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衢州地處浙江西南部,衢州方言屬于吳方言處衢片區(qū)。在衢州方言中,“葛”可作量詞、指示代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和連詞。本文重點描述了“葛”的定冠、指別、助詞、量詞四個用法間的相通之處和歷史發(fā)展,以及其在作量詞、指示代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和連詞時的語法特點。
關鍵詞:衢州方言 葛 量詞 指示代詞 結構助詞 語氣助詞 連詞
一、引言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閩浙贛皖四省邊際中心城市,也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江南重鎮(zhèn)。因地處交通樞紐位置,故此地方言復雜,素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衢州方言大致屬于吳方言中的處衢片區(qū),其最大的語音特點是保留了中古全濁聲母,聲母分清音送氣、不送氣和濁音三組,保留入聲韻。此外,衢州方言詞匯也存古較多,分文白異讀。語法和普通話及其他漢語方言也有很大差別。
“個”[k#601;#660;]/[g#601;#660;]是吳語中用的最多得一個封閉類詞,在吳語著作中常寫作“個”“箇”“葛”“搿”“嗰”“格”“過”“故”等,在衢州方言①中多寫作“葛”。量詞“葛”中古為箇韻古賀切,去聲,是衢州方言中使用范圍最廣的量詞,加上由其虛化而來的其他用法,“葛”成為衢州方言中重要的語法及詞匯成分。
二、“葛”作量詞使用
“葛”最早見于書面語是當作量詞使用的,如“舉魚臘俎,俎釋三個(葛)”。(《儀禮·士虞禮》)鄭玄注:“個(葛),猶枚也。”又見于“若有一個(葛)臣,斷斷兮無他枝,其心休休焉?!?《禮記·大學》),可見吳語中“個”(葛)的量詞用法即源于此。
在衢州話中,“葛”是使用范圍較廣的個體量詞,通常讀作[g#601;#660;5]?!爸弧焙汀案稹倍际菂欠窖灾械母哳l量詞,而與同屬吳方言的上海話相比,衢州方言中“葛”的使用范圍比“只”廣,有泛化的趨勢。例如:
相當于量詞“道”:一葛題目
相當于量詞“家”:一葛商店
相當于量詞“枚”:一葛針
相當于量詞“只”:一葛雞
相當于量詞“頭”:一葛牛
相當于量詞“首”:一葛歌
相當于量詞“扇”:一葛窗
相當于量詞“眼”:一葛井
相當于量詞“口”:一葛缸
相當于量詞“座”:一葛墳頭
相當于量詞“種”:一葛布
“葛”的使用非常靈活,但新派衢州話與老派衢州話相比,由于受到普通話和外來方言的影響,“葛”的使用范圍正在逐漸縮小。量詞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分工也越來越細,在日常的口語對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混用的現(xiàn)象,這也是目前方言發(fā)展的一個普遍趨勢。由于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文字體系,方言的詞匯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量詞的混用上,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語法系統(tǒng)。
在衢州方言的口語中,量詞“葛”前的“一”通??梢允∪ィ迷谡Z義上不定指的名詞成分前,其功能類似于英語中的不定冠詞。例如:
(1)姆媽去菜場買葛菜,你自己在屋里(家)玩。②
(2)今日屋里來人客,你去殺葛雞。
這里的“菜”和“雞”都是不定指的名詞性成分。
(3)我到葛里尋葛朋友。
此例中的“朋友”在說話人的語境中是確定的,這樣一來“葛”就有了輕微的定指作用,有點類似于英語中的定冠詞“the”。
這種情況是由方言的不穩(wěn)定性造成的,使“葛”在語法功能上逐漸擁有了指示代詞的功能。
三、“葛”作指示代詞
指示代詞用來指代人和事物,“這”“那”等有指示和替代的作用?!案稹闭Z法功能混用的歷史很長,可以說它是早期吳語的遺存。呂叔湘認為“葛”作指示詞是六朝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于南方方言的口語詞。唐以前僅有兩例:
(4)真成葛鏡特相宜。(《庾自山集》)③
(5)葛人諱底?(徐之才《北齊書》)
指示詞“葛”的大量使用是在唐宋時期。例如:
(6)葛時無數(shù)并妖妍,葛里無窮總可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
馮春田[2](P117-118)從文獻比較的角度論證了指示詞“葛”多在南方方言中出現(xiàn),這在用吳語寫作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例如:
(7)秀寶沒法,咬牙恨道:“耐~人啊!”(《海上花列傳》)
正是由于悠久的使用歷史,現(xiàn)在衢州方言中量詞“葛”作指示詞的用法已經(jīng)非常普遍,甚至其使用頻率超過了它作量詞時的使用頻率。當然,量詞詞語之間的混用也是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之一。
(一)“葛”在名詞前表示定指
前面曾提到除了實指數(shù)目“一葛”“半葛”等外,量詞前的數(shù)詞“一”常??梢允∪ィ@樣一來,量詞“葛”漸漸具有了輕微的定指作用。例如:
(8)我在屋里安了葛報警器,在外頭掛了葛攝像頭。
例(8)中的“報警器”和“攝像頭”都是在說話過程中提到過的,談話雙方都能把文中特定語境中所說的“報警器”和“攝像頭”與其他的同類事物區(qū)別開來。因此“葛”在這里具有定指的作用。
(二)“葛”具有了定指作用后,大量地泛用于句首表示定指。例如:
(9)葛人是蕪子(傻子),跟渠是講不通葛。
(10)葛日子毋法過,肉要二十多塊鈔票一斤。
以上例子都是個體量詞“葛”用作指示代詞,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指示代詞“這、那、此”。
(三)“葛”在有的量詞前表示定指
“葛”也可以作為指別詞,接量詞,表遠指。例如:
(11)你看見葛把車嘸?
(12)我葛枝筆呢?
(四)衢州方言中“葛”還有一種特殊的用法。例如:
(13)你拿葛種老事情拿出來講葛一通有啥里意思?
(14)等考試完了,我要睏(渠)葛三個鐘頭。
例(13)中后面的“葛”和例(14)中的“葛”并沒有實際意義,在語法意義上有表示程度的意思,在讀的時候并不單獨成音,而是與前面的動詞連讀,因此可以看成是由“葛”虛化而來的動詞詞尾。
四、“葛”作結構助詞
“葛”作為助詞是由作為量詞的“葛”虛化而來的。根據(jù)曹廣順的研究,從唐五代到現(xiàn)在,“葛”用作南方某些方言的助詞,也是由量詞“葛”發(fā)展而來的。從魏晉到唐朝,“葛”使用的范圍和頻率逐漸增大,作定語的例子也越來越多。在使用的過程中,當數(shù)詞“一”不是作為強調(diào)的對象而出現(xiàn)在動詞或形容詞后時,“一”也會經(jīng)常省略。例如:
(15)為葛朝章束此身,眼看東路無去因。(張籍《寄朱闞山人》)
這種跟在形容詞后的“葛”已經(jīng)沒有表示數(shù)量的作用,而只是說明事物的性質(zhì),這時的“葛”已經(jīng)類似于結構助詞了。到晚唐的《祖堂集》,助詞“葛”的用例明顯增加,除了可以出現(xiàn)在單音節(jié)形容詞之后,還可以出現(xiàn)在雙音節(jié)形容詞之后,構成名詞、形容詞或副詞詞組,在句子中作定語、謂語或狀語。例如:
(16)妙葛出身,古今罕有有。(《祖堂集》)
(17)與摩莫平淡葛人也滅。(《祖堂集》)
并且,“葛”的這種用法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例如:
(18)我們葛樓上住了葛寡婦。
(19)我感覺半夜有人走進我葛屋里,立在我葛床前。
這里的“葛樓上”可以理解為“那樓上”,也可以理解為“的樓上”,“葛床前”可以理解為“那床前”,也可以理解為“的床前”。因此,“葛”形成了典型的領屬性或描寫性偏正結構中標志性結構助詞“的”的用法,前后的關系構成定中偏正關系。
衢州方言中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用“葛”,與普通話“的”相當,讀作[k#601;#660;#8309;];狀語和中心語之間一般也用“葛”,與普通話“地”相當,讀作[k#601;#660;#8309;]。例如:
(20)記住拿自來水葛龍頭關到。
(21)你看老王鐵青葛面,渠兒子肯定又闖禍了。
(22)渠狼吞虎咽葛吃了一大碗飯才趕去學校。
“葛”與普通話結構助詞“的”一樣,也可以省略定語后的中心語,構成“葛”字短語代替名詞。例如:
(23)紅葛是桃花,白葛是梨花。
(24)今日我跟朋友去吃燒烤,渠要了份辣葛,我要不辣葛。
五、“葛”作語氣助詞
“葛”進一步虛化后,用在句尾作語氣助詞,讀作[g#601;#660;#8309;]。例如:
(25)你是曉得葛,熱湯只豁得外頭皮。(《史浪奇觀》)
此例中的“葛”可以理解為指代“曉得”后面情況的代詞,但由于后半句已經(jīng)把這個情況說出來了,前面這個“葛”就有強調(diào)的作用,說話人認為聽話人應該知道后半句所描述的這種情況。因此,這里的“葛”帶有某種提醒的意味,由指示代詞虛化成了語氣助詞。
在衢州方言中,“葛”經(jīng)常作為語氣助詞出現(xiàn),相同的句子有沒有語氣助詞“葛”,其所要表達的意義也有差別。例如:
(26)a.你曉著渠不會來葛,做啥(為什么)還要等葛里?
b.你曉著渠不會來,做啥等葛里?
例(26)a句表示的是反問語氣,帶有質(zhì)問的意味,含貶義色彩,而(26)b句則是單純的疑問句,表達了說話人的疑問,是中性的。
下面列舉語氣助詞“葛”在衢州方言中所代表的具體語義。
(一)可以表示申明、表白的語氣。例如:
(27)甲:你看見我葛皮夾朆?
乙:曉勿著(不知道),我朆拿著葛。
(二)表示確實、肯定的語氣。例如:
(28)小張向我保證絕對嘸葛事葛,我萊(我們)相信渠。
(三)表示重申的語氣。例如:
(29)我一定會來葛!你在葛里等我,勿離開。
(四)表示提醒、警告的語氣。例如:
(30)煤氣炤沒法亂玩葛,弄不好該(它)會爆炸!
(五)表示責備、質(zhì)問的語氣。例如:
(31)葛倫多葛同學,為啥里就你一葛人會遲到葛來?
(六)表示因果關系中的結果。例如:
(32)老師講多做練習,成績就會上去葛。
(七)表示讓步的結果。例如:
(33)不去尋到正確的方法,就算你再有努力也勿會成功葛。
(八)表示近過去貌。例如:
(34)甲:小王在哪里?
乙:我剛剛轉馬路看見渠葛來。
語氣助詞按其語法化的程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例(27)~例(31)的句子除去語氣助詞句子仍能獨立存在,語氣助詞“葛”只是附加一種較抽象的語氣,如果缺少“葛”,就沒有這種語氣。例(32)~例(33)中的“葛”是一種收尾的表示,這種語義類型的句子,必用此詞作為它的語氣助詞。例(34)中的“葛”是附在句子后面表示某種語氣的,句子離開了它,便只是個短語,并不能把發(fā)生的事情完整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
六、“葛”作連詞
“葛”可以作為連詞,通常讀作[k#601;#660;#8309;],表示上下句或分段的連接。這種用法也可以看作是由指別詞“葛”進一步虛化而來的,它承接上文,引進表后果的句子或句段,表示承接或順推的關系。如:
(35)你都不好好復習,葛你就無法怪我拿你不及格。
例(35)中的“葛你就無法怪我拿你不及格”可以理解為“葛葛情況你無法怪我拿你不及格”。但根據(jù)口語交際簡單清楚的原則,后者太復雜,且顯得累贅,會給交際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故省去“葛情況”。加之前面半句已經(jīng)把第一個“葛”所代指的情況說出來了,這個“葛”也就失去了實際的指代意義,于是向連詞“葛”過渡了。
“葛”在句中作連詞時,通常可以和提頓話題的助詞“末”組合成固定詞組“葛末”,來表示承接的“那么”,當然也可以單獨用“葛”表示。例如:
(36)如果你一定要去,葛末多帶點鈔票在身上。
注 釋:
①本文所研究的衢州話是指衢州市區(qū)的方言,通行于衢州市區(qū)、巨化生活區(qū)和市郊。
②本文中的方言例子一部分來自于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用語,一部
分來自于衢州方言節(jié)目《統(tǒng)來看》,還有一部分來自衢州方言志。
③本文古代漢語的例子均采自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語庫。
參考文獻:
[1]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2]馮春田.近代漢語語法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3]何杰.漢語量詞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黃伯榮.漢語方言語法類編[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6.
[5]李如龍.漢語方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錢乃榮.北部吳語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
[7]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許寶華,[日]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6.
[9]顏逸明.吳語概說[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鄭綺 成都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