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掙命”!“慢調生活”的“慢”,有時不僅僅是一種品味,更是一種品質;而“快”,則常常意味著速朽和粗糙。
1986年的一天,意大利美食專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Carlo Petrini被羅馬“西班牙廣場”麥當勞門口一群津津有味的坐在地上大嚼垃圾食品的學生所觸動,于是,Carlo Petrini著文呼吁世人:“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家鄉(xiāng)的美食!”。由此,一場號召人們反對按標準化、規(guī)格化生產的漢堡等單調的快餐食品,提倡有個性、營養(yǎng)均衡的傳統(tǒng)美食的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很快從意大利席卷到了全球。當時,慢食運動倡導者們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抵制快餐文化、超級市場對生活的沖擊,并通過保護美味佳肴來維護人類不可剝奪的享受快樂的權利”。
而今,這場發(fā)端于意大利慢食運動的“慢生活”主張已不僅落地生根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而且還“慢”延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比如專門針對資訊爆炸時代制造的快餐化文字的“慢寫”運動;比如專門針對一夜情和速食化愛情的“慢愛”運動;比如專門針對“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等“偽旅游”現狀的“慢旅行”運動;以及“慢時尚”、“慢設計”、等等。更為有趣的是,根據德國科學雜志《Geo Wissen》人類學調查報告中顯示的“一個人的一生中、有24年零4個月的時間是在床上睡覺、有7年的時間是忙于工作、有近5年的時間是用于吃喝、有5年零6個月的時間是坐在電視機前自娛自樂、有6個月的時間是被攔在馬路紅燈前或交通堵塞中,而性高潮只有區(qū)區(qū)的16小時——平均每天不到2.02秒”的結果,有人還發(fā)起了一場“慢性愛”運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和許多崇尚快節(jié)奏工作和生活的人一起被卷入了同樣崇尚“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的深圳?,F在想起來,我這二十幾年來一直喜歡夜以繼日地工作的習慣應該都是那時打下的底子。這些年公司之所以能得到客戶十幾年如一日的信賴,靠的就是公司的“效率”和所謂的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能力。甚至包括自己寫文章,也從來都是有了想法就絕不隔夜,以至于經常會有博友在每每看到我總是后半夜發(fā)出的博文時會好意地留言“勸”我注意休息和健康。其實,時至今日雖然“惡”習未改,但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和自身健康的每況欲下,很多真正的人生道理當然早已了然于胸,只不過是“開弓已無回頭箭”罷了。
幾個月前,我和江南春就活著的意義曾有過一次專門的“閑聊”,其中最大的共識點就是:如果時間可以倒流,誰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用今天的一切去換回一貧如洗但無憂無慮的大學時光——你可能會認為這是“站著說話不知腰疼”,但我相信江南春和我都已到了誰都沒有必要“矯情”的年齡了。我曾在四十歲生日時大言不慚地寫下過“二十歲名滿天下/三十歲功成名就/四十歲居無定所”的詩句,我想,那其中的凄然和心酸也許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了。
“這幾天太忙了!”,這幾乎成了現代人永遠的“口頭禪”。如果“永遠”都是“這幾天太忙了!”,這將是一個多么可怕“口頭禪”!匆忙的腳步一邊讓我們透支著健康,一邊讓我們也忽略了身邊一切美麗的事物……忙碌的工作不僅剝奪了我們細細品味生活之美好的權利,壓力更讓身心疲憊的我們變得日益粗糙和缺乏關懷——更可怕的是,明知再這樣急匆匆地走下去,就只剩下“萬丈深淵”一條不歸路,可我們還是要硬著頭皮給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等諸如此類騙人害己的借口。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疑似現代化”的時代,到處都充滿著虛偽和浮躁。世界就象是一個巨大的地鐵車站,每個人都在心神不定地趕往下一站的路上,但下一站也許是天堂也許就是地獄,更何況就根本沒有下一站,或者下一站根本就沒有天堂。那又何不讓我們的腳步“慢”下來。
“慢”有時不僅是一種品味,更是一種品質;而“快”,則常常意味著速朽和粗糙。所以,我們還是讓趕赴天堂或地獄的腳步慢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