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
一、當下中專生人格缺陷的成因及拯救時機分析
“人格”一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一指人的性格、氣質(zhì)、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一指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對照當代中專生,他們中的許多人沒理想、沒抱負,學習能力差,團隊意識薄弱,行為散漫,思想怪異,甚至麻木無知,品行惡劣,心中無長輩,目中無法紀,人格缺陷,道德缺失。
1.客觀現(xiàn)象與主觀教育過失的原因。(1)生理過渡性:中專生入學年齡大概有90%為17歲,他們的生理趨向成熟。體征轉(zhuǎn)型的困擾,“騷動的心”與社會制約的矛盾,家庭教育的主觀過失——錯過了最佳的輔導時機,使得許多青少年出現(xiàn)過激的青春叛逆性。種種跡象表明,這些正由少年向成年過渡的中專生,心理尚未成熟,有的卻已經(jīng)扭曲、變形。(2)社會角色的過渡性:絕大部分中專生第一次離家住校,置身新的環(huán)境,不知所措。與舍友、同學的磨合力差,獨立自理能力差,生活中處處碰壁,原本在家庭的至尊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群體生活中的不時碰撞,使得他們在校園這個小社會里滋長出許多的煩惱,處事的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2.再也不能錯過的成“人”時機。(1)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自覺需求??鬃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物質(zhì)生活的富足給新一代孩子的健康體魄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各個校園食堂伙食葷素的講究,使得大部分學生的營養(yǎng)取得了均衡。但一時的唇齒之美,無法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1954年的“需要”層次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并指出在“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人就有“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最高追求,希望自己最終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希望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2)成“人”導向的重要性。17世紀捷克的偉大愛國者、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論家夸美紐斯,是人類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提出過很多精到的教育理論。他曾說“健康的精神高于健康的身體”,“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中專生生理、心理成長的過渡性,決定著中職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育人”任務的緊迫性。
二、中專生現(xiàn)代健全人格的塑造工程與語文教育
1.語文擔當著人文教育的重任。語文不僅是最基礎的學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且,相對于其它學科而言,語文學科對學生的思想成長、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正確的政治態(tài)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形成、人格的建立健全等有著諸多方面的優(yōu)勢。
(1)人文教育的內(nèi)涵。人文教育專家指出,人文教育實質(zhì)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yǎng)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yǎng)、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nèi)的文化化成,更強調(diào)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xiàn)教育的本質(zhì)與理想。
(2)語文自古就擔負著育人的使命。第一教育家孔子言傳身教,德育為先,禮樂教化,培育弟子三千,追求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人格;之后,儒家學派循著孔子倡導人文教育,宣揚道德人格,孟子賦予教育培養(yǎng)“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的人格目標;荀子強調(diào)人格修養(yǎng)“自禁”“自止”“自行”的自覺性,強調(diào)“積善成德,神明自得的圣心思想”,及道德智慧后天學習的可行性等。儒家的這種教育思想基本上貫穿著中國自古而今的語文教育教材,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然提供參考與借鑒,發(fā)揮著它積極的意義。
(3)現(xiàn)今社會,語文仍是人文教育的一門核心科目。一所學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忽視了人文的教育,那么,它終將是一敗涂地的。1988年1月,曾有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宣言:“如果人類社會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到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008年至今余溫猶存的“論語熱”,印證了這點。近年,有專家在首屆“中國人文教育高層論壇”會議上發(fā)言,表明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為文、史、哲、藝等人文類學科,語文仍處于本民族各核心學科之核心地位。社會愈是發(fā)展,人文教育愈是重要。
2.中職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與教育任務。中專生畢業(yè)后,絕大數(shù)直接走向社會,這決定著中職學校教育技術與能力教育的取向。中專生流向社會之前,教育工作者首先得造“人”。古羅馬政治家和哲學家塞涅卡說:“一個人可以是好醫(yī)生、好統(tǒng)治者和好語法家,但沒有美德就不可能是一個好人?!薄叭瞬拧笔紫鹊檬且粋€人,精神富足,靈魂充實,心靈潔凈,情感忠誠,頭腦清醒。而語文教育實質(zhì)上就是“人”的教育,喚回“人”的良知的教育。
(1)語文教師——多功能角色。中專生初次的寄宿生活,往往會“遭遇”到數(shù)不盡的生活難題。身體不適了委屈抹淚,沒選上班委了失落消沉,丟失了東西難過沮喪……許多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兒,對剛出道的中專生而言卻是重大的損失。語文教師邏輯思維的清晰、言談舉止的得體、公正無私的處世態(tài)度、善解人意的悟性、寬廣的心胸、淡泊的心志等等,往往優(yōu)先贏得學生的信賴。近幾年來,網(wǎng)絡QQ和電話通訊等,已經(jīng)成為學生向筆者傾吐心聲不可缺少的工具,時常有學生跟筆者進行心理的、生活的、情感的、就業(yè)的等各方面問題的探討,筆者幾乎成了部分學生的生活向?qū)c心理醫(yī)師。也正是與學生同擔憂、共喜悅的真誠,使得筆者給許多走上社會的昔日學子留下溫馨的記憶,尤其是那些金不換的回頭浪子,在若干年后與筆者握手言表的霎那間,一次次都難以抑制地令人熱淚盈眶。
(2)素質(zhì)教育——“培”的角色。中職語文擔當?shù)闹饕恰芭唷钡姆輧?nèi)活兒,在家庭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栽”好了的基礎上,即根正苗紅了的情況下,對中專生進行扶植,施行有計劃的人格塑造。因此,有別于中小學的基礎訓練,中職語文教育不太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形式上特別顯得教無定法,而教學內(nèi)容上特別偏重素質(zhì)教育。筆者在每學年初必把教“好書”、育“好人”作為教學導向,擬訂授課計劃,并作為理念貫穿始終。
3.語文課堂實踐。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聽、說、讀、寫、思、看”等途徑,注重禮儀與道德規(guī)范訓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價值觀、人生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作文教學——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白晕乙庾R是人格的自我監(jiān)督、自我認知和自我調(diào)控系統(tǒng),它對青年整個人格的發(fā)展帶來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筆者從開學第一課《真誠的我》的介紹,到《成長的腳印》《作為學生的我》《我看中專生早戀現(xiàn)象》《給父母的一封信》《我最崇拜的人》《我的職業(yè)理想》等,每學年數(shù)十篇的習作練習之后,讓學生“內(nèi)省”,認識自己,與自己進行內(nèi)心對話,分析內(nèi)心世界,辨別是非,總結社會認知,使自己不但成為觀察的主體,也成為自我觀察的對象,反省自己過去發(fā)生的事兒,并思考自己未來將要做的活動。同時,多次安排觀看諸如《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等這樣的影像資料,觀后討論、抒寫感想,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2)詩性教學——高雅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五四”啟蒙運動時期,魯迅先生提倡以文藝救國,就是通過文藝改變體格健全茁壯而精神愚弱的國民。朱光潛說:“詩是培養(yǎng)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夠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敝新氄Z文教學中有許多感知詩性人生的途徑,許多散文、詩歌、小說等不朽篇章的欣賞閱讀,是熏染少年少女們不可缺少的材料?!昂商恋脑律薄翱岛拥娜岵ā薄肮识嫉那锷辈粌H美化了人生,洗滌了心靈,也讓學生領悟到生活中有比金錢、名利更讓人陶醉的東西。日積月累的文學涵養(yǎng),無形中改變原有功利的價值觀、人生觀,喚起了學生對和諧人際、浪漫人生、智慧人生的積極追求。
(3)禮儀情境表演課——傳統(tǒng)美德的宣揚??鬃釉?“禮者,敬人也?!泵献右嘣?“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弊鹑?、敬人是禮儀的真諦,禮貌待人、文明待物、誠信做事、和諧合作,反映的是一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菰锏恼f教無法說服學生的心,而富有情趣的生動表演卻能夠讓學生片刻頓悟。每學期的語文課堂,筆者都要安排2-3次的禮儀情境表演課,事先讓學生自由組合,編寫腳本,分配角色,課外排練,約4周后進行匯演。自編自導自演,其樂無窮,一般有95%的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禮者勝》《一個可樂瓶的故事》《問路》《應聘》等具有較高質(zhì)量的作品,從社交、職場、生活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涉獵,展現(xiàn)了學生創(chuàng)作、表演的智慧,培養(yǎng)了團隊的精神,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分辨出了真善美假惡丑。
(4)書本內(nèi)外的人格典范——塑造人格理想的標桿。內(nèi)心的修繕,這是高層次的要求,旨意引導學生達到內(nèi)心的完滿、美好。有人曾問丘吉爾:“你認為印度和莎士比亞哪一個更重要?”當時,印度是英國在海外的最大殖民地,丘吉爾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寧愿丟掉五十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首相的堅定,體現(xiàn)的是一個民族的素質(zhì),一個有希望的民族的訴求核心。確實,任何一個民族或者說任何一個有希望的民族,都不會忘記自己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的精神導師,都會如饑似渴地從那里不斷汲取精神養(yǎng)料以滋補民族的靈魂。
①語文教師的人格榜樣是活教材。中職語文教師,是住校中專生的精神導師。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不正其身,正人何?”一個自私自利、性情乖張、舉止粗魯、修養(yǎng)低下的人,是不夠格稱為人師的,即使有教師的名號,在學生面前也絕沒有說服力。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前面提到的角色表演能力外,更應該具有完美的人格?!懊骼碇Y”“重義輕利”“謙和友善”“內(nèi)斂端莊”“文明高雅”“超凡脫俗”等,都為學生樹立了標桿。從教十幾年來,許多已經(jīng)走上社會的學生與筆者保持著溫暖距離的持久性,就緣于筆者作為職業(yè)教師的堅持付出與潔身自好的品性。②教材中生生不息的人格典范。中職教材中出現(xiàn)大量的為歷史和事實證明具有高潔品性的文人志士,是中專生學習的最好人格典范。從憤投汨羅江的偉大詩人屈原、棄官歸田拒收粱肉的陶潛、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李白,到政治上堅持儒家入世的態(tài)度、執(zhí)著而超脫、無往而不可的蘇軾,到那一顆捶不扁、搗不爛、煮不熟、響當當?shù)你~豌豆——關漢卿,到寧可餓死也拒絕美國救濟糧的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等等,他們所閃耀著的無窮無盡的人格魅力,正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所在。這些人格典范是人生觀形成關鍵時期的中專生成“人”的最好教材。
筆者贊同孟子人性本善理論,認為人都有趨善的實質(zhì),都有期望完善人格的理想。正向成年過渡的中專生,人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方竹蘭在“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上稱,中國現(xiàn)代化之根本是精神和文化層面的人格現(xiàn)代化。具有文化水平和專業(yè)技能,同時具有道德水平。筆者在孜孜不倦的課堂教學中,自始至終保留著這一美好期望,并身體力行地付出實踐。當然,塑造中職學生的人格,是一個龐大而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學校各方建立統(tǒng)一的教育戰(zhàn)線,創(chuàng)造條件,共同研究教學教法、教育對象,同時,家庭、社會也應該積極配合,才能取得完滿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燕嬰譯注.論語·為政第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張進輔.青年心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安小蘭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儒家人文教育理念的現(xiàn)代意涵[J].實踐與教育理論,1999,(11).
(陳青 福建省廈門市福建化工學校語文組3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