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凌
什么樣的表現說明孩子已能夠認識自己了呢?怎樣能促進孩子自我認識能力的發(fā)展?
佳佳1 歲半,有一次吃完飯后跑到鏡子前面玩,忽然叫了起來,把媽媽嚇了一大跳。媽媽問道:“佳佳,你怎么了?”佳佳指著自己的鼻子,驚奇地說:“媽媽,鼻紅了?!眿寢屢豢葱α顺鰜?,原來佳佳吃飯時不小心將果醬蹭到了鼻子上。
佳佳的表現說明她已經能夠從鏡子中認出自己了。認識自我是兒童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
小測驗:什么時候能夠認識自己?
自我認識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剛出生的小嬰兒并不能認識自己,也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環(huán)境區(qū)分開,所以會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腳當成玩具。
孩子什么樣的表現說明他能夠認識自己了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小測驗來了解孩子的自我認識水平:
第一步,媽媽和寶寶在鏡子前一起玩一會兒游戲。
第二步,媽媽帶寶寶離開鏡子,假裝給寶寶擦臉,趁寶寶不注意,在他的鼻子上點一個紅點,也可以貼一個小貼畫。然后和寶寶玩一會兒(確保孩子不會對鼻子上的東西敏感)。
第三步,把寶寶帶到鏡子前,看寶寶對于鏡中自己的形象有什么反應。如果寶寶不看鏡子,媽媽可以輕輕敲打鏡子,說“看這兒、看這兒”,吸引寶寶對鏡像的注意。
小提示
媽媽要注意兩點:
要站在鏡子旁邊,盡量不要使自己的形象出現在鏡子里。
不要提到寶寶的名字或者鼻子。
結果
寶寶對于鏡中形象的反應,可以說明他是否認識自己:
如果他摸自己的鼻子,或者口頭說出一些關于自己形象改變的話,說明寶寶認出了鏡子中的自己,如佳佳的表現。
如果他盯著鏡子看,或者擦鏡子中的紅點,說明他還沒有清晰的自我認識,剛剛出現一些模糊的自我認識萌芽,還處于不確定時期。
如果他沒有什么反應,說明他還沒有認識自己。
3 歲前是兒童自我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而兒童的自我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場所,在家庭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嬰兒的自我認識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要想讓寶寶成長為一個對自身的變化敏感,有較強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人,父母應該抓住這一重要階段,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從身體開始“認識我自己”
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在與這個世界進行相互作用,接受環(huán)境對他們的刺激。兒童對自己的了解是從身體開始的。比如:
帶孩子到鏡子前,對著鏡子給孩子“化妝”:在孩子的鼻子上點一個紅點,然后給孩子柔軟的紙巾,對孩子說:“寶寶把紅點擦掉。”開始孩子很可能去擦鏡子里“寶寶”的紅點,不要去糾正他。當寶寶發(fā)現擦不掉的時候,再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臉。反復這樣做,孩子逐漸會區(qū)分真實的自己和鏡子里的自己。這項活動會讓孩子情緒愉快,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興趣,并發(fā)展孩子的感知運動能力。
媽媽還可以抱著孩子在鏡子前,讓孩子照一會兒,然后把鏡子拿走;再照一會兒,再拿走,如此反復。每次照鏡子時都對孩子說:“寶寶,你看,誰在鏡子里呀?是寶寶在里面。”
小提示
媽媽可以問孩子一些與自我有關的小問題,引導孩子回答。如,指著孩子腳上穿的鞋問“這是誰的鞋子?”,這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所有物;“你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孩子逐漸認識自己的性別。
通過假裝游戲,發(fā)現自己和別人不同
游戲是嬰兒活動的重要內容。在玩耍中,孩子逐漸學習運用和發(fā)展各種技能,不斷探索外部世界,逐漸意識到自我與外界物體的關系,加深對自己行為引起的結果的認識。
媽媽可以假裝拿空杯子喝水,然后對孩子說:“你也可以這樣做。你能用這個杯子喂自己喝水嗎?”或者說:“你能用這個杯子喂媽媽(或小熊)嗎?”第一個假裝游戲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第二個游戲則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和他人、無生命物體的不同。
通過這些假裝游戲,可以幫助孩子發(fā)展自我知識。讓孩子意識到,除了自我之外,還有其他人和物的存在。
小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嬰兒在認知復雜性、動作協調性方面的能力是逐漸發(fā)展的,不要因為孩子做得不好而斥責,更不要因此失去耐性;請用激勵性、肯定性、尊重性的語氣和孩子對話,讓孩子喜歡游戲,樂于探究,認識自己。
通過同伙伴交往,正確評價自己
孩子在出生后的頭三年里,雖然主要與父母交往,但慢慢也開始了同伴間的相互交往。現代社會的居住環(huán)境使孩子的交往范圍縮小,加上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經常會缺少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因此,媽媽們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同伴交往的機會,如與鄰居的同齡孩子、與親戚的同齡孩子定期活動。
小提示
同伴帶給孩子的影響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嬰兒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及其早期友誼的建立,都會影響自我的形成。在與同伴的友好相處中,孩子會學習體驗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這會幫助孩子學會考慮自己的舉動對別人的影響,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實現自我調節(jié)。