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后一個流浪民族,吉卜賽人往往給人以邋遢和放蕩不羈的印象,我們可以在荷蘭著名肖像畫大師弗蘭斯·哈爾斯(約1581—1666年)著名的油畫《吉卜賽女郎》和歌劇《卡門》中尋找他們的身影。作為文學家眼中的寵兒,吉卜賽人以艷麗的服飾和美妙的歌舞而聞名于世,他們不僅在西班牙結出了“弗拉明戈舞”這一奇葩,而且為當今時裝界提供了靈感。吉卜賽人游走于世界各地,以靠神秘的水晶球和偷雞摸狗等不雅行為而為大家所關注。由于散居于世界各地,加之又不配合人口普查,因此有關吉卜賽人的人口數(shù)字是極不準確的,比如有的人認為目前全世界總共有大約1200萬人,而又有人認為僅歐洲就有1200萬。他們大多數(shù)居住在歐洲,其中東歐、前蘇聯(lián)地區(qū)、巴爾干半島和斯洛伐克人數(shù)較多。大約公元十世紀時,吉卜賽人源源不斷從印度地涌向中亞、西亞、高加索、巴爾干……,吉卜賽人為什么要背井離鄉(xiāng)而選擇到處流浪,本文將對他們“出走”的歷史背景予以探討。
一、地理和社會背景
1947年的印巴分治,使得在歷史地理學范疇內對“印度”這個概念的理解帶來了麻煩,因此一般在涉及現(xiàn)代以前印度歷史的時候人們都會對“印度”的內涵進行一番提醒,例如:“古代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古代印度指分治前的印度的古代時期” 等等。
因為處于歐亞大陸上各游牧民族東西南北遷徙的交叉點上,因此雖然有山水阻隔,印度,特別是北部印度經(jīng)常面對來自各個方向的外來民族的入侵。史前時期,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蒙古利亞人和雅利安人相繼侵入印度,構成印度人民的主體。后來又相繼有波斯人、亞利山大、大夏—希臘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匈奴人、穆斯林等勢力相繼對印度施加了影響。印度這種復雜的背景所造成的極為破碎的民族和語言板塊,除了使其獲得民族學博物館之稱外的最大影響就是統(tǒng)一王朝的難產。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則地方割據(jù)混戰(zhàn),則外患頻仍,則民受苦,民受苦則思變。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因而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印度會產生輕今世的佛教和以種姓制度為特征的印度教了,也就更能理解為什么古代的印度人會不斷地向外遷徙了,尤其是在一個掠奪與屠殺盛行的年代。
二、背井離鄉(xiāng)
(一)外族壓迫
自阿拉伯人的軍事帝國崛起后,穆斯林的軍事入侵便成了印度人的夢魘。先是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之后便是更為殘暴的突厥穆斯林,特別是阿富汗突厥人建立的加茲尼王朝(962—1186年)。加茲尼王朝的第二位君主馬茂德極為殘暴,他從公元1000年起便頻繁地入侵印度,他的主要的目標是財富和奴隸,至少在這一時期掠奪領土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突厥騎兵機動靈活,殘暴無比,“所到之處,金銀珠寶被搶劫一空,不能搶走者常被付之一炬。許多繁榮的城市被夷為平地,寺院廟宇頓成廢墟。” “馬茂德1019年洗劫了曲女城,……戰(zhàn)利品十分可觀,計有3000萬銀幣、5.5萬奴隸和350頭大象。由于奴隸一時太多,奴價降到每人不超過10銀幣?!?/p>
隨著突厥族人將占據(jù)領土和確立統(tǒng)治為目的后,德里蘇丹國的建立便在情理之中了。突厥穆斯林在印度北部建立的德里蘇丹國(1206—1526年)對印度教徒采取歧視性的政策。比如他們對非穆斯林征收人頭稅,有時甚至是婆羅門也不能幸免;當一個案件的訴訟雙方有一方是穆斯林時,要按伊斯蘭教法判定;而諸如摧毀或將印度寺廟改為清真寺和禁止印度教徒從事宗教活動等歧視行為更是層出不窮。另外“土地稅提高到總產量的1/2,把商業(yè)稅提高了一倍,又增加了牧場和房屋稅?!鞣N捐稅越來越多,人民負擔沉重,民心動亂,德里蘇丹各王朝都有人民起義發(fā)生。西北地區(qū)、恒河與朱木那河河間地、卡瑙季、瓜遼爾、古吉拉特、奧德、孟加拉和南印度都爆發(fā)過起義?!?往往這類反抗的結果是悲慘的,殘酷的鎮(zhèn)壓和變本加厲的民族壓迫必然會接踵而至,這就使得許多印度人不得不離開已經(jīng)不屬于他們的土地。
(二)印度社會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
“印度人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使人的靈魂超魂脫俗并上升到精神世界的崇高藝術形式,而印度文明歷來就有輕物質重精神的傾向,音樂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和心目中占有神圣地位”“同時印度人民也十分喜歡舞蹈,按照傳說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據(jù)說他會跳108種舞蹈,宇宙就是在她的舞蹈之中周而復始地走向毀滅和新生……” 。比如被公認為是吉卜賽人的先民的印度北部的多姆人(Dom),一直以來居無定所,善歌舞,以賣藝來維持生活。印度古代的歷史學家加爾哈納在其《克什米爾大事紀》中就提到過他們,而英國學者菲茨杰拉德(Brian Vesey Fitzgerald)則為我們描寫了現(xiàn)代的多姆人:他們是生活在貝哈和西北省邦的流浪民族,許多生活習性與吉卜賽人一致,隨身攜帶著破爛不堪的帳篷,四處游蕩,在鄰近村落的地方安營扎寨……。值得注意的是吉卜賽人的自稱“多姆”(Rom)在印地語中的準確對應是“多姆”(Dom),字面意思就是“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
另外,印度國內現(xiàn)在還有人數(shù)約8000萬的565個表列部落,也為印度人的選擇提供了依據(jù),而且這些表列部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與吉卜賽人極為相似。比如“有一些部落從事民間藝術活動,靠走江湖為生,或耍蛇、或歌舞、或演雜技、或變把戲……”。印度人的這一“浪漫主義”傳統(tǒng)使得在特定的因素的促使下便成了他們遠走他鄉(xiāng)的內在動因。
(三)另尋生路
在外族的壓迫和印度的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同時促使印度的一部分人,背井離鄉(xiāng)另尋出路。當時印度的一個堅決抵抗外來入侵的一個代表民族——拉吉普特人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袄仗厝?,現(xiàn)在(公元七世紀)他們開始進入歷史的視野。……拉吉普特人總是堅持禮儀的純潔性和反抗阿拉伯人和德里的蘇丹門,……在公元747年,阿布山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火祭儀式。通過這次火祭,所有拉吉普特人都獲得凈化,并被承認具有了剎帝利身份?!?可見拉吉普特人是因戰(zhàn)功而由低種姓擢升為高種姓的一支部落聯(lián)盟,他們在今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抵抗穆斯林的侵略,但最終在1192年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戰(zhàn)亂中,大量拉吉普特人戰(zhàn)俘和流民及大量的賤民便隨著穆斯林的腳步向四處擴散,去尋求他們新的生活和“應允”之地。
于是,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下和印度是這種“浪漫主義”的社會特性的共同作用下,吉卜賽的先民們便背井離鄉(xiāng)。他們沿著入侵者和被擄掠為奴的同胞的腳印,穿過西北面的那些山口,從此走上不歸路。就像當時的突厥學者阿爾貝魯尼所說,“印度教徒就像塵埃一樣散向各處,就像人們口中傳說的古老故事,……逃到我們的手伸不到的地方。”
三、結語
在十四世紀初到達歐洲之前,吉卜賽人曾長期駐留于西亞地區(qū),這也是他們的語言中有大量的波斯語和亞美尼亞與詞匯的原因。直至“十四世紀帖木兒率領蒙古人大肆騷擾時,其間忽生一奇異之枝節(jié),則東方之吉卜賽人被逐而漂流以入歐洲是也?!緝捍笏镣罋⒍屩^赫勒斯滂以前此輩殆已漂流西亞,歷數(shù)百年。蓋成吉思汗大軍西邁,此輩乃如奧斯曼族然,被逐而去其故居?!葷u西行,遂遍布于歐洲?!?吉卜賽人在蒙古人的驅趕下,一部分經(jīng)安納托利亞和亞美尼亞進入了歐洲,另有一少部分經(jīng)西奈半島進入了北非。隨著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吉卜賽人跟隨著殖民者的腳步踏上了新大陸的土地,從此吉卜賽人便遍布于全世界幾乎所有角落,歷經(jīng)磨難并且頑強地延續(xù)了下來。千余年來,吉卜賽人到處漂泊,盡受歧視與迫害,而人們似乎注視著又無視著他們?。他們像猶太人那樣受盡迫害,也像猶太人那樣被驅逐著和被屠殺著,但他們并沒有受到像猶太人那樣的關注和同情,只有當人們提及激動人心的歌舞和艷麗的時裝時才會涉及他們的尊嚴。他們的母國——印度對其的無視乃至漠視,也加劇了他們的艱難處境,事實上也使得其成了當今世界上唯一沒有土地和國家的流浪民族。
參考文獻:
[1]王云龍主編.吉卜賽人[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
[2]沈安,康花娥.世界列國國情叢書·西班牙[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3]許海山主編.古印度簡史[M].北京:中國嚴實出版社,2006.
[4]林承節(jié).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林承節(jié).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華東師范大學.簡明印度史.編寫組編.簡明印度史[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7]劉建,朱明志,葛維鈞.印度文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8]孫士海,葛維鈞主編.列國志·印度[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9]德赫爾曼·庫爾克迪特瑪爾·羅蒙特著,王立新,周紅江譯.印度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10]劉欣如.印度古代社會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1]「英」H.G.韋爾斯/著,梁思成等譯.世界史綱(下)[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作者簡介:王新有,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08級碩士研究生,南亞國家對外關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