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波
《流亡的巴黎——二戰(zhàn)時棲居紐約的法國知識分子》
[法]艾曼紐·占瓦耶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流亡”,這個詞對于有著革命傳統(tǒng)的法國知識分子來說,充滿了不確定與恐懼?!读魍龅陌屠琛纷髡弑R瓦耶說,“流亡”——很多時候讓法國知識分子想起的是1789—1793大革命年間背叛祖國、受人唾棄的貴族及其附庸。所以,當1940年6月法國向納粹德國投降,黑暗降臨曾經(jīng)的自由之都時,法國知識分子的選擇就變得尷尬和曖味。
留在國內(nèi),意味著失業(yè),忍受蓋世太保的監(jiān)視甚至監(jiān)禁,以及學術(shù)或藝術(shù)生命的終結(jié)?;蛘?,不堪忍受,走向抵抗,學者扛槍,文人陷陣。如已知天命的年鑒學派第一代大師馬克布洛赫加入了地下抵抗組織,最終死于納粹之手。
1940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向法國的知識分子伸出了橄欖枝。此前,這個基金會已經(jīng)拯救了德語世界的眾多猶太知識精英?,F(xiàn)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向法國精英知識分子招手了。
在盧瓦耶的敘述中,有著“大夫死社稷”情結(jié)的法國知識分子的流亡,多少是有些不情不愿。這份流亡名單,我們今天仍可辨認的學者與文豪,就有《娜嘉》的作者布勒東、結(jié)構(gòu)主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畫壇巨子儒勒·羅曼、小說家圣??诵跖謇镆约霸娙耸キ偂づ逅梗劣谄渌袢湛赡芤呀?jīng)名聲黯淡的知識分子,更不計其數(shù)。他們從法國的馬賽港出發(fā),經(jīng)過數(shù)周的風浪,抵達美國的紐約,并在這個避風港棲身,等待漫長的二戰(zhàn)過去,以重返家園。
與德語世界的流亡者很快融入美國主流文化不一樣的是,法國人在紐約,顯得格格不入。法國知識分子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有熱切的復國之心,更有根深蒂固的對美國熔爐文化的輕視乃至敵視,這些法國流亡者的心態(tài),可以從他們后來的回憶錄中窺見。著名的左派人士布勒東在他的回憶錄《與安德烈·帕里諾德談話》一書中,把在美國度過的5年濃縮成一小段,并總結(jié)為這樣一句話:“在那里我的自由受到限制,毫無地位,只希望時間過得快些?!?/p>
聲瓦耶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對比,1945年后,法國的流亡知識分子幾乎盡數(shù)歸國,而德國的流亡知識分子(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卻基本留在了美國。文化認同的差異導致了法國人難以融入美國文化。但這本《流亡的巴黎》主要敘述的,卻是另一個層面的故事。當法國的流亡者歸國之后,他們卻并非受歡迎人物。
1945年,參加過抵抗運動、文學和哲學世界新的風向標式的人物薩特造訪紐約,受到法國“流亡知識分子群體”的強烈關(guān)注。薩特告訴紐約的法國知識分子們,波伏娃和加繆將是未來文壇的巨匠,這是告訴紐約的前輩們,你們已經(jīng)過時了。薩特另一件事是在《費加羅報》撰文,稱彼時僑居美國的著名法國記者塔布依被美國收買了。此事也引起了流亡者們對“叛國”罪惡的恐慌。
果不其然,二戰(zhàn)之后,具有濃厚“革命”傾向的法國掀起了清洗運動。淪陷成了法國民眾、知識界心靈中的一塊污垢,清除“法奸”,意味著告別恥辱。曾經(jīng)在國內(nèi)參與抵抗運動的知識分子(如薩特)和革命者的地位急速上升。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流亡5年的法國知識分子紛紛返國。但在某些人眼里,他們背負的“叛國者”的罪名與“法奸”并沒有多大區(qū)別,他們的重新返國并未能重新獲得教職,也未能在文學界重新找回昔日的光榮,新一代知識界的領(lǐng)袖人物薩特甚至撰文指責“流亡者們”試圖“竊取勝利的果實”。
盧瓦耶于此提出了她的命題,我們應該如何敘述歷史?她試圖以一本知識分子流亡史來為一代法國知識分子慰平心靈之創(chuàng)傷。盧瓦耶以平和的語氣說道,二戰(zhàn)期間留在法國的大部分知識分子,愛國熱情其實未必有流亡者來得高,以高齡之年投身疆場如馬克·布洛赫,畢竟是鳳毛麟角,多數(shù)留在國內(nèi)的知識分子,仍是庸碌之輩。輕率地指責固然容易,但是在危難之際,流亡他鄉(xiāng),以作品、以實際行動支持盟軍的抵抗事業(yè),也未嘗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如何敘述法國二戰(zhàn)流亡知識分子的命題,多少也讓人想起中國抗戰(zhàn)期間知識界的爭論和分歧,以學術(shù)為志業(yè)的,多數(shù)仍在云南的西南聯(lián)大避風港中教書育人,而憂心于民族國家的較為激進的知識分子,則北上延安。知識分子在國家危難之際,如何作為,始終是歷史的兩難。 編輯 曉波 美編 黃靜
《民國外交強人陳友仁——一個家族的傳奇》
這是一部跨度
150年的家族傳奇,也是一部封建中國步入現(xiàn)代中國的革命歷史。書中以民國外交強人陳友仁為主,旁及他的父親及兒子,敘述了陳氏一家三代與中國從太平天國到20世紀“文化大革命”歷程之間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見證了近代中國向現(xiàn)代中國的轉(zhuǎn)變,反映了一個華僑家族對祖國的愛和對中國現(xiàn)代革命的貢獻。
陳元珍 著香港三聯(lián)書店
《中情局罪與罰——CIA60年秘史存灰》
本書紀實性與原創(chuàng)性相結(jié)合。兩度普利策獎得主蒂姆·韋納雖不是中情局人員,卻通過5萬多份翔實的檔案資料(主要是中情局的內(nèi)部檔案)、對中情局退休特工(包括十位中情局局長)的上百次采訪調(diào)查整理成書。以生動的文筆和清晰的歷史脈絡,披露了大量的絕密資料和歷史內(nèi)幕,如冷戰(zhàn)、反恐、原子彈、秘密警察、“9·11”等。
[美]蒂姆·韋納著 海天出版社
《讀家秘籍——一個販讀分子的閱讀筆記》
由“夏邦說書”到“無間書道”,啟航的網(wǎng)絡視頻讀書節(jié)目逐漸被人所關(guān)注。從內(nèi)容上講,本書既可算是“特色書評集”,還可算作“奇聞逸事錄”。由于視頻節(jié)目的特殊性,在涉及大部分圖書時,啟航都會“將高雅化通俗,將深奧變故事”,而這些案頭變成書后,就成了一本適合大眾的精神食糧。
啟航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