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鏡象折射,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面,窺見的乃是這個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漢語俗語是漢民族語言文化的歷史產(chǎn)物,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文化內(nèi)容,體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關(guān)鍵詞:漢語俗語 民族文化 地域文化
漢語俗語也叫俗話,是一種通俗、形象、廣泛流行在人民群眾中的定型語句,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勞動、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總結(jié)出來的。它是漢民族語言文化的一種形態(tài),是漢民族語言文化的歷史產(chǎn)物,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里說過:“語言也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盵1]現(xiàn)代語言學奠基人、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也認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gòu)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2]可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鏡象折射。一個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面,窺見的乃是這個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言語交際活動中最活躍、最富于民間社會生活色彩的漢語俗語包含了最為豐富的社會文化內(nèi)容。它根植于中華民族這片沃土,既反映了中國世俗社會的價值觀念,又反映了中國人文世界的精神風貌。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反映的是舊時消極的人生觀和自私自利的思想傾向;“女子無才便是德”是舊時人們對女子才德的評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既包含了因果報應的思想,也可以理解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似的事物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養(yǎng)兒防老”是傳統(tǒng)的傳宗接代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窮”“家雞打得團團轉(zhuǎn),野雞不打一翅飛”是勸人愛家、孝敬父母的;“沒有吃過豬肉,還沒有看過豬走”是勸人仔細觀察學習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是人們的各種經(jīng)驗之談;“受人之托,忠人只事”教人要誠實、熱心;“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叫人精打細算;“長草短草,一把挽到”勸人不要斤斤計較;而“和氣生財、和為貴”,則體現(xiàn)了“仁和”的思想……
總之,漢語中的這些俗語總是能借助某種現(xiàn)象來說明一種道理,既生動,又淺顯易懂。它們既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活、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歸納和總結(jié)了人們對待和處理事物的方法,又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價值觀念。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早在1947年出版的論文集《中國人與中國文》里有這樣一段話:“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jié)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著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彼渍Z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任何俗語都與該民族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如蒙古族經(jīng)常拿駱駝、羊、狗作俗語材料;高棉族用老虎、大象作俗語材料;阿拉伯民族多用獅子作俗語材料。而漢語俗語都是由漢民族的語言材料構(gòu)成、具有漢民族的風格,從而體現(xiàn)出了獨特的民族性。如“說曹操曹操到”“身在曹營心在漢”“過五關(guān)斬六將”“賠了夫人又折兵”“鐵打的襄陽,水做的樊城”等是根據(jù)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概括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根據(jù)歷史上韓信和蕭何的故事形成的。這些來源于歷史典故的俗語對不了解漢民族文化的其他民族的人來說就不太好理解。又如“三個和尚沒水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等,源于我國的佛教文化。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是漢民族的特有說法。三百六十行是習慣說法,并非實數(shù)列舉,“狀元”也是中國獨有的。至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等更不必解釋,因為全世界只有一個蘇州、一個杭州。
漢語俗語的民族性還表現(xiàn)在語言材料的民族習慣性和感情色彩與別的民族也有所不同。比如漢語以狗為材料的俗語,多是貶義。如“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顛屁股似的”“咬人的狗不露齒”等。西方國家以狗為材料的俗語雖然也有貶義的,如“狗在馬槽里”(即“占著茅坑不拉屎”)等,但多數(shù)卻是正面的、褒義的,因為“狗”在西方是一種寵物,所以有關(guān)“快樂的人”“幸運兒”等,都拿“狗”作材料。
此外,漢語俗語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們反映的內(nèi)容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景物特產(chǎn)等,這些俗語是了解我國方言、民俗及地方文化的寶貴資料。如:
(1)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拉草。
這句俗語說的是東北的特產(chǎn)。人參是名貴的藥材,貂皮可制作皮衣等,靰拉草是一種墊在靰拉鞋里的草,東北地區(qū)冬天寒冷,穿上這種鞋既輕便又暖和。
(2)寧聽北京人吵架,不聽關(guān)外人說話。
形容北京人說話好聽,關(guān)外人說話不好聽。因為北京人說的是普通話,字正腔圓。關(guān)外人說的是方言,與普通話有區(qū)別,聽起來怪腔怪調(diào),顯得不好聽。
(3)不挑秦川地,單挑好女婿。
反映的是秦川一帶的風土人情。秦川指今陜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一帶,因春秋戰(zhàn)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這里的人選擇女婿不看中他家有多少土地、土地好壞,而看中他的人品。
(4)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以歷史事實為根據(jù),總結(jié)了秦漢時期的將相多出自山西和山東。如白起、王翦、公孫賀、傅介子、李廣、趙充國等名將都出自山西;蕭何、曹參、魏邴、韋平、孔翟等名相都出自山東。秦漢時以崤山和函谷關(guān)為界,東邊地區(qū)稱山東或關(guān)東,西邊稱山西或關(guān)西。山西地區(qū)民俗崇武,所以多出武將;而山東民俗尚文,故多出宰相。
(5)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贊美蘇州、杭州如畫的風景可與天堂比美。蘇州、杭州素以風景優(yōu)美著稱于世,特別是杭州的西湖,它那婀娜多姿的水色山光,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游客為之流連忘返,所以把“蘇杭”比作“天堂”實不為過。
(6)米脂的婆娘安塞的漢
是說米脂的女人、安塞的男人長的都好看。米脂在陜西省北部,安塞在米脂西南。這句俗語地域性特點很突出。
(7)宜興的夜壺,獨出一張嘴。
用“夜壺”作比喻,諷刺人沒有別的本事,只有一張嘴,能說會道。宜興在江蘇省南部,以出產(chǎn)陶土和陶器著稱。
以上這些俗語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它們就像一面面鏡子,折射出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語俗語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我國民間文藝的巨大寶藏。它來源于人民群眾,又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它折射出的是漢民族的文化特色,滲透的是漢民族的文化氣息,在漢民族的語言文化史上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這些積極、健康的俗語在廣泛傳播的同時,也為維護家庭團結(jié)、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注 釋:
[1]薩皮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第186頁.
[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第43頁.
(喻繼紅 湖北襄樊 襄樊學院中文系 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