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成為美國當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馬斯洛(A.Maslow)和羅杰斯(C.R.Rogers)。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倡對人的研究,“以人為本”,主張用人的觀點和方法來看待人,反對把人當作動物。他們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了解人、研究人,必須用“全人”的視角研究正常的人,特別是人類的“精英”(自我實現(xiàn)的人),其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那些“人之為人”的東西[1]。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從他們的自然人性論、自我實現(xiàn)論及其“患者中心”出發(fā),在教育實際中倡導以學生經(jīng)驗為中心的“有意義的自由學習”,對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造成了沖擊,推動了教育改革運動的發(fā)展。這種沖擊和促進主要表現(xiàn)在:(1)突出情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種以知情協(xié)調活動為主線、以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的教學模式;(2)以學生的“自我”完善為核心,強調人際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維系于課堂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3)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師引向學生,把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和行為看作是教學的主體,從而促進了個別化教學運動的發(fā)展。在此,筆者結合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認識和理解,試圖分析其對我國當前語文課教學的一些啟示。
一、人本主義理論的思想內涵
(一)人本主義的學習觀
1.羅杰斯認為,意義學習(significant learning)是使人整體地參與學習的最好辦法,“意義學習把邏輯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概念與經(jīng)驗、觀念與意義等結合在一起。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學習時,我們就成了一個完整的人”[2]。意義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jīng)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學習。羅杰斯曾指出,具有不同經(jīng)驗的兩個人在知覺同一事物時,其反應是不一致的。羅杰斯認為兩個人因對知覺的解釋不同,所以他們所認識的世界以及對這個世界的反應也不同。因此,要考察一種學習過程,只了解外界情境或外界刺激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習者對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釋或看法。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認為,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客觀世界在人頭腦中的主觀映象為基礎的認識,而并非由自己的主觀世界來決定客觀世界??梢?學習是有意義的心理過程。
2.人類具有學習的自然傾向或學習的內在潛能。人類的學習是一種自發(fā)的、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過程。人天生對未知就充滿了一種好奇的心理,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通過學習去認識和了解。在對知識的獲取過程中,人們是按照自身的需要,篩選出了一些有益的知識,以此來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服務的。人的內心是有這種強大的潛能去學習知識的,更為關鍵的是這些都是人自身按其主觀愿望去實行,是人的最本真的沖動。
3.學會如何學習在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羅杰斯說:“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jīng)]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唯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yǎng)的人?,F(xiàn)代世界中,變化是唯一可以作為確立教育目標的依據(jù),這種變化取決于過程而不取決于靜止的知識?!比吮局髁x學習理論也很強調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去尋求知識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這種重過程而不重結果的學習與杜威的做中學教育理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二)人本主義的教學觀
人本主義的教學觀是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人本主義的教學觀是建立在其學習觀的基礎之上的。羅杰斯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出發(fā),認為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知識,相對來說都是無用的;能夠影響個體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fā)現(xiàn)并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教學的結果,如果不是毫無意義的,那就可能是對學生有害的。教師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為此,在羅杰斯眼里,傳統(tǒng)教育中的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可以通過講演、考試甚至嘲弄等方式來支配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無所適從;教師是權力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服從者。所以,羅杰斯認為,教師這個角色更多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不再是原來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定位了。
(三)人本主義的課程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里的發(fā)展指的是學生的全部能力的發(fā)展。為此,福謝依把人的全部能力分為以下幾個組成部分:理智、情緒、社會、身體、審美、靈性。此種課程觀就是為了滿足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人生需要,突出地強調了人的重要性,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和諧發(fā)展,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課程的選擇上,也要以人為本,選擇對學生具有個人意義的材料。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來看,所選材料是否具有個人意義,在于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知覺和信任。在課程的實施方面也要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和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這樣的課程觀才更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
二、人本主義理論對我國語文課教學的啟示
(一)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guī)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它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盵3]因此,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本,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當中都應以學生為主體,按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設計語文教學。同時,它也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能更好地認識教育,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觀念的轉變尤為重要,人本主義理論視野下的語文觀更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二)調整課程內容和目標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調整課程內容和目標。以人為本強調內容要適合當前學生的學習需要,那些老套、過時的內容該淘汰的就要以新的更可取的新知識來代替??紤]學生階段性的知識接受水平,恰當而適量地安排課程內容。人本主義理論視野下的語文培養(yǎng)目標是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白晕覍崿F(xiàn)”是人本主義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使人的潛能現(xiàn)實化,使這個人成為有完美人性的人,成為這個人能夠成為的一切。[4]在目標方面,再不是單一的以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來論,應綜合考慮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人本主義教育家深信:“教育之首要目的,不是別的,是受教育者的個人幸福,是個人的發(fā)展,是提升個人生命的價值”[5],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fā)展。比如在語文的詩歌教學中,對一首詩歌不應僅停留在背誦的層面,就學生而言,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體驗,會有各自不同的領悟和解讀。如今學生對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也是很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以致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閃爍著人本主義的思想光輝。
(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使認知和情感的高度統(tǒng)一成為了可能,為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廣闊的發(fā)展空間。[6]人本主義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因此,把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相結合,正是目前我國語文課的迫切要求。在語文課中,由于教科書所包含的知識是有限的,所以教師要拓寬知識面,就得補充或增加一些新的內容,然而,又由于時間有限,教師們不可能再進行過多的板書教學,因此必須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備課的時候就充分利用幻燈片(容量大、清晰、快捷),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課堂學習時間,使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性大大增強。
(四)優(yōu)化評價方式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內核就是以人為本,所以在課程的測量和評價中就是運用情景性測量和自我評價。按照人本主義的觀點,評價的目的不只是檢查學生具體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讓學生明確如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便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所進步。所以,學生應該對自己學習的結果進行自我評價,是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客觀、公正的剖析,讓這一過程中的經(jīng)驗更好地為今后的學習服務?!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也對此進行了說明,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教學評價是很注重人文關懷的。在整個評價系統(tǒng)中可以感受到一種全新的評價觀念和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在傳統(tǒng)評價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合理的優(yōu)化。在語文評價中,不僅注重學生認知方面的能力,同時也還強調學生在情和意方面的體驗,也就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當然還包括審美等方面。
總之,新時期我國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都是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主體而開展的,在人本主義理論中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理念的統(tǒng)領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關注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在語文課當中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
參考文獻:
[1]趙同森.解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M].廣州:廣東出版集團出版,2007:36.
[2]安桂清.論人本主義學習觀與創(chuàng)造觀對研究性學習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美]馬斯洛.人的潛能與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73.
[5]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13.
[6]張慶宗,吳喜艷.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多媒體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育,2003,(4).
(李聆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