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漢語修辭中,夸張是一種運用相當廣泛的辭格,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本文通過選取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用比較的方法,總結出了夸張辭格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用法、作用以及主要任務,對夸張辭格的發(fā)展線索作了初步探究,以此來說明夸張辭格的古今流變過程。
關鍵詞:夸張 特點 發(fā)展
在漢語修辭中,夸張是一種運用相當廣泛的辭格,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陳望道先生理解的夸張是“說話上張皇夸大過于客觀的事實處,名叫夸張辭。說話上所以有這種夸張辭,大抵由于說者當時,重在主觀情意的暢發(fā),不重在客觀事實的紀錄。我們主觀的情意,每當感動深切時,往往以一當十,不能適合客觀的事實?!盵1]
通俗而言,夸張就是為了更突出、更鮮明地強調某一事物的特征,而特意對那個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數(shù)量等方面作擴大或縮小的表達的一種修辭方式。簡言之,就是在言語活動中有意“言過其實”。
夸張的歷史悠久,在文學作品中的使用相當普遍。下面將選取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通過比較分析,來說明夸張的古今流變。
一、先秦文學中的夸張辭格
先秦文學,即秦以前的文學,是上古文學的第一段,它的勃興發(fā)展,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而夸張作為一種古老的修辭方式,在先秦時代就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先秦文學中的夸張辭格,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夏、商、西周三代流傳下來的文學典籍,多由經(jīng)史官整理,反映了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現(xiàn)象,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文章的組織結構比較復雜,文辭簡練,體現(xiàn)了當時嚴謹?shù)奈娘L。其中的典型代表即《詩經(jīng)》?!对娊?jīng)》中運用夸張,是為了更加深刻地反映當時老百姓的現(xiàn)實生活,借以表達出對不義戰(zhàn)爭的不滿。如“周余黎民,靡有孑遺”[2],西周滅亡了,百姓都死光了,沒有一個留下來,實際上詩人想要表達的是西周百姓死得很多。戰(zhàn)爭帶給百姓的是死亡的災難,作者沒有進行正面批判,而是用夸張把那種對百姓的同情和對戰(zhàn)爭的不滿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但是《詩經(jīng)》中用到的夸張辭格是很少的。
與夏、商、西周三代的相對穩(wěn)定不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分裂爭霸時期,文學以諸子百家為代表,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特點。
一方面,春秋戰(zhàn)國激烈的政治斗爭和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對各個階級、階層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針對當時社會大變革中的許多問題,紛紛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提出主張、愿望和要求,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后世總稱為諸子百家。各派在著書立說的過程中,大多運用夸張來表達各自的立場。以莊子的《逍遙游》為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盵3]篇首寫鯤鵬現(xiàn)世,連用夸張,極言其體之大、飛之高、飛之快及路之遙。大鵬展翅,馳騁南北,展現(xiàn)了磅礴壯觀的境界。對鯤鵬的夸大描寫和“有所待”的補充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xiàn)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xiàn)“逍遙”的人生觀。諸子各家中以縱橫家為代表,通過夸張辭格的大量運用,力圖說服君主,推廣自己的學說。以《戰(zhàn)國策》為例,“如《魯仲連義不帝秦》中列舉了周列王之斥齊威王,殷紂王之鬼侯、脯鄂候、拘文王、齊閔王之欲仆妾鄒魯?shù)仁穼?,肆意夸張鋪陳,極言尊秦之害?!盵4]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一時期的夸張不自覺地充當了當時政治教化的工具,為各家各派推行各自的政治主張服務。
另一方面,夸張辭格在先秦楚地詩歌中的出現(xiàn),有助于開啟我國的浪漫主義詩風。戰(zhàn)國楚地流行的新詩體,不僅吸取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而且很好地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因此更適宜于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如抒情詩《離騷》:“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夕,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5]作者極力夸張自然界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于是風、雨、雷、電、云,成為他的侍從、御者、衛(wèi)士,鳳凰和龍能夠替他拉車。
在先秦詩歌,尤其是楚辭這一類的抒情詩里,夸張是為表達個人的政治理想而發(fā)揮作用的。
由此觀之,先秦文學的夸張辭格不僅用于反映民生疾苦的現(xiàn)實生活,還用來渲染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從而達到諷喻不義戰(zhàn)爭的目的。夸張的運用,不但服務于個人政治理想的表達,甚至在特定條件下也成為了政治教化的工具。
二、漢賦中的夸張辭格
西漢初年,統(tǒng)治階級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統(tǒng)治策略,武帝時期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中國進入到第一個封建社會的盛世時期。
兩漢文學以漢賦為代表,漢賦是從楚辭發(fā)展而來的一種長篇韻文,是典型的宮廷文學。它用華麗的辭藻、鋪張的手法堆砌豐富的詞匯,來描寫西漢上層社會的繁華景象,反映出漢代的統(tǒng)一與強大,顯示了漢天子的尊嚴,是地主階級自我贊美心情的流露。
《文心雕龍·夸飾》:“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夸飾恒存?!盵6]這里的“夸飾”即今夸張之義?!白运斡?、景差,夸飾始盛;相如憑風,詭濫愈甚?!盵6]這是說“夸飾”是從宋玉起開始大量運用,由司馬相如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作中怪異失實的夸張更加厲容。東漢一代的賦家,同司馬相如一樣秉承了這種風氣,使夸張辭格在漢賦尤其是漢大賦中得以普遍的運用。
首先,漢賦中的夸張辭格順應了“潤色潤業(yè)”的社會要求。班固《兩都賦序》:“至于武宜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nèi)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xié)律之事,以興廢斷絕,潤色鴻業(yè)?!盵7]朝廷的崇尚使眾多文人公卿爭相附和,賦家們普遍以一種昂揚樂觀的心態(tài),用鋪張揚厲又華美侈麗的筆觸,來歌頌漢代立國興邦的偉業(yè),表現(xiàn)平民百姓安居樂業(yè),描繪各種各樣的祥瑞征兆。其間廣用夸飾之辭,自是在所難免,否則不足以暢述賦家的胸中豪情,也不足以渲染盛世的氣象。
其次,賦家獨特的想象是夸張辭的心理基礎?!百x家之心,包括宇宙,總挑人物。”“控引天地,錯綜古今?!盵8](《西京雜記》卷二)也就是說,賦家在創(chuàng)作時,思維非常活躍,常常突破時空限制,自由馳騁。夸張辭格的心理基礎是想象,而漢賦家的想象表現(xiàn)得尤為大膽神奇,因而漢賦中的夸張才如此紛繁多彩,撼人心魄。如揚雄《甘泉賦》:“洪臺崛其獨出兮,桎北極之嶟柍;列宿乃施于上榮兮,日月纔經(jīng)于柍桭;雷郁律于巖窔兮,電鯈忽于墻藩;鬼魅不能自逮兮,半長途而下顛;歷倒景而絕飛梁兮,浮蠛蠓而撇天?!盵7]作者極寫洪臺之高峻:拔地而起,沖天峭立,直至北極,與日月眾星比高;雷電轟閃于中,鬼魅難及其上。這是作者在現(xiàn)實基礎上的大膽想象,把人間和天上、客體和主體之間的界限取消,進行重新組合,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現(xiàn)實,新奇而又令人神往。
此外,漢賦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先秦文學的夸張辭格。一方面,先秦縱橫家在贊美和貶斥方面都極盡夸張之能事,這種鋪張揚厲的語言特點影響到了漢賦,而且一些縱橫家本身就轉而成了賦家。漢賦和縱橫家言論類似之處很多,兩種夸張存在一定的淵源關系。另一方面,屈原、宋玉的作品可以認為是漢賦的先聲,楚辭作品中辭采的瑰麗、想象的奇特無一不被漢賦所繼承,而且表現(xiàn)得更加豐富多彩、活潑鮮明。
夸張在漢賦中的運用,除了部分地繼承先秦文學之外,還有所發(fā)展,呈現(xiàn)出自身的一些特點:
形式上,漢賦的夸張多是排比式,且往往和其他修辭方式結合在一起。如揚雄在《羽獵賦》中描繪校獵勇士獵取野獸的場面時寫道:“奞虎之陳,從橫膠輵,猋泣雷厲,驞駍駖磕,洶洶旭旭,天動地岋。羨漫半散,蕭條數(shù)千萬里外?!盵7]這里奮怒圍獵的勇士如猛獸行陣,縱橫往來不絕,如飆風之疾,如雷霆之怒;吶喊奔馳聲音盛大洪亮,天地為之搖動。這里將比喻和夸張交織在一起,描寫打獵時的緊張激烈、動人心魄。
表達效果上,漢大賦比先秦文學作品更多、更大膽地借助了想象。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凌驚風,歷駭猋,乘虛無,與神俱。躪玄鶴,亂昆雞,遒孔鸞,促鵕鸃,拂鷖鳥,捎鳳凰,捷鵷鶵,揜焦明?!盵7]極寫天子游獵之樂,如駕疾風,乘狂猋,飛升于虛無之境,與天神比肩同游;其獲獵之易之歡,更是無法形容,連飛廉和焦明一類的神鳥都被捕獲了。這是對現(xiàn)實事件的夸大描寫,把人間天上渾而為一,表現(xiàn)出一種樂觀、自信、開朗、愉快的氣度。
夸張表面上是言過其實,但言過其實并不是夸張。有些漢賦中的夸張,讓人覺得不真實。如:“獲若雨獸,拚草蔽地?!?司馬相知《子虛賦》)“妄發(fā)期中,進退履獲。創(chuàng)淫輪夷,丘累陵聚?!癧7] (揚雄《羽獵賦》)這兩例的夸張與前面所舉的夸張給讀者的感覺不一樣,讀者能從前者感受到賦家強烈的贊頌之情和獨特的神奇意境,是一種藝術的真實,而這兩例則言過其實,沒有這樣的效果。前一例形容所獲獵物之多,像天上落下的雨點,遮蓋了草原和地面。后一例獵者妄發(fā)必中,進退都踏到獵物,野獸流的血有車輪那么深,獵物積累得像丘陵一樣高。作者沒有把握好或者沒有意識到運用夸張的題旨情境,沒有以深厚的感情為基礎,違背事理邏輯,所以這樣的夸張讓人感到不切實際,這就告訴我們夸張必為“情”發(fā),為“志”發(fā),離開了“情”和“志”,夸張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變成純粹的“虛妄之辭”。
漢賦的夸張辭格在形式上異彩紛呈,為后世人們應用夸張?zhí)峁┝朔侗?,同時夸張辭格又因漢賦的功能而受到了限制,導致了刻意追求新奇、為夸張而夸張,而且千篇一律,夸張過度。
三、唐詩中的夸張辭格
唐朝被認為是中國繼西漢之后的第二個盛世王朝。伴隨著封建政治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和中外經(jīng)濟文化的頻繁交流,唐代文化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唐代文學以其獨有的魅力至今仍影響著許多文人的創(chuàng)作。
在百花盛開、爭奇斗妍的唐代文學中,詩歌最為光彩奪目。唐詩的數(shù)量之多、內(nèi)容之豐富、風格流派之多樣,遠遠超過了過去任何一個朝代??鋸堊鳛橐环N主要的修辭方式,在詩人情感的表達上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這尤其表現(xiàn)在一些抒情詩中。如李白《蜀道難》中“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強調蜀道艱險。事實上,蜀道再難走,也不會比上青天還難,這里借用夸張,驚心動魄地表達出認為蜀道之行艱難的強烈情感。又如李益《宮怨》“似捋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夸張地寫宮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遠滴不完,夜長得沒了期,這是為了強調“愁人知夜長”的愁苦的深切。
唐代詩人王之渙為了強調關外的荒涼、駐守在關外士兵的愁苦,更是極盡夸張地吟出了“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這樣的例子在唐詩中不勝枚舉。唐代抒情詩運用夸張手法,說出事實上絕對不會有的事,是為了抒寫詩人極為深刻的感情,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所以事實上不會有的也就變成了合理和真實的了。
唐代的夸張辭格在承襲前代的基礎上有所揚棄,流行于漢賦中的排比式夸張在唐詩中已不常見,然而夸張與其他修辭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形式卻一以貫之。如李白《送友人》“孤蓬萬里征”句,“孤蓬”是比喻離人,“萬里”形容所去遙遠,“征”從孤蓬講是擬人,將夸張與其他修辭連用,使詩的內(nèi)容更豐富、意境更深遠、更富有表現(xiàn)力。
唐詩的夸張辭格較之先代,手法運用不再拘泥于夸大、縮小,還大量地出現(xiàn)了超前夸張。如李白《雪》中“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這里的夸張能夠喚起濃濃的春意;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夸張辭格的運用賦予了春風神奇的力量,春天恍如一夜之間突然而至。
與唐詩的夸張配合使用最多的量詞是“萬”,其次是“千”“一”。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如劉禹錫《浪淘沙》中“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再如李白《早發(fā)白帝城》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牧《江南村絕句》中“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等,這些詩句都通過使用豐富的量詞達到了夸張的效果。量詞的使用使詩的節(jié)奏鮮明,也使夸張的手法更加鮮明。
唐詩的夸張雖然沒有漢賦里那樣的“虛妄之辭”,但也有一些過度夸大的詩句,這些夸張失去了事實的基礎,被夸張的事物在比例上不協(xié)調,夸張內(nèi)部顯得不合情理。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運用夸張,描繪了孔明廟柏樹的參天形象,目的是以此來襯托諸葛亮的偉大人格。這樣的立意是無可非議的,其浪漫象征的藝術手法也是無可指責的,但作者夸張了的古柏比例上嚴重失調,因此有些不合乎情理。
唐詩的夸張作為詩人表情達意、舒暢情懷的工具,其多變的形式、豐富的手法、與量詞搭配使用的創(chuàng)新特性以及相對的局限性導致失真的效果,這些特點無一不對后世夸張辭的演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明清小說中的夸張辭格
明清文學的成就主要在小說,而夸張的使用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風靡一時。明清小說中的夸張,與漢賦、詩歌、詞中的夸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然而差異也是很明顯的。
小說是通俗文學,作品多用于描寫人的世俗生活,刻畫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夸張在小說中的運用,切合人物身份的筆力,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賦予了與眾不同的特點,使人物更具個性化。如明末清初的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中有一段對晁大舍的描寫:“晁大舍對珍哥說道:‘衙門窄鱉鱉的,屁股也吊不轉的,屙屎溺尿的去處也沒有’唬得晁大舍只緊緊的夾著腿,恐怕唬得從屁股眼里掉出心來?!盵9]“屁股也吊不轉”“屙屎溺尿的去處也沒有”“恐怕唬得從屁股眼里掉出心來”等詞句,無一不顯示著晁大舍的鄙俗。晁大舍是一個只知道游湖吃酒、掏雀釣魚、打圍捉兔的浪蕩公子,這里用夸張把人物的低俗毫不掩飾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一目了然。
再如清代小說《紅樓夢》第四十回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眾人先是發(fā)怔,后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來?!盵10]“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边@里用到的夸張符合劉姥姥的身份、地位,也非常符合當時的情景。
明清小說的夸張還具有一定的口語色彩,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醒世姻緣傳》中寫宿命冤家薛素姐和狄希陳,借助于夸張,將素姐的潑悍性格描寫地淋漓盡致。素姐對狄希陳抬手即打,張嘴即罵。文章不止一次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幾方面進行夸張,突出她對狄希陳的痛恨。素姐道:“你若行到路上,撞見響馬強人,他要割你一萬刀子,割到九千九百九十九下,你也切不可扎掙。”[9]這是狄希陳在坐監(jiān)前素姐的臨別贈語,可謂“非極言不能達意”,這夸張的血瀝瀝的咒罵連家人媳婦都聽不下去了?!斑@素姐起的身,一個搜風巴掌打在狄希陳臉上,外邊的人都道是天上打了個霹靂,都仰著臉看天?!薄?素姐)只咬的那牙各支各支的恨狄希陳?!盵9]“一個搜風巴掌”令人以為“天上打了個霹靂”,“都仰著臉看天”,恨狄希陳恨得“咬的那牙各支各支的”以極度夸張的語言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素姐的性格特點。
《紅樓夢》運用夸張塑造人物性格的例子以王熙鳳最為出彩:“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10](第三回)“誰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無一人不稱頌他夫人的,璉爺?shù)雇肆艘簧渲?說模樣又極標致,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竟是個男人萬不及一的。”[10](第二回)“周瑞家的聽了道:‘我的姥姥,告訴不得你呢。這位鳳姑娘年紀雖小,行事卻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樣的模樣兒,少說些有一萬個心眼子。再要賭口齒,十個會說話的男人也說他不過。回來你見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嚴些個?!盵10](第六回)從不同的側面,從不同人物的口中,一個立體的王熙鳳形象樹立起來了?!澳腥巳f不及一”,“少說些有一萬個心眼子”“十個會說話的男人也說她不過”等夸張的話語把一個外表美麗、伶牙利齒、機敏能干、爭強好勝、驕橫跋扈、口蜜腹劍的王熙鳳展現(xiàn)在了讀者眼前,使我們對“這一個”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鍵,明清小說的夸張切合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人物的塑造為中心任務,是夸張在小說,尤其是明清小說中的主要特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夸張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鋸埌l(fā)展到今天,已廣泛地運用在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各類文體中,其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氣氛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重要,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修辭格之一。研究夸張辭格的古今流變,對現(xiàn)代修辭的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意義重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注 釋:
[1]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聶石樵.詩經(jīng)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0.
[3]李安綱.玄參南華經(jīng)[M].北京:中國社會文獻出版社,2005.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文懷沙.屈原離騷今繹[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6]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附詞語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竇麗梅.漢賦中的夸張[J].修辭學習,2000,(4).
[8][晉]葛洪.西京雜記(周天游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9][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濟南:齊魯書社,1993.
[10][清]曹雪芹,高鄂.紅樓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劉繼超,高月麗.修辭的藝術[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2.
[2]宗廷虎.漢語修辭學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
[3]季紹德.古漢語修辭[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4]李清凌.中國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向莉.《紅樓夢》夸張辭格的情感特征探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
[6]劉永良.且為沈括論杜詩一辨——淺論“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的夸張運用[J].杜甫研究學刊,2003,(3).
[7]羅英俠.夸張辭格面面觀[J].殷都學刊,2003,(2).
[8]陳娟,李立.談《醒世姻緣傳》中的言語夸張[J].蒲松齡研究,2006,(3).
[9]趙克勤.古漢語修辭簡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0]濮侃.辭格比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白淑然 甘肅蘭州 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