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漢語中,陳述句是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句式。陳述句有肯定句,也有否定句,而否定句中必須有否定詞。從古至今,漢語中表示否定的詞語有很多,“不”就是其中的一個。無論是在古代漢語還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都可以放在謂語前表示否定。本文主要對《論語》中的否定副詞“不”的用法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不”的古今流變情況。
關(guān)鍵詞:《論語》 否定 副詞 不
春秋末戰(zhàn)國初是漢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論語》就成書于這一時期,因此研究《論語》中的語言現(xiàn)象對了解當(dāng)時漢語的發(fā)展情況具有重要意義?!墩撜Z》中表示否定的詞語有“勿”“無”“毋”“未”“弗”“莫”“不”等,其中“不”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共出現(xiàn)562次,其中否定副詞“不”548次,“不亦……乎”11次,“不有”3次。本文旨在分析《論語》中的否定副詞“不”在句子中的使用情況。
《論語》中的否定副詞“不”主要用于限定動詞、形容詞,也可以放在名詞前。不過,當(dāng)它限定名詞、形容詞時,被限定的詞語往往具備謂詞的功能并且詞義也有一定的變化。
一、“不”+動詞
“不”直接修飾動詞,是《論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種用法。呂叔湘先生指出,肯定的語氣無需特別用字來表示肯定的意思,除非要表示某種語氣;否定的句子卻是必須要有否定的字樣。最常用的否定詞是“不”字。漢語句子一般要有謂語,而謂語的核心部分大多是由動詞、動詞性短語來充當(dāng)?shù)模苑穸ㄔ~“不”放在動詞前是很常見的。如: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7·1)①
(2)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5·5)#8239;
(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14·28)
(4)不問馬。(10·17)
(5)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6·17)
(6)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19·11)
(7)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0·3)
(8)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1·2)
在上面的例句中,加著重號的詞都是動詞。例(1)中的“作”是“創(chuàng)作”的意思。例(2)中的“佞”,意思是“能言善辯,有口才”。例(3)中的“憂”,意思是“擔(dān)憂,發(fā)愁、憂慮”;“惑”,意思是“疑惑、迷惑”;“懼”,意思是“害怕、恐懼”。例(4)中的“問”是“詢問”的意思。例(5)中的“由”,指“從此而行”。例(6)中的“逾”是“逾越”的意思。例(7)中的“知”,指“知道,曉得,懂得”。例(8)中的“好”是“喜愛”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不”可以否定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動詞后帶不帶賓語皆可,如果帶賓語,賓語可以是詞,如(4)、(5)、(6)、(7),或者是短語,如例(8)。
“不”用在動詞之前,還表示對主觀意思的否定。如“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5·15)。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聰敏靈活,愛學(xué)習(xí),又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學(xué)習(xí)為恥辱?!边@里的“恥”是動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恥”。
“不”直接否定動詞,且當(dāng)動詞后的賓語為代詞時,賓語位于動詞前的情況居多。如:
(9)“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9·31)
(10)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11·26)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12)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0·9)
(13)“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9·5)#8239;
在例(9)、(10)、(11)中,“爾”“吾”“己”是代詞,分別指“你”“我”“自己”。這些代詞所在的句子都是否定句,它們又都在句子中充當(dāng)賓語,所以,它們常常放在動詞之前。但也有例外,如例(12)、(13),盡管 “之”和“茲”也都是代詞,但卻放在動詞之后。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一律放在動詞的后面,如“我不認識他”。
二、“不”+形容詞
在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作謂語,“不”也可以直接限定形容詞,對它進行否定。如:
(14)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6·28)#8239;
(15)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7·36)
(16)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7·38)#8239;
(17)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14·20)#8239;
在上面的例子中,“不”用在形容詞謂語前作狀語,表示對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否定。例(14)中的“說”,同“悅”,意思是“高興、愉快”。例(15)中的“孫”,同“遜”,意思是“謙讓,恭順”。例(16)中的“猛”,指“兇猛”。例(17)中的“怍”,意思是“慚愧”。
有時,“不”后的形容詞的詞性會發(fā)生變化,從而具有名詞的性質(zhì)。如“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3)。這句話的意思是“聽到正義的道理不能變化,有不好的地方不能改正,這是我的憂慮?!边@個例子中的“不善”,指“不好的地方”,是名詞性的短語。
三、“不”+名詞
在《論語》中,“不”也可以否定名詞,此時被否定的名詞常常具有謂詞的語法特征,并且這些名詞的詞義也有所變化。如:
(18)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19)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3)#8239;
(20)寢不尸,居不客。(10·24)#8239;
(21)“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0)#8239;
(22)“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6·3)
(23)子于是日哭,則不歌。(7·10)
(24)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1·5)#8239;
(25)子曰:“君子不器?!?2·12)
在以上例子中,加著重號的都是名詞。例(18)中的“觚”本來表示古代盛酒的器皿,這里表示“像觚”,充當(dāng)了句子的謂語。例(19)中的“仁”,指“孔子的道德標(biāo)準”,在這句話中表示“對人仁愛”。例(20)中的“尸”用如動詞,表示“像死尸一樣直挺著”;“客”,表示“像接見客人或自己做客人一樣”。例(21)中的“能”指“有能力的人”。例(22)中的“過”本義是“錯誤、過失”,這里指“犯錯誤”。例(23)中的“歌”在句中是“唱歌”的意思。例(24)中的“間”,在句中的意思是“不同”。例(25)中的“器”在句中用作謂詞。
四、“不”+助動詞+動詞
在《論語》中,助動詞“可、能、得”常放在動詞之前。動詞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帶的賓語可以是名詞或代詞;動詞前可以出現(xiàn)介詞短語或別的修飾成分,介詞短語中介詞所引出的成分也可省略。如:
(26)“如不可求,從吾所好?!?7·12)#8239;
(27)“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8·6)#8239;
(28)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9·26)#8239;
(29)“知及之,仁不能守之”(15·33)#8239;
(30)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18·5)#8239;
(3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15·8)#8239;
(32)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8239;
在以上例句中,加著重號的為動詞。例(26)、(27)、(28)中的助動詞“可”,翻譯為“可以”。例(29)中的“能”,助動詞,“能夠”的意思。例(30)中的“得”,助動詞,意思和“能”相同,但它和“能”的用法不太一樣,它常常從客觀條件方面,而“能”則常常從主觀的力量方面來談可能性。這些助動詞常放在動詞之前,如例(26)、(27)、(28)、(29)。有時動詞后可以帶賓語,如例(28)中的“志”,“志向,意志”的意思。賓語也可以是代詞并且仍放在動詞之后,如例(29)中的“之”,代詞,它“似是小則指卿大夫士的祿位,大則指天下國家?!庇袝r動詞前可以出現(xiàn)介詞短語,如例(29)、(30),介詞短語中介詞引出的成分也可省,如例(6)中第三個“與”后其實省略了代詞“之”。另外,動詞之前還可以有別的修飾成分,如例(32)中的“小”和“大”。
五、“不”+介賓短語(或介詞)+動詞
在《論語》中,“不”與動詞之間有時可以出現(xiàn)介詞短語,動詞后出現(xiàn)的賓語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代詞,另外,介詞短語也可以放在動詞之后。
(33)“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6)#8239;
(34)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5·23)#8239;
(3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4·5)
(36)“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1·12)
(37)“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14·16)#8239;
(38)“羔裘玄冠不以吊?!?10·6)
在上面例子中,例(33)、(34)、(35)、(36)中介詞短語分別是“為酒”“以言”“以人”“以其道”“以禮”,它們直接放在“不”與動詞之間作狀語。動詞后如果出現(xiàn)賓語,則可以是名詞,如例(34)中的“人”和“言”,也可以是代詞,如例(35)、(36)中的“之”。例(37)中介詞短語“不以兵車”意思是“不憑借武力”,放在謂語動詞“合”之后。這句話的正常語序應(yīng)是“桓公不以兵車九合諸侯,管仲之力也?!崩?38)中介詞引出的對象提前,介詞便緊挨動詞“吊”,這句話即“不以羔裘玄冠吊”。
六、“不”+副詞+被限定詞語
《論語》中常有在“不”和被限定詞語之間出現(xiàn)副詞的現(xiàn)象。這里的被限定詞可以是動詞、動賓短語和形容詞等。如:
(39)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10·26)#8239;
(40)“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18·2)
(41)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7·5)#8239;
(42)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8239;
(43)“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8·7)
在上面例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是被限定的詞語。例(39)中的“疾”,意思是“快,迅速地”;“親”,“親自”的意思。例(40)中的“三”表示次數(shù)之多,是“再三,多次”的意思。例(41)中的“復(fù)”,意思是“再”。例(42)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例(43)中的形容詞“重”前有副詞“亦”,意思是“也”,表示“同樣和并行”的意思。
七、副詞(或疑問代詞)+不+被限定詞語
(44)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 (14·19)#8239;
(45)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11·2)
(46)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2·21)#8239;
上面例(44)中的“奚而”,“疑問副詞,為什么”。例(45)中的“皆”是表示范圍的副詞。例(46)中的“奚”,是疑問代詞,意思是“什么”,表示詢問原因,可翻譯為“為什么”,在句子中作狀語。
另外,在《論語》中還有“不”和別的詞語一起構(gòu)成雙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情況。如“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3·24)?!拔磭L”,慣用詞組,“用于謂語前作狀語,表示事情從來沒有發(fā)生過”“‘未嘗’與‘不’連用,雙重否定表示肯定”。又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薄安豢伞?,慣用詞組,“用于動詞前作狀語,可譯為‘不能’‘不可能’‘無法’等”[2]。這句話中,“不可”與“不”連用,也是雙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此外,在《論語》中還有“不”和別的詞語一起構(gòu)成的反問句型。如“不亦……乎”“不亦樂乎”(1·1)等。
以上是否定副詞“不”在《論語》中的主要使用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否定副詞“不”從古代到現(xiàn)在,一直是漢語中最常用的否定詞。并且,它在《論語》中的用法和它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用法相比,有很多是相同的,比如都可以放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表示否定。但也有一定的變化,如現(xiàn)在的“不”一般不能放在名詞之前表示否定,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人不人,鬼不鬼”中的“人不人”就不能單說“不人”,應(yīng)該在“句子里成對用或者連著說”。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漢語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
注 釋:
①例句后的數(shù)字為該句在《論語譯注》正文中的篇章編碼,下同。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Z].北京:中華書局,1980.
[2]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3]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
[5]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6]王力.古代漢語 [M].北京:中華書局,1999.
(栗君華 河南信陽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