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童年
〔關鍵詞〕 黃賓虹;山水畫;美學;初探
〔中圖分類號〕 G633.95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4(A)—0057—01
在中學美術教材傳統(tǒng)山水畫部分,黃賓虹的山水畫是很重要的內容。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經歷了宋元時的輝煌,到明清時期筆墨的程式化、規(guī)范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清代的“四王”,他們以臨古、仿古為能事,將古人的筆墨程式模仿到了極致。但正如其所處的清王朝一樣,此時的山水畫壇卻已是茍延殘喘、毫無生機了。在審美取向上崇尚清淡、柔弱,也是以一種病態(tài)的方向發(fā)展著。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倡導的“改制”思想同時也影響到了文化藝術界,許多畫家開始反對一味復古,提倡適應時代精神的創(chuàng)新作品。作為梁啟超友人的黃賓虹,一方面踏實地師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積極探求創(chuàng)新,逐漸通過“變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其一生的藝術特點為:
一、襲傳統(tǒng),轉益多師
黃賓虹早期作品深受新安畫派的影響,從其大量遺作來看,四十歲之前以臨寫“新安四大家”以及鄭呅、祝昌等人的作品為主,后期開始學“元四家”。他本人曾說:“有人說我學董北苑,其實不然。對于宋畫,使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于元畫較多,高房山可以說是我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歲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硬,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有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濤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用筆雖欠沉重,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從以上記載足見黃賓虹對臨摹古人達到何等癡迷的程度。臨古不同于復古,相反,青年時期臨摹古人作品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黃賓虹的畫我們也能看出,在這種“師長舍短”思想的指導下,黃老的畫體現(xiàn)出了元人的筆墨,明畫的結構,唐畫的高古與宋畫的多變,真可謂集各家之長。
二、師造化,搜妙創(chuàng)真
黃賓虹認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有四個階段:一是“登山臨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前三個階段強調的是對自然山水的真情融入,而后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五十歲至七十歲間,他遍游名山大川,在六十九歲時登臨峨嵋山、青城山。蜀山不同于黃山的氣勢,大大地刺激了他的藝術感覺。在廣游飽覽中他積累了大量的寫生稿,《峨眉道中》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他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也在這一時期來臨。黃賓虹說:“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庇终f:“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東下不虛回”。可見遍游名山大川對他的創(chuàng)作意義重大。也可以說,若沒有對自然的真切觀察,他的山水畫便沒有今日的成就。
三、求革新,創(chuàng)造自我
黃賓虹的畫章法嚴謹,墨色凝重,尤其是七十歲以后的畫作,無論在用筆、用墨還是在用色上都有他自己的獨創(chuàng),而這樣的創(chuàng)新也使許多想師法于他的后世畫家無從著手。他曾大聲疾呼:“變者生,不變者淘汰?!?“變”是其一直苦苦追求的藝術目標,他“變”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變”出了自己的筆墨情趣。其“變”主要體現(xiàn)在用筆、用墨、用色上。
用筆:黃賓虹在青年時期通過臨摹名畫學會并掌握了古人用筆之奧妙,后來他又研究并大量臨寫篆籀和古鉥印文字,并把它應用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使其用筆達到了蒼健老辣、古樸圓渾、剛柔多變的境界。他總結出了“五筆”畫訣:平、圓、留、重、變?!捌健币_到“用力平均”、“如錐畫沙”;“圓”要達到“如折釵股”、“圓而有力”;“留”要“如屋漏痕”、“上下映帶”;“重”要達到“高山墜石”、“雖細亦重”,“變”則“自自然然,毫不造作”,同時反對“描、涂、抹”等用筆手法。
用墨:黃賓虹用墨極為精妙。他有“七墨法”之說:即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他認為:“七種墨法齊用于畫,謂之法備;次之須用五種,至少要三種;不滿三種,不成其畫”。這是黃賓虹衡量一幅山水畫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
用色:黃賓虹山水畫設色淡雅,他主張“墨氣未足,偶以淡色補之”。設色得當,為他的畫面增加了情趣,冷熱對比、色墨交融,都是他刻意追求的藝術效果。
黃賓虹的山水畫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他通過自己對筆、墨、色的體會和把握,緊緊抓住自然物象內涵的精神,達到了山水畫“暢神”的終極目標??梢哉f,他極大地豐富了前人開創(chuàng)的山水畫表現(xiàn)技法,對現(xiàn)代山水畫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