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義詞教學作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對象。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討論了同義詞的三種判定方法:替換法、同形結合法、義素分析法,希望能為對外漢語同義詞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同義詞 替換 同形結合 義素分析
現(xiàn)代漢語里存在著大量的同義詞,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構成了語言的靈活性和精密性,因此同義詞也成了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如果想更好地利用同義詞來完成日常的交際,使交際內(nèi)容變得生動準確,我們就應該特別注意同義詞之間的差異。一般出現(xiàn)的用詞不當?shù)拿⊥褪怯捎诤雎粤诉@些差別,隨意運用同義詞造成的。要正確地使用同義詞,首先要正確地對同義詞進行判定,然后再進行分析。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討論了同義詞的三種判定方法。
一、替換法
替換法是指在某個給定的語言單位(例如詞組或句子)中,如果其中的一個詞可以被另外一個詞或若干個詞替換而不改變該語言單位的基本意義或所指稱的對象,那么,這個詞與用來替換的詞便構成了同義關系。
關于同義詞的替換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爭議。一種看法把能否進行同義替換作為最終決定是否為同義詞的標準。此種觀點以王理嘉、侯學超先生為代表,他們認為詞與詞之間含義上的共同性和使用上的可替換性是確定幾個詞為同義詞的兩個共同的必要條件。另一種看法以劉叔新、張志毅先生為代表。劉叔新先生認為同中有異的同義詞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能進行互相替換的,因為同義詞的作用就在于表現(xiàn)意味色彩的細微差別,每個詞都有自己的特性,而能夠進行替換的同義詞之間大多是感情色彩差異不是很大的同義詞。張志毅先生則認為,“同義詞的替換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替換并不是同義詞的本質特征。”[1]
以上兩種觀點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替換是不是同義詞的本質特征,它能不能作為判斷同義詞的標準上。這里,對于同義詞的替換問題我們應當有這樣的認識:第一,同義詞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可替換性;第二,替換不是同義詞的本質特征,它不能作為判斷同義詞的標準。
語言中的同義詞之間各方面完全相同的情況只占了很少的部分。大部分詞往往會存在著一些詞義上、組合上的細微差別以及感情色彩上的不同。符淮青先生在對同義詞下定義的時候曾有過這樣的論述:“同義詞除少數(shù)等意詞外,從詞的關系說,是基本義、常用義有相同或相近義項(一項或多項)的一組詞。從義項的關系說,是概念有很大的共同性,但表示對象特征或適用對象有些差別,或附屬義有差別,或者語法特點有差異的一組詞?!盵2]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同義詞之間基本上是不存在替換的可能性的??墒鞘聦嵣?,語言中很多的同義詞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的語境中進行替換,除了意義基本上沒有明顯的差別外,在語感上也是能夠被大家所接受的。例如“明白/清楚”這一組同義詞在以下的例句中就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差別:
(1)招呼大家圍坐攏來,成一個小圈子,說起話來比較容易聽得明白(清楚)。[3]
(2)我不明白(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4]
由此可以看出,同義詞應該有一定程度上的可替換性,而同義詞可以替換的前提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并且替換后不改變句子的基本意義。高名凱在談到構成同義詞的條件時曾指出,同義詞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互相替代,并且保持意義的一致。張志毅指出“同義詞的替換,是以保持基本意義不變,不產(chǎn)生明顯區(qū)別為條件的”,“同義詞的替換是有條件的、相對的”[5]。可見,同義詞的替換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在對同義詞進行替換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設置一個語言環(huán)境,然后將需要考察的同義詞先后置于這個語言環(huán)境中,在這個給定的語境中對同義詞進行觀察與比較。如果被考察的對象有的不能進入這個語境,就證明它同能夠進入該語境的考察對象不存在同義關系。如果被考察的對象都能進入這個預設的語境中,但原本完全一致的語流意義卻因為不同考察對象的進入而變得不一致,那么,同樣證明了它們之間不存在同義關系。如果被考察的對象都能進入這個語境,而且原本的語流意義在不同的考察對象進入之后依然保持一致,那就證明被考察的對象之間存在著同義關系,是同義詞。
黃金貴先生認為,利用同義詞的替換確實可以識別同義詞,替換法自然可以成為鑒別同義詞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是有前提的,即語境中語流意義在詞語替換后不能發(fā)生太大變化,應該與原義相差無幾,否則,這種替換是不成立的。能夠替換的同義詞,它們之間的不同應該是非常小的,而在同一個上下文中可以互相替換并且還不改變句子基本意義的同義詞是極其有限的。因此,大量的同義詞是不具備可替換性的,可見,這種方法自身存在著局限性。如果將替換法作為確定同義詞的唯一依據(jù),是很難得到眾人肯定的,但作為確定同義詞的一種輔助方法也未嘗不可。
二、同形結合法
同形結合法是劉叔新先生首先提出來的。他指出,“同形結合法以邏輯和語言的形式為基礎,確定不同詞語所指的對象是否同一,從而鑒別同義和近義單位”。同形結合法的具體內(nèi)容為:“兩個詞語單位若指同樣的對象,那么各與同一個指另一對象的詞語相聯(lián)結,得出的兩個聯(lián)結體必然也指同一種事物。因此,要確定甲、乙兩詞語的對象是否一致,可找到一個詞語單位丙,它能夠同樣與甲、乙聯(lián)結。如果‘甲+丙’和‘乙+丙’指同樣事物,那么就可以確定甲和乙有同樣的對象,互為同義詞。”這是劉叔新在《漢語描寫詞匯學》中對同形結合法的一段描述,這段話簡單地說就是找到一個第三者詞語,如果這兩個詞分別與第三個詞結合而指稱同一種事物,那么這兩個詞互為同義詞。用公式描述如下:
若A=B 則A+C=B+C;
若A+C=B+C 則A=B;
若A+C≠B+C 則A≠B。
在使用同形結合法來確定同義詞時,我們應先尋找到一個同幾個被考察對象都能組合的詞語,然后將這幾個被考察的對象分別與找來的該詞語組合成一個語言片段。最后對組合成的語言片段進行觀察和比較,分析這幾個語言片段是否指稱同一對象。指稱同一對象的為同義詞,指稱的不是同一對象的則不是同義詞。
通過對同形結合法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同形結合法與替換法其實是沒有實質區(qū)別的。同形結合法中的尋找一個同幾個被考察的對象都能組合的詞語,其實就是替換法中的確定必要的上下文語境。而考察組合后的語言片段是否指稱同一事物對象,就是指替換法中考察原本一致的詞語意義在與不同的考察對象組合之后是否仍然一致。所以我們說,同形結合法和替換法沒有實質的區(qū)別。
同形結合法的關鍵在于丙詞的選取,如果選取得當,兩個同義詞都可以和它結合,并且表示同樣的事物。但是,如果選取不當,那么,即使這兩個詞是同義詞,也有可能無法都和它結合。例如“秘密”和“機密”兩個詞,我們將它們分別稱為甲詞和乙詞,劉叔新先生選取的丙詞是“文件”。那么“甲+丙”和“乙+丙”組合所得到的詞分別為“秘密文件”和“機密文件”。通過這樣的組合,我們可以看出所得到的新組合指稱的是同一事物對象,所以可以確定“秘密”和“機密”是同義詞。但是,如果我們將丙詞“文件”換成“警察”,那么所得到的結果就會發(fā)生變化。如果丙詞為“警察”,則新的組合為“秘密警察”和“機密警察”,而“機密”與“警察”根本就不能進行搭配,那么根據(jù)同形結合法的內(nèi)容,可以得出“秘密”與“機密”這兩個詞不是同義詞的結論。所以,丙詞的選取是有條件的,不是隨意的。
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同形結合法與替換法在實質上是一樣的。替換法所具有的局限,同形結合法也同樣具備。當然,同替換法一樣,同形結合法也是一種很好的判定同義詞的輔助方法。
三、義素分析法
義素分析法是從西方引進的一種語言學理論分析方法,又稱為語義成分分析法。這種方法最初用于研究不同文化社團的親屬之間的關系,后來才被廣泛應用于分析各種語義成分之間的關系。它借鑒了音位學上劃分最小的音素來概括音位建立音位系統(tǒng)的方法,來分析語言的義素構成。通過對語言的義素構成進行分析,從而了解它的意義構成方式、結構及整體語義系統(tǒng)。義素分析法明確地揭示了語義場的關系,而且還揭示了義位間的結構和義位形成的系統(tǒng),使詞義間所存在的那些細微的差別也一目了然地呈現(xiàn)了出來。
義素是最小的不能獨立運用的語義單位,是詞義的區(qū)別特征。作為義素本身,它不能夠直接出現(xiàn)在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中,只有當不同的義素組合起來形成義位,才能構成一個能夠獨立運用的意義。我們所說的義位就是指某個義項的詞義,是語義系統(tǒng)中最基本的語義單位,它由一組義素來構成。
“義位”與“義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一般來說,在詞典中一個義項反映一個義位?!傲x位”屬于語義學范疇,在我國語言學界大都可以用來指稱詞的一個意義?!傲x項”屬于詞典學范疇,是指在詞典中對語義進行分項解釋的一個系列,或者是其中的每個單項。從理論上講,詞義學中的義位相當于漢語詞典中的義項,只是“漢語中的義項既包括語素義項,也包括詞義項,而義位與之對應的是詞義項?!盵6]“一個單義詞只有一個義位,多義詞有多個義位?!盵7]對義位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到最小的意義單位義素。如果義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表示彼此共性的義素和相應的表示彼此差異的義素組成的,那么,這些義位的聚合就可以稱之為語義場。而我們要對義位的義素進行分析,就必須將其放在一定的語義場內(nèi)。
語義場借用了物理學中“場”的概念,語言學中的語義場是指語義的類聚,它是通過不同詞之間的對比,來概括它們詞義的共同特點或是關系而劃分出來的類。對不同詞的意義進行比較,可以看到某些詞義與另一些詞義存在的一些共同的特點和相互的關系。人們可以根據(jù)這些詞義上的共同特點和這種相互之間的關系,把詞分成大大小小的不同的類別,這就是詞義的聚合,而分出來的類就是語義場。如果各個詞義有著共同的義素,那么就表明它們同屬于一個語義場,如有一些不同的義素,就表明詞義彼此之間的區(qū)別。例如:
表1
表1中“+”表示某個義位包含有該義素,“-”表示某義位不包含有該義素。共同的義素表明各個詞義之間的聯(lián)系,而區(qū)別義素的存在則表示各個詞的詞義之間的區(qū)別,這樣我們就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各詞的有關詞義。這里所說的“共同”和“區(qū)別”是相對的,如果將“巨大”同“宏大”進行比較,“數(shù)量、形體、宏偉”就成為區(qū)別義素。如果將“巨大”同“龐大”進行比較,那么“數(shù)量、形體”就不能構成比較的義素,所以,我們要選擇正確的義素進行分析。
義素確立的過程就是對一個詞義進行分析的過程。一個詞義包含許許多多的義素,將這個詞義中的一些具有區(qū)別特征的義素、有對立關系的特征總結歸納出來,就是義素分析的全過程。在利用義素分析法來區(qū)別同義詞時,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
表2
從表2的排列分析中我們可歸納出它們各自的義素。第一行的詞語表明的是“人類”,以下的二、三、四行的詞語表明的是“獸類”,在有關獸類的詞語中又可以分出“?!薄把颉薄柏i”這三個小類。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第一列詞語表示的是“男性”或“雄性”的一類詞,第二列詞語表示的是“女性”或“雌性”的一類詞,第三列詞語表示的是“成年”或“未成年”的一類詞。根據(jù)以上每個詞所擁有義素的不同情況,可分別歸納出不同義素的組合情況,從而對詞語進行必要的分析。
在進行義素分析時,首先要將幾個需要考察的對象設定在一個語義場內(nèi),通過分析和比較找出這幾個被考察對象的義素,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道程序。義素分析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每個被分析的對象的情況,將分析后所得到的義素列出語義結構式或語義矩陣,也就是將各個義素做線性排列或者將分析結果列成圖表(如表1),通過這樣的語義結構式或者矩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個詞之間的差異。但是,在分析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對義位的義素分析必須在一定的語義場內(nèi)進行。
2.選取義素時必須提取跟其他的詞有所區(qū)別的義素。
3.所提取的應該是最小的義素,尋找那些最小的有區(qū)別價值的義素。
4.只有確定一組詞的共同義素,才能使有關的分析建立在共同意義的基礎上。
義素分析法使同義詞的辨析變得清晰明了、趨于精細。它的最大好處在于所分析的義位包含了各個方面的要素,可對義項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在確定義項的時候,我們應當根據(jù)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概念義的異同來確定,這種說法為義素分析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jù)。在實際操作中,義素分析正是通過提取概念義的義素來分析概念義的異同的。它對某一個概念進行解構、分析,從這些分析中提取義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進行義位的詮釋、義項的劃分,最后總結出分析性的解釋意義的文字。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詞匯時,基本上是以義項為單位進行學習的,并且以義項作為辨析單位符合詞義辨析的客觀規(guī)律。所以,采用義素分析法來判定同義詞,有利于留學生對同義詞的接受,從而能更好地幫助留學生學習和掌握同義詞,并且在運用同義詞進行交際時減少偏誤的產(chǎn)生??梢姡趯ν鉂h語教學中進行詞義的判定時,義素分析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判定方法。
注 釋:
[1]張志毅:《確定同義詞的幾個基本觀點》,《吉林師范大學報》,1965年第1期,第79頁。
[2]符淮青:《現(xiàn)代漢語詞匯》,第127頁。
[3]劉叔新:《現(xiàn)代漢語同義詞詞典》,第366頁。
[4]張志毅:《簡明同義詞典》,第162頁。
[5]張志毅,張慶云:《漢語詞義學》,第125頁。
[6]曹煒:《現(xiàn)代漢語詞義學》,第88頁。
[7]張志毅,張慶云:《詞匯語義學》,第16頁。
參考文獻:
[1]姜雪.同義詞研究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J].考試周刊,2008,(12).
[2]陳杰.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同義詞辨析[J].理論界,2005,(12).
[3]許曉華.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視角看同義詞的替換問題[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07,(4).
[4]張志毅.簡明同義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5]符淮青.現(xiàn)代漢語詞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6]張志毅,張慶云.漢語詞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7]曹煒.現(xiàn)代漢語詞義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8]池昌海.五十年漢語同義詞研究焦點概述[J].杭州大學學報,1998,(2).
[9]劉叔新.現(xiàn)代漢語同義詞詞典[Z].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10]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重排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尚菲 吉林四平 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 1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