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章 歡
摘 要: 紐曼的《大學的理想》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完整論述大學理想的著作。紐曼在其宗教觀念的影響下,進行了對大學目的、性質和范圍以及真理觀、知識觀、自由教育觀、理性觀的論述,從而形成了具有保守性質的傳統(tǒng)古典大學的理想模式。同時強調信仰、道德等精神性事物的宗教根源使得紐曼的大學思想具有更為廣闊的哲學視野和更為重要的現(xiàn)代性批判價值。
關鍵詞: 紐曼; 大學理想; 自由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0-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381(2009)01-0059-06[HJ1][HJ]
一、著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1801年—1890年)紐曼是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著名的神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語言學家。其教育著作《大學的理想》(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1852)是大學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完整而嚴謹?shù)厮伎疾⒄撌龃髮W理想的著作,也是英語世界里關于大學本原論(etiology)最偉大的著作之一。通過該著作紐曼構建了一個關于大學目的、性質的思想體系,成為這個領域開創(chuàng)時期的大師。有學者認為:“他界定了眾多與大學功能有關的核心主題,并為這類爭論奠定了一種持久的文字形式,這些都吸引了學者,啟發(fā)了對大學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的無限思考?!保?]xii 紐曼在成為大學目的和本質分析奠基者的同時,還是大學教育保守與現(xiàn)代模式論爭中特定傳統(tǒng)價值和古典教育的捍衛(wèi)者和現(xiàn)代大學弊端的批判者。
1801年,紐曼出生于倫敦。1816年,紐曼進入牛津大學,后從事神學研究,并立志獻身宗教。1864年紐曼發(fā)表了著名的自傳性質的《自辯錄》,為自己改宗的思想行為做辯護,該書獲得了巨大反響,被認為是19世紀英國思想史和宗教史上的里程碑,紐曼因此獲得了各方人士的理解。1878年,牛津大學三一學院授予紐曼榮譽院士頭銜,1879年,羅馬教廷封他為紅衣主教,1890年8月11日,紐曼逝世于伯明翰的奧拉托利會,終年90歲。
紐曼《大學的理想》一書的思想背景因素主要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古典教育觀念;紐曼的宗教思想,包括牛津運動的宗教觀念和大學觀念;具有啟蒙運動和現(xiàn)代大學模式背景的蘇格蘭大學、德國大學以及英格蘭新大學的沖擊以及具有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特征的現(xiàn)代社會對傳統(tǒng)大學的批判等。紐曼的大學理想實際上是結合其宗教思想背景,對以往傳統(tǒng)大學模式和價值的一種總結,在捍衛(wèi)古典教育的同時,回應現(xiàn)代社會和大學模式的抨擊,從而確立了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兩種大學模式經久的爭論。
二、紐曼大學思想的結構體系
紐曼大學思想的結構體系是層級遞進的。根據(jù)紐曼的著作,可以發(fā)現(xiàn)其大學理想所依據(jù)的核心最高概念是:“真理”。大學是國民追求“真理”的中心,要追求“真理”,就要有“理性”和“道德”,“理性”可以交給教育,“道德”交給宗教。但即使如此,在理性的教養(yǎng)上,也要從包括神學等一切學科的“普遍知識”開始,因為“為了真正擁有真理,我們必須掌握真理的全部”[2]14,通過對“普遍知識”前提下的“自由知識”的掌握,來培養(yǎng)“理性”,這個過程就是自由教育的過程。獲得了“理性”,并對其抱有正當態(tài)度的人,能以此為更好的條件,從而接受“道德”和“宗教”,成為真正紐曼所謂的“紳士”,成為良好的社會成員。
但紐曼對大學的論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將宗教情懷剝離之后進行的。他從人類理性和智慧的立場出發(fā)看待大學本身,在理論上進行研究什么是大學,大學的性質是什么,其意義是什么,并判定理論自身內部的是非與對錯。他提出:“知識的所有分支至少在固有的意義上應該是大學教育的內容。這些分支并非互相孤立,互相獨立,相反,它們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整體或系統(tǒng)。它們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惟有把它們看成是一個整體,各個分支所傳遞的知識才會準確,才會有價值。用這種哲學的方式來向心智傳授知識的過程,才是大學教育名副其實的教養(yǎng)。這種教養(yǎng)本身就是好的。知識既是大學教育的工具,又是大學教育的結果,而這樣的大學教育就叫自由教育,這種教養(yǎng)連同使這種教養(yǎng)得以完成的知識本身就適于追求。此外,這種教養(yǎng)有著巨大的世俗功效,同時還有助于社會及政治生活的最佳和最高心智的形成。”[3]214
所以大學教育要教授以“知識本身為目的”的知識,是在“普遍知識”前提下的諸學科及整體的“自由知識”,它體現(xiàn)了真理的屬性,或者說是大真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培養(yǎng)為獲得真理做準備的理性。自由教育的過程具體要有學院制、寄宿制、導師制此類被牛津等大學證明為富有成效的傳統(tǒng)方式,注重的是“一種在洋溢著普遍知識的益智團體氛圍中進行自我教育”[2]5。暗合世界最高原理和原因的“普遍知識”的獲得應該能成為一個人生活和工作的基礎,他能適應一切具體的職業(yè)并適應這個世界,因此,對于功利性的專業(yè)性的大學教育而言,它是在它之上和之前的。
在此初步地論述大學教育的目標和性質之后,才是站在教會職責的立場來看待大學教育。最后,才從宗教的角度考慮這種教養(yǎng)在某種程度上與基督教的融合與分離[3]214。至此一個前后呼應的解釋和論證體系就建立起來了,并給紐曼提供了批判的工具和指導實踐的力量,具體思想結構如圖1所示。
三、紐曼大學思想的核心觀念
一般而言,現(xiàn)有研究所探知的紐曼大學思想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其自由教育模式以及派生而來的以教學為主的大學功能設定。但是,從更為廣泛的視界出發(fā),紐曼自由教育觀念是其大學思想體系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紐曼對自由教育合理性的論證及其展開構建了一個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其真理觀、理性觀和知識觀。在這些觀念中紐曼展開了對真理、理性與道德,普遍知識與諸學科,自由知識與自由教育及其相互關系的論述。
(一)真理觀
真理是紐曼大學思想中的最高核心概念,他所指的真理是終極存在的真理,也即上帝的真理乃至上帝自身。這一宗教性真理概念是紐曼的信仰,其逐步走向真理的發(fā)展觀念被認為是紐曼知識觀念和大學思想的關鍵。在紐曼的認識中,大學的關鍵在于常保此一真理:上帝潛移默化各個不同學科的心靈?!捌毡橹R”、“理性”和“道德”這些概念只有作為這一信仰的堅定侍從,才能成為大學思想的基礎。它們最終的共同目的是為了尋求整體的統(tǒng)一的真理,也即上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紐曼并沒有為了教會和宗教改變大學的目標,而是根據(jù)他對科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的界限劃分將其兩者也各自劃出了自己的范圍。
這種宗教性的真理統(tǒng)一觀認為,這種真理既是一個大真理(上帝本身就是真理),也是包羅萬象的真理,包括可見的物理世界和不可見的精神世界的各種真理。這些真理雖然有重要性上的差別,但都是上帝的真理。要想到達這種統(tǒng)一于上帝之下整體的真理,就必須認識真理的全部。紐曼這種真理統(tǒng)一的意識是導致“普遍知識”觀念的直接思想基礎。
在紐曼的真理觀中,啟示真理明顯高于有形世界的真理。紐曼認為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有形世界的真理,也即世俗知識,只是重要性較低的那部分真理,雖然它也有助于認識真理,但還遠遠不夠,并且它并不必然導致宗教真理從而接近大真理。這種意識成為道德高于知識,而知識并不必然導致道德雖然道德也需要理性的準備這一結論的隱含根源。但同時,它也為自然科學、文學等學科留出了地盤,并得出神學應該與科學相分離并不可相互越界的結論。這一結論給科學等世俗知識帶來了脫離權威的自由,直接引出了對大學教育培養(yǎng)理性,注重普遍知識和自由教育的論述。這種真理自適自足,不能增刪,只能闡釋和理解的特性,也是導致他重視教學輕視研究的原因之一。這也是紐曼此類持有宗教色彩的認同普遍知識的大學思想家或實踐者往往被認為注重大學教學的功能而不注重研究的功能的思想根源,這是一種與注重研究的德國現(xiàn)代大學思想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從語言的角度得到例證,即他們對知識的行為描述采用的“發(fā)現(xiàn)或探索”(discovery),而不是“創(chuàng)造”(create)。他還據(jù)此將神學和科學的方式截然地分為演繹和歸納兩種,這導致了對自然科學歸納方法侵入神學領域(實際上也是形而上學或精神的領域)的批評。這種意識著重表現(xiàn)在對神學應該成為大學教授知識的一個分支的論述中。
(二)理性觀
在紐曼暫時剝離了宗教因素的大學分析中,理性及其培養(yǎng)實現(xiàn)方式是其重點。在對待理性的態(tài)度上紐曼是既批判又重視。因為紐曼首先認為信仰和道德是高于理性的,是理性的前提條件。因此,他對證明或論證這一純粹理性(Reason)持有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認為它并不像理性主義者所宣稱的那樣,是信仰的根源或最終根據(jù),在理性與宗教意識、道德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
但即便紐曼對理性抱有一種不信任的態(tài)度,卻并不就此徹底否認理性。雖然根據(jù)兩個世界的劃分,理性與信仰是分離的,但信仰必須考慮與哲學的聯(lián)系,讓知識和理性成為信仰可靠的臂膀。因此他認為信仰、道德也需要理性來接引,而且這理性必須是態(tài)度正當?shù)?。同時從教育原理本身就是真實的理論和觀點出發(f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進行論證,教育本身也應該依據(jù)自然秩序,培養(yǎng)理性。從這兩方面來說,培養(yǎng)這種理性讓它達致完美就是大學的職責和目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紐曼極為重視理性及其卓越,也即理性的完美和美德,他稱之為心智或智性的擴展、哲學、哲學知識或啟悟(enlargement of mind, enlargement of intellect, philosophy,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or illumination)。他認為這不僅是接受信仰、道德的一種條件,同時還是領會并思考真理(無論是世俗還是宗教真理),運用理性學習普遍知識,成為紳士的基礎和保證。
紐曼看待理性時,實際上是將它作為一種通過訓練、培養(yǎng)可以靠近的理念或善,每一件事物都有自身的完美,也即自身的理念,而理性也是如此,它也有一種完美,也即它自身的理念。這種理想性的完美構成了所有個體的標準,并使單個的個體向這種理念上升,理性的培養(yǎng)就是達到這種完美的理念。它用身體通過鍛煉、護理可以達到健康的完美狀態(tài)來做類比論證,并認為就像有健康身體才能進行勞動一樣,有理性才能從事任何一種學科或專業(yè),去面對任何知識。這種理念式的理性完美當然自身就是其目的,就像身體狀況的健康自身就是目的一樣。這種以自身為目的的理性直接導致了紐曼認為知識完全能夠成為它自身的目的。這種知識也就是普遍知識前提下的自由知識。
正是在這種理性觀的基礎上,紐曼為大學中強調“崇高的智性”,并據(jù)此進行“最為廣泛的且最富哲理性的心智教育體系”自由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紐曼在一開始就提出一所大學的目的是理性的,大學教育和理性訓練的真正而充分的目的不是學問或學識,而是作用于知識上的思想、理性或紐曼所謂的哲學。大學的事業(yè)就是確立正確的目標,并據(jù)此進行培養(yǎng),幫助所有的學生量力而行,從而接近完美理性,并通過培養(yǎng)個人來培養(yǎng)公眾的心智,提高社會的心智水平和國民的品味。紐曼總結性的一句話是:“……我認為一所大學應該是一種崇高智性的哲學……”[2]461
(三)知識觀
在真理觀和理性觀的限定下,紐曼提出了與自由教育密切相關的普遍知識觀和自由知識觀。紐曼所稱的普遍知識(universal knowledge)是指宗教意識下所有各類知識。其立論基礎是其宗教思想,尤其是真理觀,因此普遍知識也是指理解各種知識和真理之間關系的哲學知識。這種哲學知識是指與理性相結合之后所蘊涵的普遍形式,它與上帝真理是密切相關的。在此意義上,暗合世界最高原理和原因的“普遍知識”的獲得應該成為一個人生活和工作的基礎,他能適應一切具體的職業(yè)并適應這個世界,因此,對于功利性的專業(yè)性的大學教育而言,普遍知識的教育是在它之上和之前的。這層意義與自由知識的提出最為關切。普遍知識與自由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通過理性這一概念及其培養(yǎng)過程建立了起來。
在紐曼對普遍知識的論述中,神學具有重要的地位?!白诮陶胬聿坏瞧毡橹R的一個部分,而且是它的一個條件?!保?]70當時有種傾向認為,神學不能屬于知識,因為它不能歸納,不能用理性來確證,不能用科學來證明,還有個人主義情感信仰的干擾等等。因此,紐曼特別使用“普遍知識”一詞來與“知識”做區(qū)別,因為大家在使用知識一詞時的思維前提是無神的(Godless),而普遍知識是有神的。并且他還在《大學的理想》第一講至第四講中致力于論證作為真理主要部分的神學是知識的一個分支。不僅如此他還將神學的重要性放在其他知識分支之上,并論證了其他知識分支對神學的輔助作用,也即這些知識不僅有自身的目的,更有其被神學和上帝所賦予的意義,其目的最終是為了這一意義服務的。對于科學和文學的論述基調也就定在這里。
自由知識是自由教育用來培養(yǎng)理性的一種形式。它與普遍知識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實際上大學教育要教授以“知識本身為目的”的知識,是在“普遍知識”前提下的諸學科(內容)及“自由知識”(形式),因此它既體現(xiàn)了真理的屬性,或者說是大真理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體現(xiàn)了為獲得真理而培養(yǎng)理性這一目的,并將普遍知識的內容和自由知識的形式結合了起來。如果說普遍知識沒有相對物的話,自由知識則是與專業(yè)知識相對的,在紐曼那里,這相對的兩者一種是綜合的,一種是分析的;一種是把真理作為美來理解,一種是把真理作為力量來擁有。自由知識、自由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商業(yè)精神、功利主義之間構成了一對矛盾。在針對當時重利重實用的社會傾向的批評上,紐曼的巧妙之處在于他并不截然反對“有用”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教育,而是雄辯地將其置于自由教育的基礎之上和價值、效用之下。
這種知識觀體現(xiàn)了大學傳統(tǒng)中知識專門化和知識綜合化(統(tǒng)整于信仰,真理統(tǒng)一)的悠久矛盾,同時也確立了從宗教性普遍知識中脫離出來的自由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的對立,從而成為人類認識方式,思維方式的多種方向及其張力在大學教育中的體現(xiàn)。
四、紐曼大學思想的解讀
紐曼的大學理想總結了之前的大學教育論爭,在之后一百多年里啟發(fā)并規(guī)范了關于大學教育的本質、目的等基本觀念和關鍵矛盾的思考,并建構了一種典型論證方式。同時,作為一種思想結構,紐曼的大學理想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以貫之的、持續(xù)穩(wěn)定的信念和價值體系。這對于其持有者和追隨者,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人的思想乃至實踐有決定性的影響。自該書出版以后,紐曼的信念:大學擁有一個核心觀念或歷史性的責任或超越瞬間的特別職責和希望我們能夠以眾多的方式表達這種本質成為機構自我評價和內部爭論過程中一個固定的程序[1]11-12。艾里克?阿什比認為:“我們對科學的崇拜,從來不及對紐曼、洛維特和柏蒂森等19世紀牛津大學人文主義者的影響的崇拜?!保?]
無疑紐曼首先確立的是純粹教育方式上的論述典律。雖然從希臘羅馬延續(xù)下來的自由知識、自由教育淵源有自,論述繁多,但在19世紀這一向現(xiàn)代性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兩種思想方式張力充分顯現(xiàn)的時刻。通過紐曼的文學和演講才華,雄辯的論述方式,自由教育概念又一次得到了完整而令人感嘆的闡發(fā),并且相比于古代,紐曼的論述更進一步,也更為純粹。在整個維多利亞時代,沒有人對自由教育作出的界定比紐曼的更恰當。
自由教育的關鍵是自由是什么這一前提。傳統(tǒng)的柏拉圖意義上的自由、紐曼的自由和現(xiàn)代性發(fā)展以來的自由是不同的,前者是對人的經驗和判斷不可靠性的強調,后者則是對人及其理性的絕對高揚。在紐曼那里,對自由真正的理解是生活在上帝律令的指引之下的自由,而不是懷疑或毀壞的自由。自由教育是對自由人的智性訓練的這一觀念指引了此后的思想和實踐,從自由教育那里汲取營養(yǎng)的包括人文教育、普通教育、通識教育等等概念和運動。在無數(shù)持續(xù)地與學習退化成為一種技術訓練的趨勢;與不可逆轉的大學和學院世俗化的趨勢做著斗爭的教授、教師和受過教育的人的心目中,紐曼無疑成為一種教育理想的來源或是精神偶像。尤其是在大學領域的發(fā)展中,自由教育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基本觀念,并成為綜合性教育與瑣碎的科學研究和專門化教育之間矛盾斗爭的思想背景和資源。
“在贊美為教育而教育方面,沒有誰唱過比這更可愛可喜的贊歌;但同時,也沒有誰比紐曼更理直氣壯地否認它自然的冠冕?!保?]這兩種近乎矛盾的態(tài)度近乎完美地結合在紐曼的思想中,也正因為后一種觀念,使得紐曼在確立教育方式上的理想化論述典律的同時,站在更為深入的角度提出了另一對關系。那就是理性或知識和道德或信仰。理性或知識和道德或信仰是西方思想史上一對重要的關系,在思想史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代教父,如奧古斯丁上帝之城和人間之城的區(qū)分,德爾圖良雅典與耶路撒冷的區(qū)別更進一步深化了這一矛盾,此后的思想史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這一矛盾展開的。在教育方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很早的時期就注意到了這一矛盾,對其的關注也一直在教育史中延續(xù)了下來。對于大學機構來說,雖然在中世紀因為教會的原因,而在其中涉及這一矛盾,但它是從人物或者說思想史的角度介入大學的。在大學本身的思考還未充分顯現(xiàn)的時代,這一關系是通過與后來不同的途徑表現(xiàn)出來的。紐曼思想在做大學思想總結并使大學本身產生意識的同時,也恰恰轉變了這一對關系的內涵,當然這脫離不了社會和歷史乃至思想的發(fā)展背景。世俗化和現(xiàn)代性的出現(xiàn),在導致理性、知識從舊式宗教性維度轉向現(xiàn)代的科學確定性維度的同時,也使得道德日益脫離信仰的范圍而獨立出來。紐曼在這一時期對理性和知識、信仰和道德及其關系做了一種重新的思考,他所站立場是大學教育自我認同,也即大學理想的角度,當然他具有明顯的舊時代的宗教意識遺留。但也恰恰是這兩方面的考慮使他的思考具有多方的影響,無論是從信仰、道德的方向還是理性、知識的方向都是如此,而他的論述也因對功利主義倫理學等關于人類道德及道德感論述的批判而成為一方陣營的旗幟之一。
這一關系之所以能在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成為一種經典,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指出了人的根本問題之一。與認為每一步前進都給前人的思想增添了某種東西的進步觀念相對照的觀念是,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根本問題、基本爭論或重大觀念實際上少之又少,而且出人意料地一成不變,即使語匯可能有所變化,但其基本意識始終如一。這種尊重傳統(tǒng)的思想是對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對人對理性的、對現(xiàn)代人的自信的懷疑。這是一種保守但不腐朽的態(tài)度:社會也許恰恰在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才能真正地獲得發(fā)展。從這一關系所揭示的基本問題來說,紐曼對道德的重視,對精神性事物的重視更使其思想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由教育及其論述不過是對這種精神性強調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實現(xiàn)手段,并因為其對精神養(yǎng)成的獨特作用而成為趨向于完美精神的一種象征。
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出發(fā),我們將會看到紐曼表述了個人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個人自我包括理性、精神等。外在世界不僅是客觀世界社會和自然,而且還包括以往人們積累起來的傳統(tǒng)、絕對的精神客體,甚至包括感性認識、經驗和判斷。他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用他那得益于偉大智性傳統(tǒng)的廣闊而非凡的心智來質疑現(xiàn)代文明的整個基礎。班托克(G. H. Bantock)認為紐曼可能是唯一一個提出這一問題并質疑的英國人[6]?,F(xiàn)代性、理性主義、科學至上、專門化、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進步觀念、世俗化、自然主義等等都隱含在這一關系及其矛盾中,并包含著諸多的哲學問題,涉及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自然哲學、道德哲學等。對傳統(tǒng)的尊崇,對人類理性的嬌縱的警惕,對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的反對,對知識地位的認識,對上帝乃至教會的順從,對無常世俗世界的輕視科克(Russell Kirk)指出這種認為世間事物浮華空虛的感受是偉大的保守派們一個突出的特征[7]對永恒人類價值,恒常的人類心靈的重視皆是其外在表現(xiàn)。他正是通過教育教養(yǎng)方式和大學這一培養(yǎng)人的途徑將這一關系集中地反映了出來,并最終將其引向了通過這種關系的真正確切的實現(xiàn),來引導人內在地向著自身完善和完美進發(fā),實現(xiàn)人之目的和意義。他延續(xù)著以往的哲學思考,并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揮對精神和文字傳統(tǒng)的影響,這種影響要比我們以往所認識到的深刻得多,它也許是緩慢的,并不是直接的,甚至幾乎是難以察覺的,但其意義卻不因為其不容易發(fā)現(xiàn)而顯微弱。
紐曼從這多個方面考慮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多聲部”和“對話”的性質,產生了長效;后人也確實始終在與他對話,而且這種“多聲部”對話在各個方面和多個方向上啟發(fā)了后來各個分支的思想家們。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他的思想都浸潤著保守的意識。這奠定了其在現(xiàn)代社會的理想化論述的地位,因為對于現(xiàn)代性普遍勝利的時代,紐曼的思想更具有理想的性質和對現(xiàn)實的批判力。面向傳統(tǒng)一方的觀念因為面向未來一方的進步觀念的日漸實現(xiàn)而變成了遠離現(xiàn)實的理想。紐曼思想中宗教意識本身所具有的理想性也助長了其與現(xiàn)代現(xiàn)實的距離感。但從人的意義和目的上來說,這種距離感恰恰是一條親切的路途。
參考文獻
[1]
Sheldon Rothblatt. 玊he Modern University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Fate of Newmans Legacies in Britain and America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紐曼. 大學的理想[M]. 徐 輝,顧建新,何 曙,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J H Newman.玊he idea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M].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907.
[4] 艾里克?阿什比. 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 滕大春,滕大生,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5] Owen Chadwick.玁ewma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75.
[6] G H Bantock. Newman and Education[J].玊he Cambridge Journal,1951(August):32-37.
[7] Russell Kirk.玊he Conservative Mind: From Burke to Eliot[M].Chicago:HRegnery Co.,1960:313.
(責任編輯 朱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