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延魁 楊鵬鳴
摘要闡述了城鎮(zhèn)廣場在園林綠化設計時應注意的原則,包括:以人為本原則、生態(tài)學原則、藝術性原則、突出特色原則和經(jīng)濟原則。
關鍵詞城鎮(zhèn)廣場;園林綠化;原則
中圖分類號TU98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6-0073-01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深入發(fā)展,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城市的環(huán)境質量顯得越來越重要。城市廣場作為一個城市的客廳,不僅是城市的名片、象征,同時也是人們休閑娛樂、思想與情感交流的地方。廣場綠化系統(tǒng)是指由軟質的植物、水體和硬質的道路、地形、園林小品、休憩設施等內(nèi)容組成的集中公共綠地。據(jù)世界49 個城市統(tǒng)計,人均公共綠地10m2以上的占70%,美國城市人均綠地為30m2,而我國人均綠地面積達到3m2的城市只有32 個,許多大城市,如上海、重慶、天津等,人均公共綠地不足2m2,可見我國與許多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城市的廣場綠化,不僅要滿足方便、舒適的要求,同時也要滿足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化的需要[1-11]。廣場綠化可提高城市綠地面積和市民生活環(huán)境質量,對增進市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廣場的綠化水平,是體現(xiàn)城市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11-14]。為了提高廣場的環(huán)境質量及綠化效果,結合我國城市廣場的實際情況,在廣場綠化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1.1讓公眾參與設計
在城市廣場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最好的途徑是讓公眾參與設計,使群眾真正成為環(huán)境的主人[9]。公眾參與使設計者充分了解公眾的廣場審美趣味與欣賞水準,在設計時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和公眾的長期交流會反過來影響設計者進一步提高廣場創(chuàng)作水準。
1.2以人為本的思想要落實到細微處
城市廣場綠地貼近市民,要有通達性和實用觀賞性。高大闊葉喬木,在夏季有明顯降溫效果。因此,在城市的廣場綠化中,應以喬、灌、草形成復層植物群落,多用常綠喬灌木如黃楊、小葉女貞等構成濃密的綠色屏障,以減少交通造成的塵土、噪音及有害氣體,有利于保持廣場安靜。廣場內(nèi)的垃圾庫、變電箱等欠美觀地區(qū)也可用常綠植物加以隱蔽。少用帶刺、多毛的植物,避免刺傷市民,給市民活動帶來不便。同時,廣場設施進行無障礙設計,方便殘疾人、小孩和老年人,方便市民交往,為市民提供一個適合交往的場所。
1.3完善廣場內(nèi)的服務設施
廣場作為一個兼有多種功能的場所,應盡力滿足游人多方面的行為需求,使游人在廣場內(nèi)能得到便捷的服務。應多設置美觀耐用的固定長凳、一定數(shù)目的電話亭及一些擋雨設施。
2堅持生態(tài)學的原則
2.1以喬木為綠化骨架
在廣場綠化中,喬木種植量應占60%~70%,高層的喬木能遮蔽陽光的強烈照射,釋放大量氧氣,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小氣候環(huán)境。喬木生長迅速,適應性較強,養(yǎng)護比較簡單,省力省事。以前在廣場綠化中,許多地方盲目學習國外的模式,過多的使用草坪,草坪養(yǎng)護比較麻煩,對小氣候的影響效果遠不如喬木,于是很多原來種植草坪的地方又改種植喬木。
2.2喬、灌、草互相結合的立體種植
立體種植能夠充分利用植物生長空間,其生態(tài)效益遠遠大于相同面積的單一種植。在立體化種植時要摸透植物的生長習性,根據(jù)植物共生、循環(huán)、競爭、植物種群生態(tài)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將喬木、灌木以及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個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從而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肥力,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wěn)定、壯觀而能長期共存的復層混交的立體植物群落。以最小的投入,發(fā)揮最好的綠化效益。
3藝術性原則
3.1層次變化
主要是喬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結合,使綠化的整體布局有層次感。如小區(qū)的廣場,在入門處種植地被植物、伏地柏、各種草坪等;中間種植花灌木,如碧桃、紅梅、榆葉梅、連翹等;最后幾排種植喬木,由近及遠,逐漸變高。這樣的綠化方式有很強的層次感,使人感到各種植物錯落有致。
3.2線形變化
利用常綠耐修剪的喬灌木,如小葉女貞、火棘、龍柏、檜柏、蜀檜等植物沿路種植,構成林冠線,經(jīng)修剪后其起伏變化較強烈,節(jié)奏感較強。
3.3色澤和季相變化
植物配置應該有季相變化,為此,應做到以下2點:一是廣場內(nèi)的植物配植,應該考慮季相變化,使之產(chǎn)生“春則繁花似錦,夏則綠蔭暗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的景色。觀葉、觀果、花期不同、具有特殊花香的植物應該巧妙搭配,使不同的季節(jié)都有景可觀。既滿足景觀要求,又緊扣四季主題。二是同一季節(jié)植物在色澤上要追求變化,如運用觀葉植物紅葉李、灑金柏、紅葉小檗等植物,種植成綠化帶或獨植,也可以結合植物層次的變化進行種植,形成色澤上的變化。
4突出特色的原則
每座城市在建設自己的城市廣場時,都希望廣場能夠獨具特色。每座城市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發(fā)展歷史和地方特色,設計時可使廣場與整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有機融為一體。同時,特色來自于對當?shù)貧夂颉h(huán)境、自然條件、文化、藝術的尊重與發(fā)掘。同時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一些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手法必然在廣場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改變了廣場的原有形式,增強了時代感,如有電腦控制的色彩音樂噴泉、草坪燈等,體現(xiàn)了時代特征。
5 經(jīng)濟原則
廣場的綠化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項目條件、成本進行設計。不是花錢愈多愈好,更不意味著投入很多才能做出好景觀,也不是說大就是好,如有些廣場大量種植大規(guī)格樹木,力求快速成景,但往往事與愿違,大規(guī)格樹木在移植后恢復較慢,景觀效果并不理想。前一段時間很多北方城市小區(qū)盲目種植南方花木,營造所謂的熱帶景觀,但南方花木在北方生長并不理想,所形成的景觀效果也與設計者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在進行廣場綠化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承受能力,立足實際,多運用現(xiàn)有的條件和本地植物,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景觀效益。
6參考文獻
[1] 明焱,高雪梅.廣場景觀設計[J].住宅科技,2002(6):3-4.
[2] 李浩健.現(xiàn)代廣場景觀設計淺談[J].科技信息,2007(16):242-243.
[3] 黃曉鸞.廣場環(huán)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
[4] 吳林春,丁金華.對廣場環(huán)境建設中綠化設計的思考[J].建筑知識,2002(2):26-27.
[5] 王建國.現(xiàn)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6] 丁鴻雁.住區(qū)景觀環(huán)境設計[J].山西建筑,2006,32(14):40-41.
[7] 王娟.金葉園居住小區(qū)景觀設計[J].山西建筑,2008,34(8):75-76.
[8] 趙愛斌,林云.淺談“以人為本”的廣場設計[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5):79-80.
[9] 郭萌.淺談廣場景觀設計的人性化[J].北京廣場,2007,23(3):12-13.
[10] 閆曉俊,陳其兵.人性化的廣場景觀設計[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32):10280-10281.
[11] 趙建民.廣場規(guī)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1.
[12] 杜樹榮.淺談色彩在廣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林業(yè)調查,2007,32(4):158-160.
[13] 姚海根.現(xiàn)代廣場環(huán)境景觀設計探討[J].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學報,2002,14(2):43-44.
[14] 顧姚雙,姚堅,虞金龍.住宅綠地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