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宣德爐”亦稱“宣爐”,據(jù)傳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初,暹羅國貢來數(shù)萬斤“風磨銅”,宣宗乃思郊壇、太廟以及內廷所陳之鼎彝祭器式樣鄙陋,乖遠古制,即令工部及禮部研擬利用貢銅鑄制鼎彝之事,制為祭祀用器,而傳世以爐為多,因以得名。
2009年1月12日至2月15日,《宣爐吉金——館藏“宣德爐”迎春特展》在蘇州博物館地下臨展廳舉辦。展覽集中展示了蘇州博物館獨具特色的“宣德爐”藏品73件,均為該館館藏明清“宣德爐”之珍品。
據(jù)《宣爐匯釋》,宣爐冶煉精巧,最佳為十二煉,最低也需六煉,反復煉是為了排除液態(tài)銅的夾雜物,煉的次數(shù)越多,銅便越精。普通的銅經(jīng)四煉即大大提高了抗蝕能力,如冶煉十二次,每斤只得四兩。“干將”、“奠邪”這等名劍也就是六煉而已。所以乍掂宣爐,手中總覺一沉,頗具沉重感。
宣德爐之所以能成為后來人們熱衷于收藏和玩賞的精品及民間競相仿制的對象,緣于它最引人注目的皮色。冒襄《宣德歌注》云:“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fā)奇光……,即納之污泥中,拭去如故。”還有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xiàn),澹澹穆穆而玉毫金栗,隱躍于膚里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帝京景物略》載宣爐色五等,謂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經(jīng)紙色為最。而趙汝珍在《古玩指南·宣爐概述》中所列舉的各種皮色,可謂最為詳盡。但不管是什么顏色,都有一個共同點:由于在冶煉中適度地摻入了水銀,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色澤。水銀的熔點低于銅,在鑄銅過程中揮發(fā)而蒙于銅的表面,所以其色黯然,奇光在內,望之如一尤物,好像能掐捏一般。
“宣爐”的形制亦極為雅致,多仿造北宋時《宣和博古圖錄》(公元1123年)與《考古圖》(公元1092年)諸書中所繪的銅器以及內庫所藏宋代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的瓷器款式之典雅者。宣爐造型在參照古代銅器和瓷器的同時,又創(chuàng)造出極其獨特的風格,形式豐富多樣,細節(jié)上也充分注意,對宣爐的口、耳、邊、足等局部均精心雕作,僅爐耳就有獅首、羊首、螭龍、沖天、朝板、竹節(jié)、雙魚等五十多種??谟斜P口、荷花,海棠、菊瓣等十余種,足有乳足、象足、石榴足、圈足、羊足等四十余種,可謂洋洋大觀矣。
“宣爐”銘款字體筆劃自然流暢,字跡清秀,其位置大多鑄在爐底的中央,也有在爐前的口下居中處,或在爐的一側,陰印陽文,有小篆銘款,有歐陽詢體的楷書。字數(shù)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而其中的“德”字中“心”上一橫筆都被省略,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敞而特予諱省的,而六字楷書款的“製”字中,下面的“衣”字一點與上半部的“制”連為一體,即在此字中的“衣”字都缺少上面一點,眾多爐中亦有“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jiān)造”、“大內”、“內府”等款。
“宣爐”鑄造方法為“失蠟法”,系鑄造銅器的一種方法。制作過程中,首先由工匠依照“宣爐”的圖形,用石灰、細沙及泥土拌水混合后制成“內范”,再用蜂蠟制成“蠟?!?,舂碎和篩選絕細的泥粉與碳末和水成稀泥后,用筆漸次涂抹在蠟模上制成“外范”,并在底部留有小口,即“澆口”。其次用火烘烤加熱,使油蠟漸漸融化,并從底部口中流出后,將銅鋅等合金原料熔化后從澆口注入原蠟模的空間,俟其冷卻,敲開外范,鑿出內范,即成所鑄器物。這種先進的“失蠟法”使器型典雅大方,渾然一體,從外表細察不見“范線”痕跡。
宣宗在宣德三年至四年之間,勒令分三批鑄制一萬八千左右的“宣德爐”,先是分配到皇宮內廷的所在,即大部分存放在大明皇宮內,后分賜給郊壇、大學、文廟、大成殿、功臣廟、五岳祠及各土地神祠等,較遠的分賜給各地釋、道二教的寺廟及宮觀。又因這批宣爐皆為絕世真品,所以自宣德爐成功之后,直至清之乾隆,無時不有仿制者。其仿制之佳者,足以媲美宣器。其中也不乏造型古雅、色澤奇麗之精品者,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諸多造型獨特、外觀精美的“宣爐”是中國古代冶煉史中的一朵奇葩,綻放出耀眼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