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波
在開始評論《最后的演講》這個突兀的書名前,介紹下蘭迪·鮑許這個中文世界并不熟悉的名字十分必要。蘭迪·鮑許,出生于較為富有的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系教授。2007年,在他47歲,三個兒女還不到10歲時,被醫(yī)生診斷出患了胰腺癌,只剩不到一年的生命。蘭迪一方面為妻子和兒女今后的生活作安排,一方面他也得積極面對個人局限,怎樣好好利用這幾個月,把自己的想法經(jīng)驗傳播出去?
蘭迪·鮑許決定參加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最后的演講”計劃,作了《真正實現(xiàn)你的童年夢想》這個名副其實的“最后的演講”。演講視頻在網(wǎng)絡(luò)傳開之后據(jù)說點擊量高達千萬,轟動一時。蘭迪-鮑許被A BC新聞網(wǎng)評為年度新聞人物。2008年7月25日,蘭迪·鮑許去世,《時代》雜志將他評為年度100大影響力人物。
“最后的演講”后,蘭迪·鮑許帶著一家人離開匹茲堡,搬到弗吉尼亞,因為那里離他妻子的娘家更近,妻子在這里能得到更多情感上的支持。癌癥沒有改變蘭迪的性情,他仍然開朗、樂觀、幽默,喜歡拿癌癥開玩笑。他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妻子和孩子。每天,他都在小區(qū)內(nèi)騎自行車1個小時鍛煉身體,只有這1個小時他不能與孩子在一起,他就一邊騎車一邊與《華爾街日報》的杰弗里·讓羅斯通電話,談他的講座、生活,夢想和家庭,由杰弗里整理成文。53個小時的交談后,他們出了一本書,就叫《最后的演講》。鮑許稱,他希望把一生中要講給三個孩子的話,放在漂流瓶里,然后等著與他們相遇。確實,這本正文不足10萬字的小書,談的基本是實現(xiàn)夢想,是《真正實現(xiàn)你的童年夢想》的擴展版。
“夢想”這個詞匯,在蘭迪鮑許短暫的生命中是最重的部分。蘭迪·鮑許兒時的夢想,包括體驗無重力狀態(tài),跟兒時偶像《星空奇遇記》的柯克艦長合照,成為全美橄欖球運動員等,在他成年后都實現(xiàn)了口其中一個夢想,是希望成為迪斯尼夢幻工程師,于是,他寄了一封應征信到迪斯尼公司,但是遭到拒絕。后來他打聽到迪斯尼夢想工程公司正在進行一項虛擬實景計劃,他主動致電爭取參與獲得合作機會,當上了夢想工程師。他以磚墻比喻為障礙,用以考驗人對達成個人目標的決心:“磚墻的出現(xiàn),是為了阻擋那些其實沒有那么想要這件東西的人。磚墻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排除那些人?!?/p>
蘭迪·鮑許知足常樂、堅韌不懈的追求,很像一個我們多見的富于個人主義魅力的美國夢。鮑許本人實現(xiàn)了這個極富中產(chǎn)情調(diào)的美國夢,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人心浮動的背景下,鮑許的出現(xiàn)及其布道,恰如雪中送炭,讓一部分對經(jīng)濟前景及個人前景充滿灰暗的美國人,再次點亮了希望。一個即將死亡的人,猶且樂觀通達,對于普通人來說,經(jīng)濟危機固然讓人失落,但總比直面死亡來得輕松得多。
讀書和看一段精彩的視頻,終究是兩回事。預先已經(jīng)看過蘭迪·鮑許的《真正實現(xiàn)你的童年夢想》演講視頻的讀者,再來讀這本《最后的演講》,—可能會若有所失。在講臺上,鮑許年輕,健康、激情四射,幽默得讓人心酸。他看上去不可征服。臺上臺下的笑聲和淚水,就像真實版本的《死亡詩社》,這是他與世界說再見的方式。而書中的鮑許則多了一些布道者習慣性的羅嗦教誨與大段大段的“箴言”。沒關(guān)系,蘭迪·鮑許自己也準備好了應對之策,“我喜歡一些陳詞濫調(diào)。不管怎么說,有好多我都喜歡。我非常欣賞一些老掉牙的說法,我認為,這些陳詞濫調(diào)之所以被重復使用,是因為它們通常是有道理的”。
讀完《最后的演講》,我想起“心若在,夢就在”這句老掉牙的歌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若這本書確屬“陳詞濫調(diào)”,也不妨將之看成是將死之人蘭迪·鮑許的“有益重復”。
編輯 曉波 美編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