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背景]
隨著語文教學課程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很多職教教師圍繞著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也開展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語文教學應該為專業(yè)服務,強化語文的工具性,從而忽略或淡化了其人文性。這種觀點雖然考慮到了職校學生的實際狀況(基礎差、文化底子薄等),但長此以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會有明顯的效果。語文不僅是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它還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更對形成人的品格、底蘊,培養(yǎng)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后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故而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培養(yǎng)對職校生尤為重要,而這一重要使命就自然落在了語文課堂上了。有人說,語文課堂“就像一首詩”!課堂上師生感受到的應是綻放、閃光、激蕩。詩意是語文課堂的生命,是語文課堂的本體。
本節(jié)課以北宋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聲聲慢》為研究對象。這首詞收錄在高職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五課“宋詞四首”中。經過一個多月中國古典詩詞的學習,學生已大致掌握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本節(jié)課作為單元總結,旨在鑒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 ,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導語:本課的學習重點在于透過作品中的意象,理解作者所營造出的意境,從而感悟作者的情感。之前的知識積累,學生掌握了意象的概念: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
案例:品味詩歌意象之美
一、課堂結構與運作
(一)導入課文:在中國文學史冊上,有一個格外引人矚目的名字。她不僅以詩、詞、文并擅的卓越成就,在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女性作家中技壓群芳,而且以一個女性作家的身份躋身于以男性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文學園地,奠定其比肩須眉的文學地位。她就是李清照。
她在自我的生命旅程中不斷地散發(fā)著愁緒,仿佛正是為愁而生,實可謂“悲亦愁,樂亦愁”,是個寫愁的高手。
引出介紹作者詞風的變化
李清照詞的風格清新婉麗,是婉約派的代表。創(chuàng)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1)南渡前:描寫自然景物,反映愛情生活,歌唱離情別意。(內容)
閑愁、離愁——清麗婉轉(風格)
(2)南渡后:國破之感,喪夫之痛,故國之思,孤寂之嘆。(內容)
濃愁、哀愁——沉哀凄苦(風格)
今天我們一起賞鑒的就是她晚期的代表作《聲聲慢》。
(二)先比較,完成誦讀,整體感知。
1.聽范讀,看詩詞畫面,直觀體會《聲聲慢》的意境,結合注解,梳理文意。
2.找一個學生誦讀克洛岱的《絕望》。
呼喚!呼喚!/乞求!乞求!/等待!等待!/夢!夢!夢!/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滿痛苦!/仍然!仍然!/永遠!永遠!永遠!/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3.比較兩首詩歌的情感,以及表達情感的方式。
4.小結:法國詩人克洛岱將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作了改寫,才有了《絕望》。完全拋開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聲嘶力竭的吶喊,顯得直白淺露,并顯得情感“泛濫成災”。盡管痛苦絕望的情感(愁緒)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會承認這是自己作品的改寫。
(三)一般地說,詩歌講究含蓄蘊藉,講究把所要表達的情感藝術地表達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是意象的藝術。
1.為寫“愁”,詞人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找——
表示“愁”的意象:淡酒秋風大雁黃花梧桐細雨
2.感悟六大意象。
學生分組討論,選擇其中一個意象進行分析。
解決兩個問題:①這些意象是如何體現出“愁”來的?②結合你知道的古典詩詞或現代歌曲來談談這個意象被賦予的深意。
學生討論,每組選舉代表發(fā)言。
(1)酒——舉杯澆愁愁更愁,酒入愁腸化作“傷心”淚。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為何說是“淡酒”?
結論:酒是“愁”的象征
(2)風——秋風砭骨,天寒心冷。
怎敵他晚來風急。
結論:秋風渲染愁情
(3)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飄零金陵。人不如雁!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結論:過雁象征離愁
(4)黃花——繁盛,無心賞,無人一起賞。襯人憔悴,不止是“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還有家亡,國破呢。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結論: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
(5)雨——噼哩啪啦,雖細不斷,落在葉上,打在心上……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結論:雨是哀傷﹑愁絲的象征
(6)梧桐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結論:梧桐一葉知秋,牽愁惹恨
3.小結
風寒心冷,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添思鄉(xiāng)之痛。征雁、黃花又引發(fā)詞人“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的感傷;后又以梧桐、細雨渲染,這份愁思已濃得化不開。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生動化了,比之克洛岱聲嘶力竭的吶喊,能帶給人更多的藝術想象、藝術享受!
總結藝術特色:意象的表達,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聯想提問:回顧同樣以“愁”著稱的柳永的《雨霖鈴》一詞,請大家討論一下:作者怎樣通過意象表現“愁”的情感?
明確:用代表“愁”的意象,表示“愁”的情感。
楊柳岸、曉風殘月。
(四)總結: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苦難不停地擦拭著藝術的靈魂,在生命空間受到的傷害和疼痛,在藝術的空間都會給予幾倍的補償和酬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這些苦難經歷像重物壓在李清照藝術生命的彈簧上,只要不令彈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 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史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女詞人李清照了。
(五)練——布置作業(yè),比較《聲聲慢》與《雨霖鈴》的異同,背誦全詞。
二、案例實錄
片斷一
在學生“誦讀”過作品后,希望讓他們認識到《聲聲慢》含蓄蘊藉的美,了解意象對于作者表情達意的作用,所以作了如下引導。
……
師:讀完克洛岱的《絕望》,你有什么樣的感覺?你覺得這首詩怎樣?
生:感覺這首詩情感很強烈,但有點別扭。
師:感覺強烈是因為他用了反復的手法。那為什么會讓人感覺別扭呢?
眾生:因為很呆板。/一點都不美。/聲嘶力竭的。
師:大家的感覺都挺對的。那么同樣是表現心中的痛苦、“至愁”,《聲聲慢》和《絕望》在抒情方式上到底有何不同?
生:《絕望》太直接了?!堵暵暵纺軌蚪杈笆闱?。
生:《聲聲慢》比《絕望》更美。
師:《絕望》直露,號叫,直抒胸臆,聲嘶力竭,而且未選取任何意象?!堵暵暵份^為含蓄,盡量避免直接抒情,而是借事借景抒情,講究言外之意,講究意象的選擇,含蓄蘊藉……
也許大家想不到,克洛岱的這首《絕望》正是改編自李清照的《聲聲慢》。
生:(一片嘩然)
師:這種完全拋開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聲嘶力竭的吶喊,顯得是那么的白淺。盡管痛苦絕望的情感(愁緒)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會承認這是自己作品的改寫。
……
片斷二
學生分組討論《聲聲慢》中六大意象,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其中有兩個小組都選擇講“酒”這個意象。
師:下面請第二組來闡述你們對詞中“酒”這個意象的理解?
生(小組代表):我們小組認為,“酒”總是和“愁”連在一起。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喝酒是因為有愁。我們這組聯想到的詩句有李白的《將進酒》中“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杜甫《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師:不錯,這些“酒”確實牽扯出了愁緒。好,第四組的同學討論的也是“酒”,你們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生(慢吞吞地起立):我們討論的內容和前一組差不多。多補充一個詩句,那是柳永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師:你們沒什么補充的話,我這兒倒有個問題。詞中“三杯兩盞淡酒”中的“淡”作何解釋呢?
生:(思考片刻)李清照是女子,所以喝的酒度數不高。
(一片笑聲)
師:(笑)從同學們的笑聲中看出大家似乎不太認同你的觀點哦。這個“淡酒”真如字面意思嗎?有如此之“愁”的李清照為什么不選烈酒,喝它個一醉方休,反而喝小雅怡情的淡酒,這不是不合邏輯嗎?這酒真是“淡”的嗎?
生:(舉手)這是反襯手法!
師:哦,怎么解釋?
生:這是用淡酒來反襯出作者內心愁苦的程度很深。
師:有道理!并非酒淡,愁情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教學反思]
(一)成功方面
1.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對作品意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體味,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文學鑒賞的能力的目的。課堂設置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2.作為一位學習的引導者,筆者在課前做足了準備,不僅對本課內容了如指掌,更早早規(guī)劃好了這節(jié)課在整個詩歌單元的地位。這樣就能高屋建瓴地對學生學習進行規(guī)范指導,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流暢,學生也能很快把握課堂的學習重點。
3.本節(jié)課的設計頗為用心,以意象作為切入點,由此體味詩中意境,感悟詩人情懷。這節(jié)課重點就放在意象的理解上,一節(jié)課扎扎實實地解決一個問題,中心突出。曾經教課,貪全貪多,什么都想讓學生知道,到最后學生的反應是:課上熱熱鬧鬧,課下什么都不知道。吸取以往的教訓,這次的教學效果頗好。
4.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效果不錯。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意象對于詩歌表情達意極其重要的作用,筆者找來克洛岱的《絕望》和《聲聲慢》作比較,在強烈的對比下,不用教師做什么理論說教,妍媸畢現。
(二)不足之處和改進設想
1. 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花的時間較長,理論評價講解過多,缺乏直觀的例子。如能一開始就借李清照前后兩個時期寫“愁”的詩句的比較,點出李詞“閑愁”與“國破家亡的深沉哀嘆”的不同,也許更直觀更有效地引出下面的學習內容。
2.在課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并且學生發(fā)言了之后,由于擔心課堂教學進度放慢,很多總結性的話都是筆者自己來說的。其實總結這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指導學生來做,之后教師可作必要的補充或訂正,如果能長久堅持下去,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大有裨益!
3.在分組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所提的兩點要求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在討論及發(fā)言時,出現了無話可說,或不知如何表達的尷尬局面。如果在學生討論前,教師先行以一個意象為例,進行示范講解,也許能達到明確問題,拓展學生思路的效果。在聯想其他詩詞歌曲環(huán)節(jié),學生也是僅限于在課本里找詩詞,表現出學生的積累有限,在以后的教學中可多重視課本以外在內容的拓展學習。
4.教師的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確,精煉,有待磨練。
(程荃荃 南京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2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