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教育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本文作者通過長期學習和自身的教學嘗試,從理論和實踐的兩個層面進行探討,對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習理論;任務型教學;學習策略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概念
所謂信息技術,是人們獲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識和能力。它是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總稱?!靶畔⒓夹g與課程的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的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不僅僅表現為策略或內容上的交叉、滲透、組合綜合,更重要的是所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整合的關鍵是把信息技術當做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僅只用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而要在利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和資源的前提下,使學生進行知識的重構和創(chuàng)造。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變革,其理論基礎是:
1.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2. 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過程的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能獨立探究的環(huán)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學習的目的是要學生參與建立學科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應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的學習來自個人的發(fā)現。以上兩種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思想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是教師的教學思想。如果教師固有的教學觀點和思想一成不變,教師就會把計算機當做傳統教學方法的附屬物,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計算機的獨特潛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練習用。具體來說,要發(fā)生四大轉變:
1. 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要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活動的導演。
2. 學生地位的轉變
學生要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的學習主體。
3. 媒體作用的轉變
把媒體從原來作為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yōu)閷W生的認識工具。
4. 教學過程的轉變
把教學過程從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過程,轉變?yōu)樽寣W生通過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和意義建構過程來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
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原則
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看做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已有課程(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養(yǎng)。它承認事物聯系的整體性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 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2.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
在課程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并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
3. 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五、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途徑的整合
各學科課程都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所謂的“任務型”教學是指通過學生學習學科知識、運用所學知識來達到“能做某事”的目的。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使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任務。其教學基本特征是“課堂教學交際化,交際教學活動化,活動教學任務化,任務教學真實化,課外作業(yè)項目化,評價方式過程化”。
信息技術可以為“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掃清障礙。它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以此為支撐物啟動教學,滿足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同時支撐物的表征、視覺本質又促進了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即合作學習、驅動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合理的應用信息技術于學科教學,還有利于將設計的問題具體化,還原知識的背景,恢復其原來的生動性、豐富性,從而便于學生的“意義”建構。
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至立.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在中小學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J].中國教育報,2000.
[2]章劍衛(wèi).基于課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術課程模式[J].浙江教學研究,2000.
(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