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要去闖蕩更廣闊的天地。父母不可能永遠保護孩子,卻可以教給孩子認識生活與社會的能力,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彼酝鈬募议L們十分注重從小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經(jīng)受挫折與戰(zhàn)勝困難的能力。
“狠心”的德國媽媽
從孩子蹣跚學步起,德國家長就開始注意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性格。孩子跌倒后,家長不是趕緊去扶,而是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此外,德國家長還鼓勵孩子參加由政府暑假期間組織的“磨難營”活動。有時甚至故意給孩子設(shè)置一些順境下的“障礙”。
柏林的一位女教師,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有一次,她正在讀小學的女兒要跟同學一起去郊游。臨行前,她發(fā)現(xiàn)女兒忘了把食物和手電筒裝入背包,可她沒有提醒女兒。旅行回來,女兒餓得臉色發(fā)黃。這時,她才問女兒是怎么回事,并幫女兒分析了原因。最后,女兒表示:“以后出門一定要先列一個物品清單,那樣就不會忘記帶東西了?!?/p>
在西方國家中,德國孩子擅長做家務(wù)是出了名的。有些德國媽媽在孩子呀呀學語階段,就指導他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wù),比如,在用餐前,幫助大人擺放餐具等。盡管孩子們起初做不好,最終還得大人重新擺一遍,但在長期的類似的鍛煉中,德國孩子便在犯錯與改錯的過程中,漸漸學會了正確地面對挫折與失敗。
韓國人的“獅子型”教子
“獅子型”教子法其實就是讓孩子面對現(xiàn)實、從逆境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越是愛孩子就越該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接受鍛煉。
在游樂場,一個孩子要玩空中纜車,孩子的爸爸讓他獨自去玩,自己只站在入口處等候。他并不是沒有錢再買一張票,卻是想讓孩子明白,既然要玩這個游戲,必須要獨自面對驚險與恐懼,還得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
此種方法與獅子的育兒方式不謀而合。剛出生不久的幼獅經(jīng)常會被公獅推到巖石下,讓幼獅在困境中想辦法。公獅或母獅看見幼獅遇險都會遠觀,當面臨生命危險時才伸出援手。它們保持著保護的安全距離,而不是零距離。只有在這種距離之下,幼獅才能學會獨立。
韓國人歷來都認定,采用“獅子型”教子法,最終會將孩子培養(yǎng)成像獅子一樣堅毅、勇敢、獨立自主的人,反之,就可能會培養(yǎng)出一個在森林中無法自我保護與生存的廢物。
澳大利亞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澳大利亞屬于發(fā)達國家,富裕的澳大利亞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這一古訓!
隆冬季節(jié),人們很少見到哪位澳大利亞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大部分都是在“短打扮”外罩上一件絨衣,便若無其事地在冰天雪地中行走。
澳大利亞的中小學生中午一律待在學校。雖然午餐可以在校辦的飯?zhí)美镔徺I,但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自己從家里帶飯到學校,通常是一杯可樂加一個漢堡包及一個水果,下課后隨便在學校里找一個地方,就把所帶的食物全部“消滅”,根本看不到把剩余的食物丟在地上的現(xiàn)象。若是僅從孩子所帶的食物來判斷,就很難猜出哪個是富家子弟,哪個家里貧窮。
一位在悉尼進修婦產(chǎn)科的人士回國講,曾親眼目睹過一對夫妻帶著女兒來醫(yī)院做第二胎檢查,妻子隨醫(yī)生進診室檢查去了,丈夫與女兒在外面大廳等候。不一會兒,女兒說要喝水,父親就在身邊的自動售貨機上順手扯了一個免費紙杯,走進廁所接了一杯自來水,遞給女兒(在澳大利亞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女兒很自然地喝了自來水。而此時自動售貨機正在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與橙汁,這位父親是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23萬美元,他不是買不起飲料。
實際上,澳大利亞人“再富也要窮孩子”,用他們的話說,不過是“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孩子長大了遲早得離開父母,去闖自己的一片天地。與其到那時讓孩子面對挫折感到惶恐無助,倒不如從小讓孩子摔打吃苦,發(fā)展各種能力,磨煉出日后面對艱難困苦的勇氣與智慧?!?/p>
(責編張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