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平 胡世紅 韋金儒 王 勇 卓柳安 張林潮
摘要:目的:探討代謝綜合征(metabolicsyndrome, MS) 患者腹部內(nèi)臟脂肪厚度(vi sceral fat thickness, VFT)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l-medial t hickness, IMT)的關系。方法:139例患者入選,MS組患者67例,其中男33例,女34例 ,平均年齡(61±10)歲,非MS組患者7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7例,平均年齡(60±12)歲。 應 用超聲測量患者的VFT和IMT。結(jié)果:MS患者VFT和IMT分別為(63.98±14.10)mm和(1.16± 0. 19)mm,非MS組VFT和IMT分別為(55.36±11.65)mm和(1.05±0.23)mm,組間比較差異顯 著(P<0.01)。直線相關分析顯示VFT與年齡、腰圍、體質(zhì)量指數(sh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 醇呈 正相關(r=0.191~0.430,P<0.05),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呈負相關(r=-0.281,P=0.002 )。IMT和VFT呈明顯正相關,校正年齡、性別、腰圍、體重指數(shù)后,VFT仍然是IMT增厚的獨 立危險因素。結(jié)論:VFT與IMT關系密切,VFT可能為MS患者提供進一步的危險評估。
關鍵詞:代謝綜合征;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內(nèi)臟脂肪厚度
中圖分類號: R58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6-C003-02
MS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早期診斷和干預代謝綜合征,有助于2型糖尿 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目前認為內(nèi)臟型肥胖是MS的關鍵因素,即使在具有相同脂肪總量的 人群中,由于人體的脂肪分布不同其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并不相同,內(nèi)臟型肥胖患者預 后更差[1,2]。近來國外Stolk等[3]研究顯示超聲測量的內(nèi)臟脂肪厚度(V FT)能夠較好地 反映患者脂肪分布。Hirooka等[4]研究顯示應用超聲可以準確測量VFT重復性好 ,與CT測 量的腹部內(nèi)臟脂肪面積明顯相關。目前關于MS患者VFT與頸動脈IMT關系的研究報道國內(nèi)尚少 。本研究通過測量MS患者VFT和頸動脈IMT,探討其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關系。現(xiàn)報告如 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以2007年12月到2009年4月在我院住院以及門診就診的患者13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MS組 患者67例[男33例,女34例,平均年齡(61±10)歲];非MS組患者72例[男35 例 ,女37例,平均年齡(60±12)歲]。MS診斷采用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MS全球共識定義中 國標準[5]。
1.2 檢測方法
①所有患者詢問病史,測量身高、體質(zhì)量、腰圍、體質(zhì)量指數(shù)=體重/身高2。抽取患者早 上 空腹肘靜脈血測定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尿酸等指標,血液標本送檢驗科。②腹部脂肪的超聲測量[4]:采用PHILIPS SON OS 5500 多功能彩超診斷儀,探頭位于臍上1cm,頻率3.5MHz,VFT為腹直肌內(nèi)緣到大動脈前壁的距離 。③IMT測量的標準方法:采用上述型號彩色多普勒超聲儀行頸動脈IMT測量,探頭中心頻率 為10MHz,由專人操作,同步記錄心電圖。頸動脈IMT測量方法:去枕仰臥位,頭偏向?qū)?cè),充分暴露受檢血管,取頸動脈長軸切面,距頸動脈分叉以遠1~2cm處,分別從前、側(cè)、后 3個方向測量內(nèi)膜中膜厚度值,連續(xù)測量3個心動周期,取其平均值作為頸動脈IMT值。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 采用t檢驗,采用相關分析評價VFT與心血管危險因素以及IMT的關系,以P<0.05為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MS患者和非MS患者VFT和IMT的比較
MS患者和非MS患者VFT和IMT的比較見表1。
2.2 VFT與患者臨床參數(shù)的直線相關分析結(jié)果
VFT與患者臨床參數(shù)的直線相關分析結(jié)果如表2。
對患者VFT與年齡、腰圍等指標進行直線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VFT與年齡、腰圍、體重指數(shù)、 LDL-C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差異顯著,與空腹血糖等指標無相關性,結(jié)果見表2 。
直線相關分析顯示IMT與VFT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r=0.456,P<0.01),偏相關分析顯示,在校正年齡、性別、腰圍后VFT仍然是IMT增厚的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既往的研究顯示內(nèi)臟脂肪組織不僅是能量儲備的終末分化器官,它還是一個具有多種內(nèi)分泌 、自分泌和旁分泌功能的內(nèi)分泌器官。隨著腹部內(nèi)臟脂肪的增加,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 介素6、抵抗素[5]、C反應蛋白等細胞因子明顯增高[6],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 降低,血清游 離脂肪酸水平升高,可促進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誘導胰島B細胞凋亡,影 響靶 器官利用胰島素,引起胰島素抵抗,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 過程。
筆者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非MS患者比較,MS患者VFT和IMT明顯增厚,VFT與多種心血管病危 險因素密切相關,這與國內(nèi)李漸成等[7]研究相似,在他們的研究中,MS組患者VF T明顯 大于非MS組患者,VFT與年齡、血壓、甘油三酯、膽固醇呈明顯正相關,與高密度脂蛋白膽 固醇呈負相關。與該研究比較,本研究患者VFT值較大,可能與入選患者年齡偏大有關。 本研究結(jié)果同時表明,VFT與代表動脈粥樣硬化早期表現(xiàn)的指標IMT呈顯著正相關,即使校 正年齡、性別、腰圍后,仍然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國外研究結(jié)果相似。在Kawanoto等[ 8]研 究中,腹部內(nèi)臟脂肪與IMT明顯相關。Kim等[9]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與僅有腰圍增大而 無腹部內(nèi) 臟脂肪增厚的患者比較,內(nèi)臟脂肪厚度增大但無腰圍增大的患者IMT增加,提示VFT測量可以 作為評價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危險的新的危險因素。與本研究有所不同,Scott等[14]研究顯 示男女兩性腹部內(nèi)臟脂肪與IMT之間的關系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腹部內(nèi)臟脂肪與IMT明 顯相關,而女性在校正腰圍后VFT與IMT無明顯相關系,結(jié)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MS患者VFT與IMT明顯大于非MS患者,VFT與IMT呈明顯正相關,是IMT增厚的 獨立危險因素。然而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小,且為病例對照研究,所得結(jié)論有待進一步前瞻性 大規(guī)模研究驗證。
參考文獻:
[1] H O DSY,LAM T H,JANUS E D.Waist to stature ratio is more str ongly associated w 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han other simple anthropometric indices[J]. A nn Epidemiol, 2003,13(10):683-691.
[2] 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l.Obesity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 ion in 27,000 participants from 52 countries: a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 , 2005, 366(9497):1640-1649.
[3] STOLK R P,MEIJER R,MALI W P,et al.Ultrasound measurements ofintraabdominalfat estimate the metabolic syndrome better than do measurements of waist circumf erence[J]. Am J Clin Nutr, 2003,77(4):857-860.
[4] HIROOKA M,KUMAGI T,KUROSE K,et al.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visce ral fat by ultrasonography: comparison of measurements by ultrasonography and co mputed tomography[J]. Intern Med,2005,44(8):794-799.
[5] 盧艷慧, 陸菊明, 王淑玉, 等. 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與中國糖尿病學會關于代 謝綜合征診斷標準的比較分析[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86(6): 386-389.
[6] DESPRES J P.Abdominal obesity : the most prevalent cause ofthe metabolic syn drome and related cardiometabolic risk[J]. Eur HeartJ Suppl,2006, 8(suppl B): B4-B12.
[7] 李浙成,胡智星,童躍峰, 等.超聲測量的內(nèi)臟脂肪厚度和代謝綜合征的 關系[J].中華高血壓病雜志,2006,14(11):984-878.
[8] KAWANOTO R,TOMITA H,OHTSUKA N,et al.Metaboli syndrome,diabetes and subcl inial atherosclerosis as assessed by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J]. J Ath eroscler Thromb, 2007, 14(2):78-85.
[9] KIM S K,PARK S W,KIM S H,et al.Visceral fat amount is associated with caroti d atherosclerosis even in type 2 diabetic men with a normal waist circumfere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9, 33(1):131-135.
[10] SCOTT A LEAR,KARIN H HUMPHRIES,SIMI KOHLI, et al. Visceraladipose tissue , a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Results of the Multicultu ral Community Health Assessment Trial (M-CHAT)[J]. Stroke, 2007,38(9):2422- 2429.
(收稿日期: 2009-11-10)
[責任編輯 鄧德靈 王慧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