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該是以人為本,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那么,何為人文化?人文一詞的中文,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笔钦f對于人對于各方面的一種求知、對于人的知識的一種探討。語文教學的人文化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潮流。但是,關注語文教學的人文化,我認為,不僅僅在于關注對“學生為人”的指導。因為,畢竟教學是以教育學生成才為起始目的。如果連最初的目的都無法實現,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教育的失敗。為此,從學生出發(fā),關注以下方面將有利于實現教學的人文化。
語文的教學體現教學的人文化,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進行關注。
一、知學情——因材施教
學生是教學的目標對象,是我們教師服務的對象。那么,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將更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而且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宗旨。學校是實施因材施教的一個獨立法人意志機構,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秉承因材施教的精神有教無類,實現教育的公平原則。學生是靈動的個體,是有思想的個體。如果我們能夠獲得豐富而準確的學
生情況,將其作為第一手資料,那么會使我們的教學任務完成得更有效。
二、知考情——有的放矢
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通過一定的考試,最大限度地將有能力的學生選拔出來,這就是高考的宗旨。基于這個宗旨,要想在這場游戲的競爭中取勝,就要求學生熟悉考試的要求,例如,考什么,怎么考等。有人說,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所以規(guī)則的把握是為了在競爭中更勝一籌。有的放矢,才可收效頗豐。
三、知國情——培養(yǎng)責任
國家的發(fā)展,國家的大計,國家的未來,都應該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作為未來新時代的領軍人物,學生應該是其中的中流砥柱。那么,除了培養(yǎng)他們要有過硬的知識技能之外,還要積極而有意識的去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有人說,知識分子的頹廢將是整個民族的悲哀。2008年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國情分量明顯增加。這就表明,社會對青年人的要求不僅僅在于知識的掌握,更多的應該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
四、知文情——重點突破
語文教學的最初目的是培養(yǎng)完善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此外,語文教學的另一個目的還在于對母語的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超出了語言技巧層面的要求,遠不是語言本身的意義,而是關注民族、關乎國家的民族心態(tài)的大問題。愛國,表現為愛人民;愛國,表現為愛母語。我們要了解母語的現行發(fā)展狀況,了解母語的應用規(guī)則,了解試題中體現的內涵等。這樣,將有利于我們細致地把握考試情況,而不會忙碌地不擇要領。語文考試有其獨特的規(guī)律。它的知識是靈活的,但又是有規(guī)則的;它的知識是龐大的,但又是系統(tǒng)的。為此,語文的學習沒有公式,但是有宗旨,那就是用心、入情。語文的學習沒有捷徑,但是有途徑,那就是多讀、多看、多記、多背。
總之,關注語文教學的人文化將會使語文教學走得更遠,將會使語文教學做到“教有法,學有道”。
(唐山市豐南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