那里有我們精神的追求、靈魂的向往。
所謂價值取向是指命題人在文字中流露出來的肯定或否定、贊賞或批評的情感傾向,立意時應當服從、符合這種價值取向,而不能唱反調,不能“反彈琵琶”,作翻案文章。在這個問題上,就這兩段文字而言,命題人顯然對“到遠方去”充滿了美好的情懷,認為這是一種美妙的生命體驗,因此寫作時就應展現(xiàn)這樣的情感而不能是相反。假如僅僅依據(jù)自己的喜好,就大寫特寫遠方如何不好、不能到遠方去等內容,就背離了命題取向,自然也就難以得到理想的評價。
完成了上面的工作,接下來就與個人視域相關了。
在日常教學中,很多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會大腦一片空白,許多已知的、已學過的、已儲存的知識全然不知所去。之所以會這樣,從根本上說,主要是因為目前的作文評價標準窒息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長期以來,高考作文命題以道德、政治為著眼點,導致求同不存異,重共性輕個性,揚群體抑個體的價值取向,作文的邏輯起點已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應試,學生一寫作文就發(fā)愁,就看不到活生生的素材,而是習慣于以唱高調的方式來表現(xiàn)道德理想,以沿用成習的有固定象征意義的符號式的事件來表現(xiàn)臉譜化的人物,作文與做人脫節(jié),思想與生活剝離,普遍存在“脫離現(xiàn)實”和“辭藻華麗”兩種傾向,喪失鮮明的個性,寫出來的文章如枯枝敗葉一般,缺少生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無法體現(xiàn)青少年應該具有的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和批判精神。實際上,就寫作本身來說,它固然具有社會功利性,但其本質卻應是“我手寫我口”,應是表達真情實感的媒介。因此,作文要向現(xiàn)實生活回歸,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視野投向生活,去發(fā)現(xiàn)生活、感悟生活、表現(xiàn)生活,鼓勵學生自由的表達、有個性的表達、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所以,筆者認為能夠將自己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見解,生動、形象、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具體說就是,要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并形成有個人印記的理解與看法,而且用具有個性的語言——用詞恰當,描寫生動,敘述簡潔——表達出來。換句話說就是,要打破作文思維的枷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理解生活,記錄生活。
在此基礎上,要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要善于聯(lián)想,由此及彼,前勾后連,閱讀材料時能夠迅速喚醒記憶,打開知識倉庫;二是要給知識分類,像電腦分區(qū)一樣,把各種知識、各種素材分為一個個扇區(qū)加以儲存,寫作時快速檢索,迅速調出。這樣的訓練要不斷進行,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形成理性自覺。
由于知識結構、人生經(jīng)歷、性格特點、思維模式的不同,面對同一個題目,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這個最感興趣的地方就是每個人寫作最能激活思維的角度,是十分珍貴的,一定要抓住它。進而沿著這個路徑認真思考,調動知識儲備,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會有個性的光芒閃現(xiàn),進而找到一片獨特的性靈天地,在那里弘揚自我,任個性之花爛漫、真切、坦蕩的開放
又如:2009年5月廣東省重點中學聯(lián)考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在南美洲的巴西,1956年,科學家從非洲引進了幾十只殺人蜂,這些蜂被人不慎從蜂箱里放了出來,一場災難降臨到整個巴西。蜂群無可阻擋地飛進巴西的叢林,與當?shù)氐拿鄯浣慌?生產出比非洲殺人蜂更兇猛的新一代蜂種,并迅速繁衍到十億只。四十年來,殺人蜂制造的災難仍頻繁發(fā)生。
但是,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殺人蜂在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巴西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殺人蜂有驚人的產蜜能力,巴西的養(yǎng)蜂人因此而擺脫了貧困,巴西從而一躍成為世界四大產蜜大國之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殺人蜂授粉的咖啡,格外的香濃可口。巴西咖啡的品質也隨之大大的提升。
其實,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福禍相倚,利弊并存。請以“利與弊”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內。
在第一段中,最后一句為中心句,告訴我們:非洲蜂的到來給巴西人帶來災難。
在第二段中,第一句為中心句,告訴我們:當人們看到殺人蜂具有驚人的產蜜能力的時候,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又給巴西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
關鍵詞為:殺人蜂、災難、利益。
所以,對材料可以這樣解讀:“災難”與“利益”共存,事物的“利”與“弊”共存,這樣的結果讓巴西人長久地處在幸福和不安之中。擴展開來看,從人類生存的普遍景況來說,生活總處在變動之中,新的潘多拉魔盒在一個又一個地被打開,福禍相倚,如一把雙刃劍。材料蘊含的觀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弊”能夠轉化為“利”;二是“利”與“弊”共存。而提示語中將其引申到許多事物,這就為立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角度:
1.可以“趨利避害”為論點,闡發(fā)在生活中應當正視利弊,進而趨利避害的道理。
2.可以論述認清事物的利與弊,便于我們更全面地看待、分析事物,提高我們的辯證思維能力的問題。
3.可以闡發(fā)我們在生活中處于“弊”而無法回避時,不必過于沮喪,我們應看到“庭前花開花落,天外云卷云舒”是一種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的問題。
4.可以記敘生活中正確處理“利與弊”的關系而受益的事件,或不能正確處理“利與弊”的關系而失敗的事件。
《莊子·漁父》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闭嫘郧轫氂姓婧B(yǎng),有大識乃有大文章。所以,作文要體現(xiàn)自己多年學習生活的知識積累、人文情懷,展現(xiàn)關注生活、思考生活的思想結晶,要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見解。在具體寫作時,一定要依據(jù)自己的特點,從個人視域出發(fā),將論題“化大為小”“化虛為實”,針對某一具體事物、事件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如網(wǎng)絡的利與弊、中學生出國的利與弊、高考的利與弊、科技的利與弊等。進一步說,“科技的利與弊”還可分解成更小的方面,如塑料,自從它誕生到現(xiàn)在,確實給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它深埋地下,不易降解,給土地資源、水資源造成巨大的污染;再如汽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它給人們的出行帶來巨大的便捷,但排出有毒氣體,對人類以及大氣層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正如提示語中所言: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福禍相倚,利弊并存。我們“化大為小”,選擇的“小”一定是自己了解多,感受深,分析透的事物,自己了解不多的事物最好不要選擇。
總之,從中心句入手,就是從材料文字的整體著眼,避免只看到某一不重要的句子,不顧其他,造成理解偏差。抓住關鍵詞,就是進一步準確定位,精準分析文段主旨,避免理解過于空泛,造成寫作無從下手。把握價值取向,就是正確理解命題的情感傾向,服從、符合材料的價值判斷,避免跑調、唱反調。強調個人視域,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寫出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與評價,避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上述這些是作文審題與立意之要義。
(葛云杰 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科處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