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琳
《故鄉(xiāng)》出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寫于1921年。通過對故鄉(xiāng)人、景、情的前后變化描寫,描繪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統(tǒng)治下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日益凋敝,人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悲慘景象,揭示了人們之間的可悲隔膜,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是中學語文教材中必選的課文,歷年來不乏名家的精彩講解,同時也有眾多老師對教案設計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以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故鄉(xiāng)》這篇文章。
筆者搜集多篇名家教學實錄以及有特色的課例進行梳理,希望從中找出有價值的方面和不足之處,以便大家發(fā)揚閃光點,避免重復犯錯。
筆者首先來分析比較錢夢龍、蔡澄清和余映潮三位老師的《故鄉(xiāng)》教學實錄,他們均是緊密依據(jù)文本,問題的回答都要求學生從文中尋找,做到有據(jù)可查,不能任意猜測。三位老師的教學又各具特色,錢老師把學生的問題分為七類,進行一一解答,解答的過程并非錢老師一人完成,而是學生問——學生答——老師輔答或引申。這樣的方式既能讓學生積極的獨立思考又可使談論的內(nèi)容在既定的范圍之內(nèi)。蔡老師采用老師問——學生答——老師輔答,同時注重通過寫作練習的過程來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學生在蔡老師的啟發(fā)問中獲得領悟從而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心得,并且練習題的訓練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余老師則非常重視朗讀課文,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還有采用多角度分析,學生自己找出妙點揣摩,老師補充,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融入文章所設情境,親自體味作者所傳達的感情。通過一字一句的品析使之前所獲情感得到升華,這樣的情感獲得自然對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三位老師的教學思路不盡相同,通過對比分析便能一目了然。
錢夢龍老師的教學實錄為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1.導入新課 (注:課前讓學生讀文提問,錢老師在此基礎上把問題分為七類)
2.討論一般疑問;
3.討論“回鄉(xiāng)途中的‘我”;
第二課時:4.討論“閏土”;
5.討論“楊二嫂”;
6.討論“宏兒和水生”;
7.討論“離鄉(xiāng)途中的‘我”;
8.討論寫景;
9.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小結(jié)。
蔡老師的教學實錄分為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導入新課
1.解題;
2.了解情節(jié)發(fā)展,劃分段落,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二課時:分析討論
1.分析閏土——“小英雄”與“木偶人”;
2.分析景物——“神異的圖畫”和“蕭索的荒村”
第三課時:重點研讀
《故鄉(xiāng)》的結(jié)尾三個自然段,并完成練習。
余老師的教學實錄為一個課時。
重點研讀“現(xiàn)實目睹的閏土”。
第一步:了解內(nèi)容——總分概括式;朗讀(注意重音、抑揚、語速)
第二步:妙點揣摩——多角度評析;
第三步:評說人物:閏土①外貌形象;②變化、經(jīng)歷及命運;③人物形象的含義。
余老師重點討論了“現(xiàn)實目睹的閏土”,蔡老師討論了閏土的人形象并且對景物進行了分析,錢老師所討論的范圍最為全面。三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均緊密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很好的完成了最初的教學設定,且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設目標。他們的課堂教學都十分精彩完美,展現(xiàn)了他們教學的獨特魅力。但筆者還是看到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比如,蔡老師的問答方式雖然對學生圍繞文章中心思考問題有很大幫助,但不可避免地也影響到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及個體性。針對這個方面,教師們在教學中要想做得適宜也是很難把握的。余老師的課是重點研讀,試圖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也能掌握學習閱讀的方法,初衷非常好。但在具體課堂實踐中還是有些不足,比如十分強調(diào)朗讀,這會把學生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朗讀的技巧上而忽視了學生融入文章情感的狀態(tài),同時余老師設計的學習閱讀的方法雖然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閱讀文章的范式,但這種固定模式必然會圈起學生思考的大門,因而更應該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自主性。還有錢老師在課堂上討論了本文的方方面面,令學生的好奇心獲得了滿足,可是太過全面的分析會讓學生分不清主次關(guān)系,缺乏明晰的概念。課堂上教師要把文章精髓盡可能展現(xiàn)出來,而一些次要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課下自己搜尋答案,充分開動腦筋。
在教育戰(zhàn)線上,許多語文教師也在為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做出努力。下面來看四個較具典型的《故鄉(xiāng)》教案設計,這些基本能夠反映出現(xiàn)今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模式。這四位老師對教案設計分別進行了創(chuàng)新,但是語文教學改革并不只是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王榮生說過“課堂教學框架下,對學生文學鑒賞力的養(yǎng)成,目前呼聲甚高,但實施甚少”,可見學生文學鑒賞力培養(yǎng)極其重要,但目前還需人們?nèi)ッ髋c總結(jié)。
先來看王漢雷的《故鄉(xiāng)》教案設計:
第一步:教材分析
1.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農(nóng)村日益衰敗、農(nóng)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現(xiàn)實;領會魯迅先生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②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③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教學重點、難點
第二步:教法分析
第三步:學法指導
第四步: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出示目標
3.整體感知課文
4.對教材深入分析
5.歸納總結(jié)
板書:
6.布置作業(yè)
從王漢雷的教學設計可以感覺出他的樸實中又不失智慧,在基本沿用傳統(tǒng)教學的過程中,試圖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思辨能力。歸納總結(jié)處的板書展示了教師的設計意圖,十字架狀的板書給學生形象的啟發(fā),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像十字架,舊社會勞動人民苦難深重,像釘在十字架上。板書上部是閏土的前后變化,下部是楊二嫂的前后變化,中間突出了一個“變”字,體現(xiàn)了對比的寫作特點,此處是教師的智慧閃光點。教案所設的三個教學目標也清楚地展現(xiàn)在教案設計的步驟之中,問題一:這兩個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動作、神態(tài),以及對我的態(tài)度幾方面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問題二:能用課文中兩個字的詞語來概括一下兩個人的性格嗎;問題三:20年前的故鄉(xiāng)和20年后的故鄉(xiāng)也不一樣,畫出描寫故鄉(xiāng)的主要詞語。這三個問題便體現(xiàn)了第二個教學目標: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對最后三個自然段的兩個難點(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義;第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的解決,則是對第三個目標(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的體現(xiàn)。因此本篇教案設計基本做到了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目標的吻合。
再來看吳超雄的《故鄉(xiāng)》教學設計:
第一步: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nèi)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了解并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②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 重復、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xiàn)主題的。
(2)能力目標:
①掌握從細節(jié)、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②能模擬運用(重復、對比 手法進行寫作)。
(3)情感目標:
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②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第二步:教法說明
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nèi)容分析和人物分析;
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
第三步:學法說明(按“聽—看—想—寫”的步驟進行)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行新課;
3.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
第五步:鞏固學習
本篇設計的教學目標分為三類,分別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目標呈遞進狀態(tài),每一層均以前一層為基礎,同時顯示了學生在學習把握與理解的過程也是遞進式的,符合學習的規(guī)律。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2.什么是小說?小說鑒賞應注意些什么?這兩個提問的解決與知識目標的要求相照應。接下來的問題(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復”和“對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復和對比,運用重復和對比有什么好處和哪些注意事項呢,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則解決了能力目標的要求。相比之下,情感目標在教學設計中有所欠缺,沒有充分展示文章所透露出的深切感受。由于本教案設計是重點展示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即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因此它對全文除了人物形象的把握之外,對其他點沒有涉及。本篇設計雖然對學生培養(yǎng)寫作能力有很大幫助,但對文本本身的欣賞與揣摩的缺乏也不免使一個遺憾。
劉剛的《故鄉(xiāng)》教學設計,分為三個課時。
第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xiāng)》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第二:三課時
第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第四:教學方法
1.傳統(tǒng)講學法;
2.網(wǎng)絡資源輔助法
第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1.導讀;2.了解內(nèi)容;3.解決20多年前的故事
第二課時:整體感知20多年后的故事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閱讀 1.網(wǎng)絡信息的獲取與學習;2.小結(jié)
本篇教案設計內(nèi)容基本完成了作者所設的四個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二充分體現(xiàn)在教案第一課時對20多年前故事的感知以及第二課時對20多年后的故事感知中,但是另外三個目標涉及文章情感理解與把握時,教案體現(xiàn)較少。本篇的可取之處還有借助了網(wǎng)絡資源,擴大了學生的接觸面,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起到了一定作用。
最后來看廖艷瓊的教學設計,教學中充分利用了電教媒體,抓住“變”來揭示作者表達的感情。
第一步:聽音樂,引入情境;
第二步:聽錄音,感知教材;
第三步:看投影,明確主旨;
第四步:作比較,拓展思維。
本設計的第三步,抓住“變”,在對比中把景與情、人與物、形與神進行充分地展示,同時使文章的中心主旨得到突現(xiàn)。對音樂、錄音和投影的運用,讓學生感覺課堂不再枯燥無味,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更簡單明了地令學生產(chǎn)生共鳴。一幅幅清晰的人物圖、景物圖都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一篇課文的教學需要教學手段、方法的翻新,可是更需要充實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的運用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是根本。本篇教學設計運用了多種方法,不能排除會造成喧賓奪主之感,筆者以為課應該上得樸實,有一定的輔助工具即可,不求多。
經(jīng)過梳理,可以看到前兩篇教案都提到了本課教材的地位與作用,這點是十分必要的?,F(xiàn)今有些老師隨意變動教材的授課順序,他們沒有理解文章在教材中所處位置體現(xiàn)出的作用與意義。因此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正確認識對教師把握文章、理解文章,更好地授課有其重要意義。
在對《故鄉(xiāng)》課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師作出的種種努力,但是以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為目標,仍然需要時間探索與實踐。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相信在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夠探索出適合學生需求的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故鄉(xiāng)教學實錄[OE/BL].印泉初中語文網(wǎng),2007.
[2]蔡澄清.語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學教學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余映潮.聽余映潮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王漢雷.《故鄉(xiāng)》教案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01,(5).
[5]吳超雄.《故鄉(xiāng)》教學設計,黑龍江教育,2005,(10).
[6]劉剛.《故鄉(xiāng)》教學設計[J].黑龍江教育,2005,(10).
[7]廖艷瓊.我是這樣教〈故鄉(xiāng)〉的[J].中國電化教育,2000,(2).
[8]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9]王榮生.“文學鑒賞教育”定位定性—站在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立場[J].寧波大學學報,1998,(4).
(馬琳華東師范大學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