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博客,但常去看博客,喜歡在博客網(wǎng)搜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哪篇文章又被人轉(zhuǎn)帖了,或者,哪個朋友又在閑談中提到了我——朋友們大多有博客。
這一搜,竟撞入了一個“大宅院”——博客的主人,是當紅的影視明星何某,他最新的一篇博文,是轉(zhuǎn)帖我在《讀者》上的一篇文章,他說喜歡這篇文章,就一個字、一個字地敲了出來——那期雜志才上市,可能網(wǎng)上還沒有現(xiàn)成的電子版吧,他只能自己敲打。
我不是名人,他肯定不是沖名而來,就是說,他是真心喜歡我的文章才這么做。我怎能不感動呢?感動之后,才發(fā)覺這里格外冷清,一點不像“大戶人家”。
這么大的明星,博客點擊率每篇才幾十次?不過少數(shù)幾個“粉絲”捧場,多數(shù)還是匿名的游客。莫非是假的,當我仔細檢測后,結(jié)論是:真的!
有很多演員,名氣、演技遠不如他,但博客的點擊率動輒百萬、千萬,因為他們的名字被登在博客網(wǎng)首頁的“名博”一欄,被網(wǎng)站特殊關照。還有很多名人,據(jù)說都是事前收到網(wǎng)站的邀請才來開博客的。
像何這樣悄悄地來的,真是少見。酒好也怕巷子深啊!怎能不冷清? 最近又搜到一個博客,是我喜愛的演員呂某,我在百度搜她,從一個網(wǎng)友的帖子中得知她剛開了一個博客,才兩三天,急忙去看——她還那么稚嫩,最新的一篇寫道:“哇,我看到大家的留言了,好感動啊!”我一瞅那留言欄,不過兩三條而已。可能是剛開博,第一次讀留言吧,覺得太新鮮了,所以太激動。
仰慕一個人,便有朝圣的心情,覺得像她這樣的人,網(wǎng)站應該八抬大轎來抬,怎么能自己送上門呢?來了也行,也該讓經(jīng)紀人什么的跟網(wǎng)站打個招呼吧,廣而告之,人氣不就旺起來了?但她和何一樣,就這么悄悄地來了,安靜地“住”下了,沒打擾任何人。
偶遇這樣的博客,真好比在小巷邂逅了微服出行、樂在民間的皇帝,既激動,又不敢嚷,想起不遠處的鬧市,小知縣正在鳴鑼開道呢,真不知該說什么好。
有位好友開了博客,我去看時,點擊率都是一,因為太隱蔽,他又用的是網(wǎng)名。我是唯一知道這個“宅院”的人,它吸引我每天去,他喜悅、他煩惱,他晚上在哪里吃素食,白天在哪里淘舊書,都讓我感到親切。
我給他留言,然后發(fā)短信問,看到了嗎?他回,我馬上去開電腦。不多時,就收到回信:看到了,謝謝捧場啊!然后我們在電話里哈哈大笑。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個博客成了連接我倆友誼的一座橋。那時候,居然忘了他是個名作家,大概是太熟了吧,從沒覺得他是名人。
而他終歸要走名人該走的路。很快,他就不甘寂寞了,正式通知了網(wǎng)站,于是搖身一變,那博就成了名博,他的名字,被放在按姓氏筆畫排序的一堆名家里。
這下不得了,只兩三天工夫,那博客就成了長假里的景點,人頭攢動。
為了避免麻煩,他關閉了評論、留言功能,自說自話,不再與人互動。當然,也順便把我關在了門外。雖然如此,點擊率還是日以萬計。
他不再把瑣碎的生活示人,他把售書廣告永遠置頂,明碼標價!他只說和哪位大人物見過面、合了影,只說受邀出席了什么研討會,順便寵幸了一些山水。
那博客不再是我印象中的鄰家小哥。
偶爾,他和我電話里說事兒,總是加一句:“詳細情況,去看我的博客吧。”有時,他說起了某件事。我會感覺沒頭沒腦,聽不明白,他驚訝地問,你沒看我的博客嗎?這才恍然大悟。看來,不去看他的博客,便失去了前因,何談后果?所以交流有了障礙。
他不知道,那個博客,我早就不去了,總感覺那門是閉鎖的,我敲不開,即使開著又能怎樣呢?太擁擠,太喧嘩了。
像何和呂那樣的名人,肯定還有許多,只想悄悄找個歇腳的地方,不打擾別人,就像北京城的小胡同、四合院,住著不少王公貴族的后裔。安靜、低調(diào)地當著平民。
不愿花千百元買一張票與你臺上臺下,卻喜歡在尋常巷陌。剛好遇見他出來打醬油,這還不算,他還注意到我的背包,眼睛亮亮地說,真好看,從哪兒買的?那時的我,必歡快如一只燕子,誤入王謝堂前,卻受到了百姓家的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