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泗縣方言屬于中原官話。中原官話的特性從聲調(diào)來說主要表現(xiàn)為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讀陰平,古入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同時還存在古知莊章三組字今聲母讀音、卷舌韻母的問題,以及古蟹止攝合口三等字的開合口問題,入聲調(diào)、入聲韻尾的存否問題,文白異讀問題等。這些問題以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存在于泗縣方言中,通過對泗縣方言聲韻調(diào)的概述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原官話中信蚌片的特點。
關(guān)鍵詞:安徽泗縣方言 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 文白異讀
一、泗縣的具體方位及方言歸屬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東北與江蘇省泗洪、宿遷、睢寧三縣相鄰,南部、西部分別與五河縣、靈璧縣相連。泗縣古名夏丘,漢時設縣,唐初屬泗州,民國初廢州設泗縣??偯娣e1787平方公里,其中低山殘丘、崗地分別為48和114平方公里。全縣85萬人,漢族為主,另有回、滿等少數(shù)民族。隸屬宿州市,轄6鄉(xiāng)12鎮(zhèn),縣人民政府駐泗城鎮(zhèn),其中大莊、劉圩、草溝、長溝鎮(zhèn)為重點發(fā)展中心鎮(zhèn)。
從《中國語言地圖集》可知,泗縣方言屬于中原官話中的信蚌片,東部少數(shù)農(nóng)村說江淮官話,屬于江淮官話中的洪巢片(洪巢片的特點不敘述)。但泗縣方言中的信蚌片不是很統(tǒng)一,內(nèi)部有細微的差別。如泗縣東北黑塔、劉圩、找溝一帶,地接蘇北,語音與泗城周圍差異較大。本文主要討論泗城鎮(zhèn)方言的語音特點。
二、泗縣方言聲韻調(diào)的特點
(一)聲母有22個(包括零聲母)
從數(shù)量來看,泗縣方言聲母的演變是符合中原官話特點的,即全濁聲母清化,今讀塞音、塞擦音時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不分陰陽去。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平舌音與翹舌音不分,即平舌音聲母#678;、#678;#688;、s與翹舌聲母t#642;、t#642;#688;、#642;混淆,如吃[#42752;t#642;#645;],多讀成[#42752;#678;#639;]飯,泗[s#639;#7507;]讀成[#642;#645;#7507;],自[#678;#639;#7507;]讀成[t#642;#645;#7507;]。這主要是讀音上的差別,至于古知莊章三組字的今聲母演變規(guī)律,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可以找到答案。拿“支齒事、知恥世、罩抄稍、趙超燒”這四組例字來說,古知組二等字、莊組字、章組止攝字,今開口讀[#678;、#678;#688;、s],跟古精組字同音。如“支=資”[#42752;#678;#639;]、“齒=此”[#42754;#678;#688;#639;]、“事=四”[s#639;#7507;]、“罩=皂”[#678;au#7507;]、“抄=操”[#42752;#678;#688;au]、“稍=臊”[#42752;sau]。其他情況下的知莊章三組字,今讀[t#642;、t#642;#688;、#642;],和跟古精組字不同音。如“桌”[#42752;t#642;u#601;]≠“作”[#42752;#678;u#601;],“中”[#42752;t#642;u#331;] ≠“宗”[#42752;#678;u#331;],“春”[#42752;t#642;#688;un] ≠“村”[#42752;#678;#688;un]等。古泥母和來母的今讀不混。古精組和見組聲母字和細音[i,y]的韻母相拼時,泗縣方言分尖團。古蟹止攝合口三等非組“飛肥匪肺費廢”等字,信蚌片今[f]不拼[i]韻,這是與其它地方的中原官話不同的方面。
(二)韻母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沒有入聲韻尾。
第二個特點是泗縣方言中無卷韻母,例如“兒、爾、二、貳、而、耳、餌”等,韻母一律讀成[ai]。無兒化音,如“小孩兒、花兒”等后綴的“兒”都讀成[ai]。以上所舉的例字均來自止攝三等開口日母字,它們在方言中的讀法與蟹攝一等字的今讀韻母一致,這種情況叫做“兒”化現(xiàn)象?!皟骸被F(xiàn)象在安徽江淮官話中很少存在,至于中原官話中的信蚌片就更少了。泗縣方言中不存在這種現(xiàn)象。這樣,卷舌元音韻母在音節(jié)結(jié)構(gòu)中處于單向?qū)α⒌牡匚唬苋菀装l(fā)生變化,變化的方向是向兒化韻母的主要元音靠攏,因而造成了[ai]的讀音。
第三個特點是有轉(zhuǎn)呼現(xiàn)象。從《方言調(diào)查字表》中可知,泗縣話中有一系列變化很有規(guī)律的字。如“堆、推、腿、對、退、隊、催、罪、碎、翠、最、脆、隨、嘴、雖、醉”等,韻母都是[uei]但讀成[ei]。此外還有一些字,如“敦、頓、鈍、論、尊、村、存、蹲、孫、損、寸、倫”等,韻母都是[u#601;n]但讀成[#601;n]。以上兩組例子的共同特點是都省略了讀音[u]。從來源探尋,這兩組例字均來自蟹攝合口一等、三等,止攝合口三等和臻攝合口一等、三等端系,本應讀合口呼卻讀成了開口呼。我們認為這與泗縣方言合口呼介音的后接韻基有關(guān)系,其后接成分[ei]、[en],因介音脫落變成了開口呼的韻母,所以蟹攝、止攝、臻攝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韻母時讀開口呼。
還有一個問題是“根庚、今經(jīng)”兩組字是否同音,這也是區(qū)分中原官話內(nèi)部差別的標準之一。之所以能把信蚌片和鄭曹、蔡魯、洛徐三片區(qū)分開來,主要原因在于信蚌片[#601;n、#601;#331;]不分、[in、i#331;]不分,如“根=庚”[#42752;k#601;n],“今=經(jīng)”[#42752;#680;in]。說是不分,其實大多是后鼻音讀成了前鼻音。鄭曹、蔡魯、洛徐三片這兩類字不混,如“根”[#42752;k#601;n]≠“庚”[#42752;k#601;#331;],“今”[#42752;#680;in]≠“經(jīng)”[#42752;#680;i#331;]。
(三)聲調(diào)特點
聲調(diào)與普通話一樣,都有四個調(diào)類,但古音類來源不同,具體的調(diào)值也不同。四個調(diào)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無入聲調(diào),古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今讀陰平,全濁聲母入聲字今讀陽平。這與普通話有區(qū)別,普通話的入聲字是清聲母分別歸入平上去,而全濁入聲字歸陽平,次濁歸去聲。從古音來源看,泗縣方言中的陰平來自古代的平聲清聲母字和入聲清聲母字、次濁聲母字,陽平來自古代的平聲濁聲母字和入聲全濁聲母字,上聲來自古代的上聲的清聲母字和次濁聲母字,去聲來自古代的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去聲的清聲母字和濁聲母字。普通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調(diào)值分別是55、35、214、51,而泗縣方言相的調(diào)值則為33、55、214、51。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陰平在實際發(fā)音時前段平緩,末尾有上翹的感覺,記錄時姑且定為33。
三、泗縣方言中的文白異讀問題
文白異讀是方言語詞中能體現(xiàn)雅、土不同風格色彩的音類差異(徐通鏘,1991)。漢語方言中的文白異讀通常表現(xiàn)為一個字有文讀和白讀不同的讀音。但確切地講,文白異讀的“異”不是某個字音的“異”,而只是字中某個音類的“異”。文白異讀實質(zhì)上是來源不同、進入當?shù)貢r間不同的兩個(或幾個)音韻層次在共時音系中的疊置。各音韻層次間有成系統(tǒng)的對應,但它們不是直接的繼承發(fā)展關(guān)系,而是反映某一歷史層面上土語音系與權(quán)威方言的接觸與競爭(王洪君,1992)。白讀一般代表本方言的土語,文讀則是在本方言的音系所許可的范圍內(nèi)接受某一權(quán)威方言音系中的音類成分。
現(xiàn)就泗縣方言中的文白異讀做如下分析:
聲母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古知組二等字、莊組字、章組止攝字,其中今開口白讀是[#678;,#678;#688;,s],文讀是[t#642;,t#642;#688;,#642;]。例如:支,[#42752;#678;#639;](白),[#42752;t#642;#645;](文)。翅[#678;#688;#639;#7507;](白),[t#642;#688;#645;#7507;](文)。是[s#639;#7507;](白),[#642;#645;#7507;](文)。罩[#678;au#7507;](白),[t#642;au#7507;](文)。巢,[#42753;#678;#688;au](白),[#42753;t#642;#688;au](文)。沙,[#42752;sa](白),[#42752;#642;a](文)。
韻母的不同一般指宕江曾梗通五攝入聲字的文白異讀,具體情況如下:宕江攝入聲字的白讀和中古效攝合流,文讀和果攝合流;曾攝開口一三等和梗攝開口二等部分入聲字白讀和蟹攝、止攝中[ei]字合流,文讀和果攝中[#601;,o]字合流;梗攝開口二等部分入聲字白讀和蟹攝、止攝中的[ei]字合流,文讀和蟹攝、止攝中的[ai,uai]字合流。通攝合口三等入聲字白讀和流攝合流,文讀和遇攝合流。例如:
宕江攝
白讀:[au]薄 烙 酪 鑿 著 勺 芍 雹
[iau]樂 削 嚼 腳 藥 鑰 躍 覺 角 殼
文讀:[o]博 泊 薄 莫 摸 剝 駁
[uo]托 鐸 踱 諾 落 駱 洛 作 錯
[#601;]樂 各 閣 擱 胳 鄂 鵝 克
[y#603;]嚼 削 腳 約 藥 鑰 躍 覺 角
曾攝
白讀:[ei]北 黑 墨 默 得 德 忒 特 勒 則 塞 克
刻 側(cè) 色
文讀: [o]墨 默
[#601;]得 德 忒 特 勒 則 塞 克 刻 側(cè) 色
梗攝
白讀:[ei]百 拍 宅 拆 澤 格 客 麥 摘 冊 隔 責
策 窄 革
文讀:[#601;] 澤 格 客 隔 革 責 策 赫 擇 冊
[ai]百 拍 宅 拆 摘 窄 麥 脈 柏
[o]迫 魄 帛 陌 伯
通攝
白讀:[y]綠 玉 菊 蓄 育 局 欲
[iou]六 宿
[ou]熟 粥 肉 軸
文讀:[u]綠 六 宿 熟 讀 肅 福 目 畜 軸
聲調(diào)方面主要是古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的不同,白讀音的聲調(diào)一般是陰平,而文讀音的聲調(diào),如是古清聲母入聲字,文讀音歸派四聲,如是次濁聲母入聲字一般讀去聲。例如:筆,[#42752;bi](白),[#42754;bi](文)。尺,[#42752;t#642;#645;](白),[#42754;t#642;#645;](文)。鐵,[#42752;ti#603;](白),[#42754;ti#603;](文)。月,[#42752;y#603;](白),[y#603;#7507;](文)。入,[#42752;#656;u](白),[#656;u#7507;](文)。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學院合編.中國語言地圖集[M].香港: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1988.
[2]泗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泗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賀魏.中原官話分區(qū)(稿)[J].方言,2005,(2).
[4]王洪君.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A].語言學論叢(第17輯)[C].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5]劉淑學.中古入聲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語音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6]徐通鏘.歷史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7]孫宜志.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06.
(劉素娟 徐州師范大學語言科學學院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