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烈東 劉國慶
【關鍵詞】 股骨頸骨折;中空螺釘
作者單位:454650河南省濟源市人民醫(yī)院骨科
自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期間使用空心加壓螺紋釘治療新鮮股骨頸骨折73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男32例,平均年齡51歲,女41例,平均年齡56歲,患者年齡為20~76歲,平均年齡53歲;20~60歲45例,60歲以上28例。致傷原因:行走摔倒32例,騎自行車摔傷17例,車禍傷12例,墜落傷10例,其他2例。骨折類型(Garden分型):Ⅰ型8例,Ⅱ型26例,Ⅲ型23例,Ⅳ型16例。按位置分:頭下型31例,頭頸型29例,基底型13例。受傷后當天手術21例,1周以內(nèi)手術48例,1周后手術4例。
1.2 手術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仰臥骨科手術牽引床上,常規(guī)消毒鋪巾,C-arm監(jiān)視下行復位,良好后,于股骨外側大轉(zhuǎn)子下方斜向股骨頸,依次置入3枚導針,再次C-arm透視骨折復位良好,導針位置滿意后,作針尾部皮膚小切口,分別鉆孔、攻絲,按測量距離擰入適當長度的空心加壓螺釘,沖洗并各作一針縫合,手術時間20~50 min。術后第2天練習起坐,并逐步進行肢體主、被動功能鍛煉,術后1周左右扶雙拐患肢不負重下地活動,3~6個月根據(jù)X線復查情況開始部分負重。
2 結果
本組73例中1例術后3周因下肢深靜血栓形成并發(fā)肺栓塞死亡,余均獲隨訪。參照沈俠等[1]股骨頸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功能評定標準,經(jīng)過1~5年,平均2.8年的隨訪,其結果優(yōu)45例,占61.2%;良18例,占24%;差10例,占13.9%;其中股骨頭壞死8例,占10.9%;骨不連3例,占4%。
3 討論
3.1 手術適應證 本組GardenⅡ~Ⅳ型65例,優(yōu)良率達82%,術后功能恢復滿意,大部分患者3個月后逐步恢復負重活動,術后半年完全負重。X線顯示骨折愈合及內(nèi)固定物均滿意。較前些年選擇的鱗紋釘、骨圓針等方式未發(fā)現(xiàn)螺釘松動,甚至“游走”現(xiàn)象。因此該術式固定效果確切,不僅適應于GardenⅠ-Ⅱ型,也適應于GardenⅢ-Ⅳ型,即該年齡段患有發(fā)生股骨頸骨折內(nèi)固定應首選空心螺釘治療。
3.2 手術時機選擇 股骨頭的血液循環(huán)主要由殘留圓韌帶動脈,下干骺動脈及周圍相連軟組織和骨折斷端的再生血管提供,股骨頸骨折發(fā)生后,由于骨折的移位造成未斷裂的血管扭曲、受壓或痙攣,使股骨頭血液循環(huán)遭到嚴重損害,甚至喪失血運,進而造成骨細胞不可逆的損傷。而盡早地進行復位固定則可以最大限度上有效恢復股骨頭血供為骨愈合創(chuàng)造最佳條件。另外,早期的固定避免了患肢進行骨牽引的必要性,同時固定后的肢體既減輕了疼痛,又方便了家屬的護理,也避免了進一步的損傷。因此,提倡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應對股骨頸骨折采取急診手術治療。
3.3 空心加壓螺釘治療的優(yōu)點 股骨頸骨折內(nèi)固定方法很多,常見的如三刃釘,其為單軸植入股骨頸軸中心,故抗應力能力較差,易發(fā)生骨折再移位且斷端及加壓作用。另外針較粗,需強力沖擊固定,對股骨頭頸產(chǎn)生一定的沖擊損害,破壞頭頸血運,易發(fā)生不愈合及壞死。單極加壓螺釘雖然對骨折端有一定加壓作用,但抗旋轉(zhuǎn)能力較差。斯氏針內(nèi)固定能組成一個空間三角形結構,有較強抗旋轉(zhuǎn)作用,且直徑小,對股骨頭損傷小,但有松動及“游走”的危險并最終導致治療失敗。而采用空心加壓螺釘屬多釘內(nèi)固定,可對復位后的骨折端進行有效加壓,而螺釘在股骨頸內(nèi)三角形分布的可與骨組織結構共同構成一立體的“檁架”構型,符合生物力學原則,有較高的抗剪、抗彎、抗扭轉(zhuǎn)力;同時螺釘直徑較小,對股骨頭損傷小,釘帽外露較短,應用器械簡單,操作容易,手術時間短暫,術后切口無不適感,不需特殊護理,同時患者能早期下地活動,減少了并發(fā)癥,是一種理想的內(nèi)固定術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俠,沈建中,等.中華骨科雜志,1995,15(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